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数日之内,赵顼接连降诏,罢韩绛相位,夺韩宗吾勋品,以安惇为殿中侍御史,韩绛这个尚书左仆射屁股还没有坐稳,短短几个月就被罢相,尚书省暂时便形成了以尚书右仆射吕惠卿为首的新格局。
而唐坰亦在交纳巨额罚金之后释放出狱,但是《谏闻报》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打击,无力复刊,只得暂时停刊。唐坰出狱之后,因为一贫如洗,不得已远赴杭州,加盟《海事商报》。
但是这一切,对时局产生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韩绛本身是个没有特别坚定政治信念的相公,他在政事堂的作用,甚至连石越都认为几乎是可有可无——无非是用来盖印而已。而《谏闻报》也并非是有影响力的大报,虽然这可以看成是报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的挫折,但是无论是石越,还是三大报的编辑们,都没有夸大这件事的负面影响的意图。
总之,大宋前进的车轮依然没有停止,并且一直停留在石越所希望的轨道上。
附:枢密院、兵部、三衙主要机构设置
枢密院
知枢密院事一人正二品位在左右仆射后(其资深望重者则称枢密使。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同时只能有一人)掌枢密院事,军国大事,得列席政事堂会议
同知院事若干从二品(其资深者称枢密副使,其资浅者称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掌副枢密院事
属官:
都承旨一人正五品上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用士人,文武参用。(保留原名,各房主官则不再称承旨官,改称知事)
副都承旨一至二人从五品上
各司、各房知事一人正六品上掌各房事务
各司、各房同知事若干(随各房事务要繁而定)从六品上
检详官二人正七品上为慎政官员
计议官四人正八品上为慎政官员
编修官若干,正八品下宋制本不入衔,兹现,编修官之职掌,为专门编修如《武经总要》等军事书籍,以及颁布之军政令,条例等等……
……(余不详叙)
属司:
仅列枢院所属之较重要司、房,于宋制多有增减
沿海制置使司掌沿海防务,海军军政
北面房掌临辽国诸路之防务、军政
河西房掌临西夏诸路之防务、军政
在京房掌京师诸路之防务、军政,兼理四川
广西房掌沿交趾、大理诸路之防务、军政
东南房掌其余东南诸路之防务、军政
编修所编修官所居……
审官司掌武职人事,兵籍与士兵,至六品武官,权归兵部武选司,枢密院备案而已;六品以上至三品以下之武职任命、迁补,则由枢密院建议,政事堂最后决定;三品以上之武官任命,由皇帝决定。凡六品以上武职之考绩,磨堪,请假等等,皆归枢密院审官司。
职方馆掌地图测绘,军机档案等,同时亦为对外情报机构
检阅司掌督察三衙训练,发布演习命令等
侍卫司掌侍卫事务
知杂房掌诸杂事……
独立属司
枢密会议
凡军国战和攻守之策,由皇帝、政事堂(枢使列席)最终决策。决策之前,枢密会议提供战和攻守之建议,交皇帝、政事堂参考;决策之后,枢密会议决定作战之方案建议,供皇帝决策。
枢密会议之成员,由枢密使、副,三品以上功勋武官,元老重臣,三衙都指挥使等组成。
武经阁废枢密学士等称呼,建武经阁。有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待制、侍讲、侍读、修撰等职名。为储材之所,凡三品以上武官,无实任且未退役者,从三品拜武经阁待制;正三品拜直学士;从二品拜侍读学士;正二品拜学士;从一品拜大学士。凡侍讲、侍读、修撰,为三品以下武官之加衔。待制以上,入阁则拜,出阁实任即去职。
兵部(以文官为主)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从三品;
属官:
郎中各司各一人,正五品下;
员外郎各司各一人,从六品下;
主事若干,随司而设,从七品下……
属司:
武选司掌六品及以下武官品级,补选和升调转迁等等人事,及武举事宜。
兵籍司掌士兵征募、迁补、退役、抚恤等人事(含民兵、厢军、蕃军、土军诸兵籍事)
职方司掌国内地图之测绘,烽侯,督察城隍要寨之修筑等事,同时为对内之情报机构。各军、营皆有掌地图测绘之军官,随军测绘地图,上报职方司以及枢院职方馆。
驿传司掌传驿之事。
库部司掌军资料账。凡各军所需军资,报三衙审核批准,由库部司复核发出。军器监则为纯粹之研发生产机构。
讲武学堂山长例由兵部侍郎兼,设在京师。培训军使以上,指挥使以下军官。(废武学)
