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智谋精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为左将军、宜城侯,正是为了要更好地控制刘备。刘备也知操用意,故步
步为营,谨防曹操谋害。他暗地里与董承等图操,表面上则在后园种菜,亲
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不知刘备的深谋,反责问道:“兄不留心天
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刘备说:“此非二弟所知也。”及操说他
是天下两英雄之一,刘备更感到在虎穴里栖身的危险,于是便谋脱身之计。
一日曹操又请刘备饮酒,满宠来向操报告:袁绍破公孙瓒并得其军,声势甚
大,袁术又归帝号于绍,并将亲送玉玺到河北。并指出:“若二人协力,急
难收复,乞丞相作急图之。”刘备听了暗思:“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
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说:“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
击,术可擒矣。”操虽同意,并不放心,却教朱灵、路昭两人同行,暗中牵
制刘备。(但这两人顶得甚事,后来便被刘备设法把他两人抛开了)刘备挂
了将军印,即催促急行。关、张在马上问道: “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
刘备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
笼网之羁绊矣!”曹操设谋控制刘备,刘备则使计反控制,这第三次斗智,
又是刘备胜了。
杰出的统帅善用人才,深得人心
上述三次较量,刘备是胜多败少,可见刘备机智超人,谁说刘备是一味
憨厚?历史家陈寿将刘备与曹操比较时,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但小说家罗贯中的看法却不同,他写曹操的计谋诡而露,写刘备的计谋巧而
深:他塑造曹操是阴险诡诈的奸雄形象,塑造刘备是大智若愚的仁君形象;
他极力赞扬刘备的
“随机应变”,写曹操甚佩服其人,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明作者认为刘备的“权谋于略”并不在曹操之下。而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并非作者臆造。小说家罗贯中评价人有财也许比历史家陈寿中肯些。在历史
上,曹操初起时,有强大的宦官势力为后盾,其地位已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
而这时,贫贱出身的刘备只不过是公孙瓒手下的一个小将,后来他能成为鼎
足三分者之一,完全是靠自己的超人才干闯出来的。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统帅,
要具有善于用人、决策的条件,刘备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他用诸葛亮并纳其
隆中决策便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他能得人心。故人心归之,始能称帝于西蜀。刘备若非是大智者何能逮此,所以藐视天下英雄的曹操在刘备仍依托于
其篱下时,已能看出刘备是非凡之辈,将之和己并列。这是出于同时代人,
又是最了解刘备的人的评价,无疑是真实的、中肯的。何以在人们的看法中,
在计谋方面,往往是扬操而抑备,这是因为,曹操之智谋露,易为人所知,
刘备之智谋深,人们一时难于窥其中的奥妙。而且两人的性格和战略各异:
正如刘备对庞统所说的:“今指与吾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
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蜀
书·庞统传》裴注《九州春秋》)操急、暴、谲,而备宽、仁、忠,故在人
们眼中,操是阴险诡诈的奸雄,备是忠厚仁慈的长者,他的
“机权干略”,即其枭雄本色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知彼知己:诸葛司马比高低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决定战争胜
败的一条重要规律。不过,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如果一方能“知彼知
己”,一方不知彼知己。当然前者胜。如果双方都“知彼知己”,谁胜谁败
则很难说了,战争也就变得极其错综复杂。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写的 “司
马懿克日擒孟达”,和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就是描绘诸葛
亮和司马懿在都“知彼知己”的情况下,展开斗智的精采镜头,彼此策略确
是各有巧妙,胜败之间只差一筹而已。在《三国演义》的诸战役中,这才算
是斗智之战:战争千变万化,战争不是由一方来摆布,而是由双方共同设计,
任何一方都不能全操胜券,而是胜中有败,败中有胜。它不仅体现了战争的
复杂性,也说明了战争的严肃性:它是生和死的搏斗,谁要是错走了一步,
就有被消灭的危险。这两回书所写的斗智之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知
彼知己”的思想,且对我们从事一切竞争都很有借鉴意义。
愚者不懂因人因事做具体分析
在“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这一回书里,诸葛亮虽未公开亮相,实是写他
和司马懿两人背靠背的进行智力竞赛,从而揭开了两人斗智之战的序幕。
司马懿驻守西凉等处,诸葛亮认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碍,乃
用马谡的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计得逞
大喜,即兴师北伐。蜀师旗开得胜,连取三城,魏国上下震栗,曹睿不
得已乃起用司马懿。这时,原蜀将后降魏镇守上庸的孟达正与诸葛亮暗通,
谋取两京:孟达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急致书
孟达说:“近闻曹睿复沼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
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孟达览书,不以为然,却笑孔明心多。复书说。
“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
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
达城池已固, 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 司马懿即来, 达何惧哉?
