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两人不得不口服心服。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东吴老将,开始不服陆
逊挂帅,后终于在事实面前认输。有些人则与此相反,总是看不起老将,曹
操的“妙才”夏侯渊就因此被老黄忠所斩。
用老嫌少,或用少轻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仅三国时有,且古已有之。
东汉颜驷就是因这一刀切的用人法经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汉武帝动员诸郎
上阵抗击匈奴,自发老翁颜驷以年老不能上阵为辞。武帝见他偌大年纪还当
个小郎官,惊问其故?颜驷无限感慨他说:他已经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
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当
然,造成颜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剧也有其客观原因。文帝时天下太平,需修内
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颜驷也就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以建立功勋;景帝
时爆发七王之乱,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镇压,以安邦定国,年少的颜驷也就
沾不上边:武帝时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颜驷也就
得不到重视。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轻少、武帝重少轻老的主观原因,是因景、
武两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观点。其实,老年之才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
富,但观点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为,喜于创新,但不够
稳重,易陷于轻浮。这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锐活跃,也
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对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长以互补其所短,
则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可是,历代统治者不尽懂此理,不是重老轻少,便是重少轻老,这已成
为古今的通病。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误,不知埋没和浪费了多少人才!因此,
重温毛宗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复这种错误。因为人总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
易给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来取人,就会陷入形式
主义的泥潭。因为外美和内美没有必然等同的关系,外美未必内美,外丑未必内丑。话虽这么说,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就是那位孔圣人
也是如此。韩非在《显学》一文里就谈及此事。他说:“澹台子羽,君子之
容也,仲尼儿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
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门徒,外表长得不错,但孔子与他相处时间长
了,发现子羽的行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称,因而后悔说:以容貌来取人,在
子羽身上犯了错误。尽管这位孔圣人给后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
教训,但这种错误却还是不断出现。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见称的刘备、
孙权和曹操也都犯过这种错误。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就
是庞统,可见其人不凡。不过,这位凤雏先生外貌长得不太雅,浓眉掀鼻,
墨面短髯。水镜先生知其才,故不论其貌而赞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见
他这副尊容就不大喜欢。庞统先被鲁肃推荐于孙权,孙权见他形容古怪,又
轻视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后来,孔明和鲁肃向刘备力荐,虽有
两封荐书;庞统却不靠荐书取宠,而是想靠本事见重,故没有拿出来,仅对
刘备说因“闻皇叔招贤纳士”而来投。刘备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不过,
他不像孙权那样拒不接纳,而是给他个小县官做。刘备悉庞统纵酒不理事乃
派张飞去查询,幸好张飞粗中有细,他见庞统半日尽断毕百余日所积公务,
大惊下谢,并回向刘备称赞庞统大才,刘备大惊说: “屈待大贤,吾之过也。”
孙权见庞但终能认识到“屈待大贤”而重用之,乃得一大贤。一知改悔,一
不改悔,其得失如此。
张松是益州别驾,为人能言善辩,博闻强记,也是个才智之士。但他的
相貌十分丑陋:额镢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真是又丑又矮。他到
许都去见曹操,名为请操攻张鲁以助刘璋,实是暗中干出卖西川的勾当。操
见他长得猥琐,加以语言冲撞,一言不合便拂袖而起。后来,杨修与之辩论,
他口若悬河,又见一读《孟德新书》便能背诵,且一字不错,乃言其才干曹
操。曹操次日接见,他又当面讥讽,操便令乱棒打出。曹操同样是犯了以貌
取人的错误,因他怠慢张松,张松亦不向他卖西川。张松对刘璋是卖主求荣,
对曹操却是有用之才,曹操失去张松也就是失去取西川的大好机会。
刘备、孙权和曹操所犯的错误,也足以为以貌取人者戒。
拒谏的危害
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忠直之臣以敢谏见称,而有好下场的不多。因封
建帝王是专制统治者,金口一开,圣旨一下,不容更改,且在那“君要臣死,
不得不死”的年代,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冒犯龙颜,必遭严惩:轻则罢官,重
则杀头。当然,也有善于听谏纳谏的,如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的高见,能兼听纳谏,纠正了自己不少的错误主张和行为,这对
于促进盛唐的政治贤明,经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历代统治者
大多以英明自居,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便是听也并非兼听,而是偏听偏信,
结果是误事误国,甚至国破身亡。袁绍、刘璋和刘备正是因听不进忠言而遭
到惨败的。
袁绍为人外宽内忌,偏听偏信。他因爱幼子袁尚,想使之继位,对袁尚
之死党审配,逢纪等言计听从,对于忠贞、智慧之士田丰、沮授等的忠言则
逆耳。他要兴兵助刘备伐曹操,田丰谏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仑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若备战三年,“大事可定矣”。沮授也反对袁绍出兵。
袁绍却听从审配之言进军黎阳,结果损兵折将,——大将颜良、文丑被杀。
当袁绍进军官渡与曹操决战时,因反战而被关在狱中的田丰,仍上书谏说:
“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说:“主公兴
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大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在曹
操往乌巢劫粮前夕,因主张缓战被拘禁于军中的沮授,向袁绍建议:乌巢屯
根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操军所算。”
而绍竟以沮授是“罪人”,“妄言惑众”,拒之不理。如果袁绍纳田丰之策,
或听沮授之议,将不会有官渡之惨败。袁绍雄踞河北,拥四州之众,兵力远
胜于操,而他之所以大败,是由于袁绍有忠臣不用,有忠言不听之故。田丰
因袁绍老羞成怒而被杀,智慧之士如此下场,可叹!
