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道,如果说知识的真在于同外界对象相符合,那么,对象究竟是什么呢? 

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知道,那便不是什么与外界对象符合的问 


… Page 125…

题,而是与这一对象的知识相符合的问题,也就是某种认识是否符合于相关 

知识的问题。如果说不知道,那就谈不上是否符合外界对象的问题了。所以, 

知识的真实完全取决于知识自身,不需要也不可能另找别的原因。 

     弥曼差的自真说是为维护吠陀圣言的绝对权威提供理论依据的。既然知 

识具有内在的可靠性,不需要任何验证而能自证为真,那么吠陀圣言便是绝 

对真实的,不可置疑的。祭祀之法来自神圣的吠陀,对这种法的研究是人们 

认识的来源。实际上,吠陀被看作是一切真知的重要来源和检验标准。 

     验证知识的真与误有6种方法:即现量、比量、比喻量、义准量、圣言 

量、无体量。 

     现量是说知识是由根 (认识官能)与境(认识对象)相接触而产生。根 

必须与自我意识相结合,才能接触外境,从而得到真知。根不能直接与自我 

联系,而必须以心为媒介,离开了心的参与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现量 

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感官、(心)、自我意识和对象三者 

综合的结果,缺一不能产生现量。现量有两种,即有分别现量,无分别现量。 

这两种现量都是真实的,且可作为检验真知的标准。 

     比量是在现量的基础上,依据必然的关联进行推理而得到的认识。也就 

是说,当人们看到的是甲,因为甲与乙有一种必然的关联,便可以根据所见 

之甲以及其与乙的必然关联而推知没有直接接触的乙。例如,人们看到烟, 

且知烟与火有必然的关系,因而知是有火。比量的真误取决于经验。比量也 

有两种:一是自悟,二是悟他。所谓自悟就是通过内心推理的过程,悟他则 

是指宣讲所推得的结论。 

     比喻量是指由已知的事物与未曾见过之物相似,通过联想推知未见之 

物。如见野牛,而联想到野牛与家牛相似,由此推知这是野牛。 

     义准量是由两事物相违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如见某人不在家,又确知他 

未死,即可推知已外出。 

     圣言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他量所不能得,则由圣言而得知。圣言就是 

吠陀之言。它是认识的来源,是绝对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命令,是凡人之声 

的准绳。这一点是弥漫差所特别强调的,不可动摇的。除了吠陀之外,圣贤 

之言,也可以作为量。圣言量也叫“声量”。 

     无体量是以不具有某种特征为根据推知某物不存在。比如说这个桌上没 

有瓶,因我们看到的只有桌,没有看到瓶,所以知道桌上无瓶,这是一种对 

 “非存在”的认识方法。 

     在印度,弥曼差是最早提出量论并加以研究的哲学派别,后来各派哲学 

都对此论十分关注,实乃弥曼差派哲学的重大贡献。 



     (2)声常住说 

     弥曼差本来是以阐明吠陀祭祀之法为宗旨。法是人间必行之事,不履行 

这项义条便不能实现人生的目的。法的知识本于声量。声分为常人之声和吠 

陀之声两种,常人之声只要是发自可信的人便可以为量。吠陀之言是真理, 

因此,吠陀与圣贤之言又称为“圣言量”。圣言中有一种永恒的神秘力量, 

它的一切概念和语言都是梵通过人们发出的声而产生的,是梵本身各种属性 

的显现,而不是人们自身观念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通过祭祀祈祷,就会 

使吠陀圣言产生力量。普通人的“常人之声”,只不过是吠陀圣言的显现。 

这就是弥曼差的声住常说,它为吠陀的永恒性和神圣性提供了依据。它的实 


… Page 126…

质是认为祭祀咒语背后有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这个实在就是“声”。把声 

当作神秘力量的声崇拜,早在梵书就有了。例如,把“唵”声当作真言信仰, 

甚至将“唵”声等同于梵。弥曼差发展了这种思想,把语言声量提高到凌驾 

于一切之上的神秘地位。 

      《弥曼差经》批驳了其他哲学派别的声无常说。针对他们关于声音是人 

为的,发出之后立即随之消失等观点,弥曼差派指出,声音是人为的,但谈 

话的人不是为发声而发声,而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如果声音是 

无常的,发声之后立即消失了,那么听话的人就无法理解整段的意思,说话 

者也就无法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了。事实上不是这样,人们能够理解谈 

话者的意思和思想,正是因为声音本来就以概念表述的实在。这种实在是永 

恒不灭的,常住不变的。弥曼差派进一步解释说,声音是由发出的音,诠释 

的意,所指的事三者合一的。音本来是单个字母,众多字母相结合,成为可 

以被人了知的词汇概念。字母之音发出后刹那即灭,连续不断的发出,也连 

续不断地坏灭。之所以能诠释其意义,是因为音虽连续不断地坏灭,却各留 

下印象,这叫做“行”。这种继续所留之行联系起来,便能诠释概念,知晓 

其意义,明白所指之事理了。声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的常住,而不是无常。 



     (3)无前说 

     弥曼差派把吠陀祭祀看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义务。它主张崇拜吠陀,但 

它把吠陀看成是一堆仪式戒律,因此说尊崇吠陀,毋宁说是尊崇祭祀仪式本 

身。它告诉人们,一切福报都是来自于祭祀。在祭祀之前没有任何神力可以 

赐福于人,只有通过祭祀之后才会显现出赐人以福的神力,这就是所谓“无 

前说”。 

     弥曼差派虽属婆罗门教神学体系,但它的无前说和声常住说却具有无神 

论的倾向,与吠陀神学相矛盾。祭祀起源于早期的感应巫术,这种巫术是通 

过一定模拟性仪式,加上适当的咒语,去影响甚至命令天神,迫使他们满足 

祭祀者的愿望,而不在于崇拜和祈求天神。弥曼差派继承了这个观点,认为 

祭祀仪式通过自身产生所希望的结果,就象人们靠耕耘便可以得到收获一 

样。祭祀是要通过语言的力量启动隐藏在自然底部的能力,机械般地通过自 

身产生它的果报。在行祭祀之前是“无所有”,在祭祀之后才能产生一种“新 

生力”。新生力不是祈求于神的恩惠,而是出于自己的业力,出于祭祀时的 

仪式,出于祈祷时的语言。这些仪式和语言背后有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独 

立原理,这就否定了最高神的存在。 

     弥曼差的无前说与它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它认为世界事物 

都是由于“极微”变化生成的,不依赖于任何神力,万物生灭不已,永恒存 

在,无始无终;不需要任何神的力量来支配。 

     弥曼差本来是以考察研讨吠陀祭祀礼仪为中心任务的体系,其中包含了 

丰富的哲理,但也充满了矛盾。它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倾向在中世纪得到进 

一步发展。它的许多观点分别被吠檀多派、胜论派、正理论所吸收和发展, 

为印度哲学做出了贡献。 


… Page 12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