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8年7月10日,北京郊区的一位初中女毕业生,看到自己已没有希望升入高中,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绝望之下喝下了1059农药,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因中考、高考失败,学生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件。血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各种失败的打击,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各种挫折,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孩子补上的一课。    
    当前,很多父母及老师,缺乏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百般迁就的态度。他们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力予以满足,对不正确的行为予以庇护。不少家庭,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父母心痛得不得了,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晒着。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任性、固执、我行我素、意志薄弱的个性。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照顾孩子一生。从小就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孩子形成完备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具有重大意义。《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    
    人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往往包括克服一系列内部的困难(胆怯、无信心、懒惰、畏惧、经验不足、身体不佳等)和外部的困难(环境不好、其他人带来的压力、学习条件差等)。而一个人意志坚强的程度,正是以困难的大小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的。愈是能克服各种来自心理、生理的和外部的困难,就愈是显示出一个人意志的力量。    
    要给孩子留有克服困难的机会。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把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妥当,有些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激励孩子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和信心,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毅力。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让孩子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他们每到冬天都让幼儿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摸爬滚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在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即富裕的大城市中的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一位多年开办散打训练班的朋友认为:学生们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是具备坚强的意志。训练中,他把每次恶劣的天气当成一次机遇。每逢下雨,他们都把学生带到户外训练。他们的口号是:“战胜自然,战胜自我。”事实表明,孩子的天性并不拒绝磨练。    
    对儿童的行为要从小开始严格要求。说到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必须从小对他们严格要求,以养成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遵守行为要求的习惯。比如,严格要求遵守时间、生活制度、课堂纪律等。没有严格的要求,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9)

    要给儿童树立坚强意志的榜样。要经常给孩子讲解伟人、科学家、革命前辈为了追求理想,百折不挠,不畏失败与挫折的经历,以及一些有益的故事,激励孩子不断为具备坚强的意志而努力。    
    传说一位将军打了败仗,逃到山洞里要自杀,看到一个蜘蛛在织网。网刚织好一半,忽然一阵风吹坏了网,那蜘蛛从头开始编织,反复几次终于织成。将军见后受到了启发,冲出山洞,重新组织起队伍,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意志培养要讲求方式方法。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在孩子的困难、挫折面前,很多家长不是增加孩子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而是采取讽刺、挖苦的态度。我们常常见到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及教师进行嘲笑、训斥,甚至一阵毒打,这样会使学生的意志更加薄弱。《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得好:“如果我们对于儿童的错误行为只是采取制止或警告的办法,那么儿童在走出校门时,必将是缺乏意志力的人。”在挫折失败面前,要帮助孩子找出原因,还以自信,让他以崭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未来。    
    忽视青春期性教育    
    小A整天愁眉苦脸,痛苦不堪。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他近来心情不佳,但无论谁向他询问,他都简单的回答:“没事。”对于他愁苦的原因,坚决闭口不谈。    
    确实,叫他怎样开口呢,他实在感到难以启齿。    
    三个月前,他得了一种怪病。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睡梦朦胧中,他和一个他暗中喜欢的女孩子说了几句话,第二天起床,竟发现自己内裤湿了一大片。他以为自己由于饮水过多而尿床,但检查床铺竟一点也没湿,他觉得十分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百思不得其解。但他不敢问老师,怕传出去成为别人的话柄。在内心的惴惴不安之中,慢慢地过了半个月,这个现象竟又出现了一次。他害怕了,难道自己得了什么怪病?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这“怪病”就发作一次。使他极度的惶恐不安。不敢跟父母说,况且父母也很忙,很少过问他的情况,他的情绪变化父母一点也觉察不出来。也不好意思问老师、同学。这周期性发作的究竟是什么病呢?他想去医院治疗,但又怕医生登记下他的姓名学校,把消息传回学校那还得了?没办法,他只得求助于那些在街头墙上,电线杆上贴满广告的江湖医生。按地址寻到那些低级旅店的小房间里,“医生”听完他的病情叙述,立即大惊失色的说:“你得了这种病,最多三年命,这是一种致命的,比癌症更可怕的病呀!”吓得他连忙哀求:“好医生,请你救救我!”“医生”长叹一声,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这样棘手的病,我本来不想收治,看在你那样诚心求我的份上,就救你一命吧!算你走运,投到我名下来。这种病,只我一人会治,其他任何医生都是治不好的。好吧,本来药费至少三千,看你是学生,就只收你一千元算了。不过,你不能把这数目告诉别人,以免别人也求我只按这低价收款,令我难做。”    
    小A感恩不尽,千谢万谢出了小店。可为筹这治“病”的1000元,使他几乎走上犯罪的道路,要不是他细心的老师循循善诱问出真情,真不知这后果如何。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性的问题长大自然懂。自己就是“过来人”,当年也没有接受什么性教育,不也是生儿育女过得很好吗?还有人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是“无性”的。人们相信“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孩,既没有性的功能,也没有性的想法。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20)

    其实,这些都是缺乏科学知识而产生的偏见,性的生理功能始终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人们总是爱用青春期来划线,似乎青春期之前就应该全无性。其实不然,青春期所带来的是性的成熟,就是开始出现成人的那些成熟了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而性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反应,则是在娘胎里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则可能酿成大错。随着世界范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初中生早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少女怀孕问题逐渐增多,由于孩子缺乏性的知识和性道德,因此会做出一些蠢事来。所以,要积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能靠自然了解。    
    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同样具有皮肤、大脑和外生殖器,而且皮肤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要高得多。因此,儿童偶然地出现性反应是并不奇怪的。有些成年人之所以对儿童出现的“性现象”大惊小怪,正说明了对性知识的缺乏,或者自己本身存在错误观念如对性感到耻辱。儿童的性反应是自然的和正常的,儿童也需要性教育。但是如何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则主要看父母持有何种观念和态度。性教育应该从两三岁就开始,当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摆弄“小鸡鸡”的时候就应开始了。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性教育,不但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    
    “性教育”并不是指狭义的性行为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良好的性启蒙教育对孩子人格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结合整个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名称、功能的讲解来告诉孩子性器官的名称、功能和男女身体的差异,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一些通俗的性知识。    
    从3岁起,孩子会主动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他有小鸡鸡,能站着撒尿?”“为什么这个阿姨的肚子那么大?”这时期孩子提出的性问题,通常是出于自发的好奇心,或是对某种情况的疑问。成人面对孩子的疑问,回答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父母对性问题的态度和所做的反应则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要以自然和健康的态度对待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切记不要用神秘和遮掩的方式,而应用坦率、自然、平静的态度。家长讨论和讲解时,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应和他们讨论诸如月经、遗精、自慰等性问题。    
    父母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如果方法掌握得当,不仅使孩子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和保证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亲子之间建立起良好、亲密和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比如,小孩子可能会向父母提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一些父母可能会敷衍孩子说:“外面拣来的”、“从树上掉下来的”,这些回答是不科学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不信任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对待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