袁绍拒谏是因他偏听偏信,刘璋拒谏是因他为人暗弱,是非不分。张松
请求出使争取外援拒张鲁,其本意非为西蜀,而是卖主求荣。他原想劝曹操
趁机取川,因操骄傲瞧不起他,乃转向刘备。回川后力劝刘璋请刘备入川支
援。黄权、王累力谏。王累明确指出:“张鲁犯蜀,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
乃心腹大患。”黄权则主张:“可先斩张松,后绝刘备,则西川万幸也。”
刘璋却听从张松的花言巧语,不听黄权、王累之谏。当刘璋要亲往涪城会晤
刘备时,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
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读谏章后,大怒说:“吾与仁
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王累自断其索,撞死于地。王累以
尸谏,刘璋也毫不悔悟,终于“引狠入室”,奉送了西川。
刘备拒谏,则是因其为私义而忽公仇和骄傲自满之故,在未登王位前,
刘备还是比较谦虚谨慎,易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可是他在胜利面前冲昏
了头脑,帝王的专制本色便充分暴露出来了。他为报二弟关羽之仇决意兴兵
代吴。赵云谏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不同意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可见刘备
虽有江湖义气,却缺乏“以天下为重”的战略观念?因蜀吴交兵必将互相削
弱。只对曹魏有利。刘备整兵要行时,秦宓直谏并指出:“陛下不从臣言,诚
恐有失。”刘备认为他出言不利要斩之,秦宓面不改色,回顾刘备而笑说:
“臣死无恨,仅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因众官告免乃囚宓于狱中。
孔明闻悉,也上表救宓,认为宓所谏是“金玉之言”。刘备看毕,掷表于他
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曾经是善于纳谏的明主,礼贤下士的典范,
他得孔明时说是“如鱼得水”,现在连他认为“水”的孔明的话也不听了,
刘备这条“鱼”也就失去了“水”,其遭遇可知。由于刘备骄傲思想大膨胀,
自以为是听不进忠言,必然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新创之业,又将颠覆”是
不可避免的了。刘备猇亭惨败后,他“悔不听丞相之言”时,为时已迟了。
袁绍、刘璋和刘备的失败说明:嫌忠言逆耳,确是误己误国。
树立朋党的下场
东汉末年,群雄之中,袁绍是最强者。在官渡决战中,他有兵七十余万,
操只有精兵七万,袁军十倍于操军,而操能以弱胜强,其原因虽有种种,但
袁绍集团内部朋党林立,互相争夺,致削弱力量,是操得以逐个击破袁军的
重要原因之一。凡立朋党的,必有朋党与之作对,袁绍集团内部朋党林立,实咎由袁绍
先立朋党。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欲立为后嗣,因之袁尚的死党审配、逢纪
也就得到袁绍的充分信任,掌握军政大权。谋士辛评、郭图则是袁绍长子袁
谭的死党,坚决反对废长立幼,拥护袁谭继位,故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
各为其主,勾心斗角,以夺取嗣位。但他们四人都主张与曹操速决死战,与
谋士 田丰、沮授意见相左。田丰、沮授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