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共同 

  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就是“无”、即所谓“天地万 

  物皆以无为本” (《晋书·王衍传》)。他认为世界上具体存在着的形形色 

  色的万物,即有,只是现象,即末,而“无”才是决定万有的更根本的东西, 

  即本、即母。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 

  全有,必反于无也。”他认为,任何具体事物 (有)都不能成为另一个具体 

  事物的本体,是圆就不能方,是温就不能凉,有形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 

  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万有的本体是不温不凉、不炎不寒、不方不 

  圆、超形象、超感觉的“无”。拿音律来讲,具体的有声,“不宫财商”, 

  反之是宫就不能是商,是角就不能是羽。那么,这所有的声音的根本是什么 

  呢?《老子注》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① 

  就是说宫、商、角、徵、羽五声都是具体的声音,谁也不能统率谁,而只有 

   “听之不闻”、“不可得而闻之”的“无声”才是一切声音的根本。同样, 

   “无色”是一切颜色的根本。推而广之,只有无形方能生成众形,只有无或 



① 《老子注》,第四十一章注。 


… Page 83…

  道才能成为万物存在的共同根本。这种无形无象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虚构的 

  观念,这种精神观念作为世界本源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多”必须统一于“一”,因为“众不能 

                                                                    ② 

  治众,治众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至寡”也就是 

                                                     ③ 

   “一”,“众之所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这里所说的一和多的关系,也 

  就是本和末的关系,“一”即道,即无;“多”即有、万物。“万物万形, 

  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由一而多,多而 

  归一。王弼的一多论,承认了宇宙的统一性,并认为“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就是万物存在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 

                                             ① 

   “道”之中。“道者,物之所由也。”因此,王弼的这种统一性和规律性仍 

  然是唯心主义的。道即一,即无,他的理论归根结蒂还是论证了“无”是为 

  有的宗主和根本。 

       王弼论证了动与静的关系,他认为运动是相对的、暂时的、静止是绝对 

  的、永恒的。“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 

  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 

  易注·复卦》)就是说,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静止的变态,最终还是要 

  返依静止,静是动的本体。静也就是“寂然至无”,因此,动的本体仍然是 

   “无”。 

       本和末、有和无、一和多、动和静,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问题,即本质和 

  现象的关系问题,是从不同的侧面反复论证了“以无为本”的命题。有和无, 

  有为末,无为本;一和多,多而归一,一也就是无;动和静,动归于静,绝 

  对的静也就是无。总而言之,观念性的“无”是第一性的,物质性的现实世 

  界是第二性的,世界统一于这个没有质的规定性——“无”。这就是王弼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 

       从这种本体论出发,王弼又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 

  分析研究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是《周易》的卦辞,也代表语言;象 

  是指卦象,也代表物象;意是指卦中义理,也代表事物的规律。他认为,语 

  言是用来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反映义理的。“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言和象分别是得象得意的工具,一旦认识了 

  象,就要抛开言,一旦理解了意,就要抛开象。他甚至更进一步认为:拘泥 

  于物象会妨碍认识意理。因此“得意在意象,得象在忘言”。这就是说:抛 

  弃物质,才能认识事理。王弼区分了语言、物象和义理的不同,是一种高层 

  次的思辨哲学。但是他又片面夸大了三者之间的差别,甚至割裂了三者的内 

  在联系,抛弃现象去认识本质,抛弃感性认识去认识事物规律,这种认识只 

  能是头脑中自行产生的超经验的“无”。这种认识的途径只能是依靠天生的 

  聪明智慧,也就是“神明”。最富神明的是圣人,圣人“神明茂,故能体冲 

  和以通无”,这就是说,圣人可以凭着天生的神明智慧、体认万物的本体。 

  他甚至还把圣人与本体看作一回事,“与道同体”。王弼的这种认识论是典 

  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天才论。他把圣人说成是与道同在的真理化身,带有 

  明显的玄秘色彩。 



② 《周易略例·明彖》。 

③ 《周易略例·明彖》。 

① 《老子注》,第五十一章。 


… Page 84…

       王弼用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先验论观察社会历史,提出了“治众者至寡” 

                                                           ① 

  的英雄史观。“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也就是王弼听说的“圣 

  人”。在王弼看来,宇宙万物统一于“一”,“一”就是无、就是道,它是 

  万物的宗主。万物没有它就没有秩序,没有条理。因此“众不治众,治众者 

  至寡”。在人类社会中,广大的百姓就是众,众不能管众,需要有一个至高 

  无上的统治者来治理他们。这就是“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执一 

  统众”的君主要为分散的大众立长官,定名分,设制度,“移风易俗”,使 

  众服从于“至寡”,也就是合于“道”。对被统治者的“众”来说,则应是 

                                         ② 

   “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是”,也就是要老百姓无知无欲,安分守已, 

  老老实实服从统治者,这是最合乎“道”的状态。 

       那么,由谁来做这个“执一统众”的君主呢?王弼从他的唯心主义先验 

  论中得出结论,那就是“与道同体”的“圣人”。因为“道”是无形的、无 

  声的,一般人无法认识它,只有“圣人体无”,可以凭其天才认识它。然后, 

  圣人再用有形有声的东西来体现“道”,也就是制定出“名教”等封建礼法 

  制度,用这些东西来治理百姓。因此,圣人是最理想的统治者。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王弼打起评论汉朝名法之治的旗号,提出“名教” 

  本于“无为”的思想,用玄学唯心主义来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他批评 

  汉代的礼法制度烦琐、虚伪、只注重形式,是“下德”,是“末”,有其局 

  限性,甚至会带来副作用。而“无为”才是“本”。“名数”根据它来建立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 

  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请,非用礼之所济也”,而必须“载之以道,统之以 

  母”,“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 

                              ① 

  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他认为,无为是本,是“母”,仁义道德礼法等是 

  末,是“子”,是“无为”派生出来的。因此,治国之道在于“崇本以息末, 

  守母以存子”。看起来王弼是将“仁义”“礼法”等名教看成次要的,但实 

  际上他把名数归于无为、归于自然之道,是变换了一个角度论证了名教的天 

  经地义。只是要求将名教置于“无为”的宗旨之下,使其更好的发挥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他要求统治者“行无为之治”。要求被统治者“无欲而 

  自朴”,这样上下相安,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仁义、礼法 

  的作用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王弼重提无为而治,反映了董仲舒以来提倡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动摇,需 

  要用道家的无为思想作补充,用揉合儒道的玄学思想来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制造理论根据。 



        (2)裴頠的崇有论思想 

       裴頠字逸屋,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 (267年),被害于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的八王之乱中。河东闻喜 (今山西绛县)人。他的父亲裴秀是西 

  晋的开国元勋。他自己也任过国子祭酒兼右将军、尚书仆射等高级官职。裴 

  頠“通博多闻,兼明医术”,辩才更为世人称道,“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 



① 刘劭: 《人物志·英雄第八》。 

② 《老子注》,第六十五章。 

① 《老子注》,第三十八章。 


… Page 85…

  ① 。他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虽然他和皇后贾南凤是姨表亲,但对贾后淫 

  虐乱政深恶痛绝。曾与张华、贾模商议,欲废掉贾氏,但未成功。后来,八 

  王之乱中为赵王司马伦所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