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道用大字打出南大校长徐冠林在南大毕业生协会理事会上的发言:“我希望南大校园不只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校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吃了晚饭,很少结伴兜南大湖。是不是我们的校园少树,没有树阴,浪漫的气氛不够?我们是不是应该营造一个更适合学生‘打铁’的环境?”徐校长要求南大校友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打铁”的经验,让南大的相思情韵流传下去。
看到南大校长为校园气氛不够浪漫担忧,提倡种树,为学生营造恋爱环境,我心里竟然莫名地为徐校长感动起来。前些天我和同事在校园里散步,他问我南大和上大有什么区别,我说,这里的校园可以说是一流的美丽,但是,校园里少了恋人们双双漫步的风景。南大非常美,南大人常常骄傲地认为南大校园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内山峦起伏,大片的草坡连绵不绝,但是,几乎没有恋人的踪迹。没有恋人们相拥而行的风景校园就没有生气了。
为什么呢?
看到校长为南大人不谈恋爱而担忧,想到中国大学的校长,他们对男生和女生交往的恐惧,他们常常下令隔绝男生和女生,男生不能上女生的楼,女生也不能上男生的楼。中国校长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实在很多,然而各种各样的失格事件反而更多,某大学还发生了“偷拍”学生性爱的事件。
这里呢?男生和女生是同一个楼住的,校方有意安排男生和女生搭配着住,甚至一间套间里会同时住男生和女生,可是呢?并没有听说什么男女事件发生。为什么呢?男女之间可以非常容易的交往,没有任何人阻碍你的时候,你反而希望慎重对待了。
我的结论是: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自律。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中国大学里,许多学生的恋爱是冲着逆反去的,他们把恋爱看成是一种反抗。
中国大学之所以恋爱风那么盛,不是因为中国大学生人品不好,也不是因为他们贪恋男女情欲,实在是中国大学搞男女隔绝的产物,越是隔绝男女关系的地方,人们在性上越是积极。国人那么热衷于黄色笑话、桃色新闻,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性的东西,它赤裸裸地放在广场上,谁都可以顺手摘取,这个时候那些摘取的人都会仔细地思量一下自己的行为,他会想自己是真的需要吗?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监督他、禁止他,他要完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性的东西关进笼子,派人守着,这个时候就会有那些乐于冒险的人,他们并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觉得既然你派人守着,把它关着,那肯定是好东西了,他就会冒险来拿。
新加坡允许有合法的红灯区,但是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红灯区实际并不红火,冷冷清清,看的人有一些,实际消受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没有禁忌,没有人需要用到这里来显示自己打破禁忌的能量。
11月1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马六甲的郑和像
马六甲,类似中国的南方小镇,有些旧。一切都微缩了的中国南方。到处可以看见中文标牌,只是它们都是繁体字的;有一条华街,全部是华人商店,在那里甚至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小吃。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特殊、不容易被同化的民族,在南洋各国旅行,去了许多华街,看得越来越真切了,这个民族的特性,无论到了哪里,呆多久,都不会改变。马六甲的中国景观,看起来像是没有经过改造的中国,道教庙宇、佛教庙宇,关公、大伯公、妈祖、观音娘娘在这里并行不悖,他们一起管理着华人的精神世界;三宝山上矗立着华人坟茔,福州会馆,里面供奉着仙逝者的遗体;街上的花生糖还是当初那个花生糖;古董店里的瓷器、木器还是中华的款式,它们甚至比今天中国大陆的更传统、更地道。建于1646年的青云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据说建庙的材料和工匠均来自中国南方,庙宇的装饰以中国神话人物雕刻为主。
华人来马六甲活动非常早,中国明朝宦官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7次下西洋,有证据显示,他至少5次到达马六甲。今天,马六甲还保留了不少和郑和有关的遗迹,三宝山、宝山亭、三宝井等都和郑和有关。“三宝”是郑和原名,三宝山是郑和当年率队驻扎的地方,三宝井据说是郑和当年开凿。也有人说,马六甲皈依伊斯兰教,和郑和的传教有关,郑和乃伊斯兰教徒。不过,华人爱好和平、不事征服的秉性,使郑和在马六甲并未实行真正的占领和殖民统治,尽管从军事和科技上看,他完全有能力那样做。不过这丝毫也没有影响郑和在当地华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文化对马六甲的影响力。