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军队建制组成由下至上为:伍、什、大什、都、指挥、营、军。最高常设建制单位为军。
步军标准建制一都105人,五都为一指挥共550人(含直属机构),五指挥为一营共3000人左右(含直属机构)。
骑军标准建制一都105人,三都为一指挥共330人(含直属机构),五指挥为一营1800人左右(含直属机构)。
水军建制比照步军而定。
炮兵、床子弩、抛石机等器械部队标准编制,一指挥共200人。
按王安石置将法,一将人数为三千,即相当于步军一营的人数。每营为独立之布防单位。军虽然保留建制,但是承平时期,除边境地区诸军及水军之诸军有实际之意义外,内腹地区只做为行政机构而存在。每军下辖五营,有纯步兵军、纯骑兵军、马步混编军诸种。器械部队平时直隶殿前司,战时或演习时配备各军。
熙宁八年,全国本有禁军568688人,分成1552个班/直/指挥。但是因为小说中王安石并未于熙宁七年进行裁汰,因此禁军人数仍比照治平年间之数,为66.3万人。其中马军人数,不低于12.6万。
改制之后,全国禁军整编成54万~55万人。其中骑军约12万人;步军约37万~38万;水军约3~4万人;器械部队约1万6千人。
殿前司所辖诸军:
步军班直共14班/直,计7700人。
旗号编制如下:
御龙直(左右班2)
御龙骨朵直2
御龙弓箭直5
御龙弩直5
马军班直共36班/直,计11880人。
旗号编制如下:
殿前指挥使班(左右班2)皆亲从带甲之士,武艺绝伦者
内殿班(左右班4)皆武臣子弟有材勇者
散员班(左右班12)皆州郡豪杰,并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入散员班
金枪班(左右班2)皆军中善用枪槊者
殿前侍卫班11带甲8,不带甲3(旧东西班),皆烈士子弟
散直班(左右班4)皆州县官员幕府从人、登闻鼓院试武艺者
钧容直班1皆军中晓音乐者
以上40班/直,护卫禁中安全,出入警跸。
另整编所辖马军为4军20营,计36000人以上。
所辖步军为6军30营,计90000人以上。
以上共马步10军50营,兵数12.6万以上,旧制殿前司诸军虽主要驻京师,然远至太原,亦有少量驻扎。今统一之,凡殿前司辖诸军,皆驻京师、西京附近,护卫京师安全。
马军四军旗号编制为:
捧日军驻京师
拱圣军驻京师
骁骑军驻西京及京师附近
骁胜军驻京师北面诸镇(实为教导军,其军官阶级视普通骑军高半阶)
步军六军旗号编制为:
天武军第一军、第二军驻京师
宣武军第一军、第二军驻京师
(宣武第一军实为教导军,其军官阶级视普通步军高半阶)
铁林军驻西京及京师附近
神射军驻京师北面诸镇
此外,器械部队皆隶殿前司,在京20指挥,在外60指挥,共16000人。
器械部队皆以“神卫营”为号,共八营,一营隶十指挥。在京师为第一营(第一营实为教导营,军官阶级视其他神卫营高半阶)、第二营。
水军亦皆隶殿前司。江河水军以“虎翼上军”为番号、海船水军以“虎翼军”为番号,初置时约3万~4万人。
虎翼上军编制同步军,惟每军仅辖一营至三营不等,虎翼上军第一军驻京师,负责京师河防;第二军第一营在江宁,第二营在鄂州,负责长江江防。其余江河水军虽隶殿前司,实为教阅厢军。
虎翼军编制另立一格,其建制以“船”为单位,约相当于都或指挥不等(因海船水军为初创,故熙宁八年虎翼军仅赐旗号,并未整齐编制)。虎翼第一军驻杭州;虎翼第二军驻广州;虎翼第三军在登州。
殿前司总辖部队约为18万~19万。
侍卫马军司所辖部队:
马军40营,计兵员七万二千。
其中编成30营编成6军,约5万4千人。
龙卫军
云骑军
武骑军
云翼军
飞骑军
威远军
以上六军,主要分驻河北、陕西前线,不详列。另有十营,与步军混编成军,各有旗号。
侍卫步军司所辖部队:
步军92营,计兵员约27.6万。
共20军。纯步军10军,马步混编军(一骑营四步营)10军。
纯步军番号如下:
武卫军2
雄武军2
雄略军3(第三军仅2营)
振武军4
马步混编军番号如下:
飞虎军4
神锐军6
以上二十军九十营,驻扎河北诸路、京东、京西、府畿路者8军,即武卫军、雄武军、飞武军。调防驻扎秦凤、熙河、泾原、环庆等沿西夏诸路者,共10军,即振武军、神锐军。雄略军第一军五营分驻淮南东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雄略军第二军分驻福建路、广南东西路等处,雄略第三军驻四川诸路。
三衙各有都指挥使(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一名。属官、属司略。
第一章
熙宁八年十月立冬之后,天气渐渐转冷。因为汴京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