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断其差别如此之大:孟达不懂得因人因事而做具体分析,只是按照常规的看法,认为司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
须奏魏主许之而后行,故得出“往复一月间事”的判断。而孔明的看法却恰
恰与之相反。诸葛亮看了来书,掷书于地而顿足说:“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
手矣!”马谡问其故,诸葛亮说:“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岂
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
不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诸葛亮即回书告诫孟达说:“若未举
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之必败。”
司马懿声东击西,孟达束手就擒
司马懿接复职诏后,忽得密报孟达谋反之事,司马懿说:“此贼必通诸
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马师说:“父亲可写表
奏天子。”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一事无及矣。”即传令教人马
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又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
达等准备进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传达司马懿的将令说:“司马都督今
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达问道: “都
督何日起程?”畿说:“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达暗喜说:“吾大
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袭击战术的,必须伪装得好,以麻痹敌人,使其无
备,即我要袭击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袭击,袭击才能得逞。司马懿正是
这样做,他声东击西,使孟达上其套。孟达闻悉司马懿已离宛城赴长安,以
为司马懿不知其举事,故认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讵料司马懿这时
正向新城进军。懿在途中,缴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看后大惊说:“世间能
者所见皆同,吾机先被孔明识破。”遂星夜催军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
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司马路擒杀孟达,诸葛亮谋取两京终成泡影,但从智力比赛看,输家只
是孟达,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赢家,两人的智力半斤八两:两人都料事如神。
诸葛亮认为豁闻孟达举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马懿料孟达叛变必与
诸葛亮通谋。两人都不谋而合。诸葛亮说:“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
何待奏闻?”司马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两人都
互相惊畏。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告诫孟达不要轻举枉动;司马懿
途中截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为之“大惊”,想不到“吾机先被孔明识破”。
而孟达和司马懿、诸葛亮相比,其愚智则有天渊之别: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
告诫孟达“须万全提备”,孟达却笑“孔明心多”,要他“唯听捷报”,司
马懿派使要孟达听候调遣并伪说懿已去长安, 孟达却暗喜说: “吾大事成矣!”
棋差一着,全盘皆输
在这一回书,诸葛、司马两人是背靠背斗智,在第九十五回里,则是两
人公开出面较量,双方智力更充分发挥,异采纷呈!
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时,战争则显得简单化:当双方都知彼
知己,战争则曲折离奇、变化莫测。譬如下棋,当高手对劣手时,很快便进
入杀局,无甚看头。如果双方都是高手,彼此下棋,不是见一步走一步,而
是走一着想到下几着;此方下一着,彼方已料到其下几着,乃用新着以破之。
如此往复,棋局变化万千,不仅下棋者全神贯注,观棋者也感到好看煞人!最后输者只不过是棋差一着而已。第九十五回写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之战
正是类此。
司马懿擒杀孟达后,即与张郃率领十五万大军来战诸葛亮。司马懿认为
诸葛亮平生谨慎,不肯弄险,不会从子午径取长安,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
城。而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
汉中咽喉。诸葛亮欺曹真无备,定从此进。故决定与张郃迳取街亭,以断其
归路。诸葛亮行军,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闻悉司马懿大军前来,大惊说: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行军在诸葛亮的意料
之中。因此,街亭决战是势所难免。司马懿能否夺取街亭,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