今天在马六甲,郑和的像一共有三座。一座在马六甲苏丹皇宫博物院内,雕刻的是郑和谒见马六甲苏丹时的情景,人物取跪姿,身穿绘有龙图的袍服。此塑像展出后,引起当地华社争议,大多认为跪姿塑像可能不符合史实,2003年初,一中国官员前来访问,参观苏丹皇宫博物院时笑言“穿着龙袍可是要杀头的”。当时中国明朝国力强大,郑和代表明永乐帝授苏丹印信,苏丹接受印信并成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使者跟随郑和船队到中国来朝贡,此后更有中国公主来嫁,两国通婚的记录,因而跪像不能反映当时两方交往的实际情况。当然,明代后期以及后来接续的清廷自动放弃海权,以禁海取代开放,自绝于海洋,架空了我宗主国的地位,使我海外华人失去母国照料,地位降低也是事实。
第二座郑和像在宝山亭院内,高一米左右,较小。宝山亭里有三宝殿,据说是特别为郑和而建立的,不过宝山亭中供奉的乃是当地神大伯公,并非郑和,郑和为回教徒,回教反对偶像崇拜,自然不能接受香火。
自16世纪开始,马六甲先后成为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从英国手中宣布独立。16世纪以后,西方崛起,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海洋国家纷纷崛起,他们远征亚洲,逐渐把亚洲部分地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也因此,马六甲还保留了大量的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遗迹。马六甲港口的半山腰上,有荷兰人留下的红屋,郑和纪念馆就设在这里,馆内展出郑和画像、迷你石像、仿建船舰、陶瓷餐具、古书等文物,纪念馆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郑和石像。
该石像乃马六甲中华工商总会前会长吴国基于1991年率团访问中国,参观南京郑和纪念馆后,在中国定造的。这是一尊高九公尺的郑和石像,本来希望能置放在三宝山,但翌年郑和石像雕好运抵马六甲后,却由于种种原因(有说郑和为穆斯林信徒,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不被允许安置在三宝山或宝山亭内,石像只能寄放在一家华人公司的空地上,一放就是十年,其间因为疏忽,连起运时用于路上保护石像的铁框架都没有启封。现在,郑和像放在郑和纪念馆前,也算是暂时有了一个居身之所。不过,有关人士还是认为,郑和像应该放置在三宝山,“坐镇三宝山,渴饮三宝井,俯瞰郑和将军路,才能衬托出他的伟大。”
不过应该承认,上世纪60、70年代的闭关锁国,对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华裔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直到今天,这些国家对我们还有一定疑虑,这种疑虑甚至渗透到了这些国家民族生活的内部,郑和像在马六甲的处置问题,无论是跪姿是否妥当的问题,还是立像到底应该安放在哪里的问题,都是这些深层疑虑的反映,它也折射出当今华族在马六甲生存环境的复杂性。
郑和,本姓马,原名马和,小字三宝,是回族华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曾通过海路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并因此获得伊斯兰教哈只身份。郑和非常倾慕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希望效仿他们的朝圣历程,成为一个哈只,这可能是郑和远航的一个内在动力。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后归国休整期间,还曾经回乡扫墓,在云南昆明度过整个斋月。第四次下西洋,他是带着西安清真寺掌教哈三一起出海的,哈三出海显然是为了配合他在西洋各国传布伊斯兰教,郑和还派穆斯林内官去麦加朝觐,并数度奏请在南京和西安重修或新建清真寺,也因此,郑和后来也获得了哈只身份,这些都说明郑和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郑和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华族问题,还有宗教等背景,有些中国记者单单从大中华概念出发,简单地从华族尊严的立场,反对郑和跪像,呼吁郑和像安置于三宝山等等,可能是会让当地人困惑的,其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1月10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殖民者的战舰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古船复制渐渐被人们当作文化活动的有意义形式来加以重视。英国为纪念德雷克周游世界的航行壮举复制了金鹿号,为了纪念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率队在特拉法加战胜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英国还修复并永久保存了他的旗舰胜利号,美国为了纪念第一批殖民者来到美洲原样复制了五月花号,瑞典为纪念当年东印度公司海上丝绸之路复制当年的哥德堡号,丹麦近年则复制了一艘一千年前的海盗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上述舰只更早、造船技术更有历史价值的郑和宝船却从未得到复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一支由200余艘舰船、2万多名官兵组成的舰队,开始了远航壮举,在帆船时代,能够承受如此规模的船队的国家,没有几个。可以说,明代中国海上力量可算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另外,按照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体量之庞大也是世界上少见的,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