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兵: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录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种不犯戒的心理结构,永远也不会再犯了。但是这种人的欲界的烦恼也没有断尽,还有一些种子,对于证到须陀洹果的人,经论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描述的。有的大乘经,像《楞伽经》里面讲得高一点,讲他基本上没有欲界的欲望,饮食男女,尤其男女这种,从浅层次的需求到深层次的需求他都没有。他没有跟异性拥抱啊、肌肤接触的这种欲望,他自然没有,不是强行抑制。有的论里面讲,须陀洹果的人,坐在禅定里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任何欲望都没有。但是出定以后,他遇到特殊的境缘,偶然还会升起欲界的烦恼。比如说很具体的,忽然想到与某一个人感情很深啊,是不是与他要结为夫妻啊。都是这一类的,因为只有这一类的烦恼才能使人再生为人的。但他有也只是一念之间,就是这一念之间的烦恼,还要使他七生七死。最多还要在人天之间转生七次,最后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证到阿罗汉果的时间有多长呢?最短要一千年,最长要六十小劫,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如果一个证到须陀洹果的人,真正证到的话,即生要得到解脱的话,肯定说只有修持净土法门,求往生。如果要他再转生为人,转生为天的话,一般的佛教徒肯定是不大干的。只有藏传佛教,这些活佛,高级的喇嘛,再生为人,再弘扬正法,持这种愿力的要多一些。他们也自认为这是藏传佛教最值得尊重的一个传统。也确实是,很令人尊敬的。但汉传佛教一般不是这样,因为汉传佛教大部分的宗派提倡如果要了脱生死的话,最好在这一生就了脱。他生后世要了脱,一般佛教徒认为是很不实在的。谁知道他生后世怎么样呢?现前了脱最实在。不要说没有证到须陀桓果,一般来讲,解放以前,证到须陀洹果的人,据我的估计,可能也不超过十个。像印光大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我认为这些果位他们是证到的,其他的人很难说,肯定是不多,现在人当然更不容易了。因为有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还是很难的。不要说须陀洹果,就是初禅禅定,功德都很大。这是小乘道,修证次第大概就是这样,至于具体的,内容非常多,讲得比汉传佛教要明确一些。尤其是南传佛教,尤其是讲到修定的时候讲的很明确,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传承,有他们的实践经验。但是讲到修观的时候,大部分讲得很简略。这就说明,这些写书的人,这些传禅定方法的人,自己修观不一定成就。要按照次第修十六智慧等,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只要读它的论就会明白。

  大乘道次第

  第二个是大乘道。大乘的道次第,关于道前的次第,汉传佛教讲得不是很清楚。藏传佛教讲得非常清楚,大乘道第一步,跟小乘道共同的,皈依三宝,布施、持戒等这些,这些跟小乘是一样的。大乘特有的,就是第一步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发起

  对于发菩提心,汉传佛教确实不是十分重视,净土宗、禅宗等各个宗派也都有,但是缺乏具体的方法,而且不是把这个当成一个内容,特意的去修。像藏传佛教中,光是发起菩提心,需要拿一定的方法来修。原来藏传佛教的规定,光是发菩提心,格鲁派中要修十二年。通过这十二年专门的修,甚至闭关的专门观察,这样发起菩提心的话,他的菩提心发得很坚决的,很坚定的。发了菩提心才能进入大乘,真正的发起菩提心才能叫“假名菩萨”。你没有发的话,虽然是在修大乘,不能叫做大乘,实际上还是小乘,因为你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解脱问题。当然,发起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菩提心是大乘的因。如果没有真切的发起菩提心,而且这个菩提心非常坚固的话,就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种子。它是因,你没有种下种子那怎么样结出果实呢?这一步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又分为很多层次。真正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这种菩提心,是在见道以后发的,菩萨初地,起码是初住,他才发起的。因为这时候发起的菩提心,是如理发起的。如理发起的菩提心有一个规律,就是你发愿将来要做到什么。比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最低的,众生临终的时候称念弥陀名号十声,他就保证接引你往生。这个愿是如理发的,它是有理论根据的。如果不是如理发的,世俗菩提心的话,不管你怎么努力,它不能成就,那不能叫做真正的菩提心,它属于世俗菩提心得范畴。像我们发的愿,就不一定将来都能够成就。比如你发一个愿,说我将来要度尽所有的度众生,这个愿望就……因为度众生这件事情它是因缘和合,它有一定条件的,哪一个佛也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你发了以后是不能够实现的,他必须按照法性的理这样发,有的人发得大一些,有的人发得小一些,这种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在见了道以后发起的。那见道以前发起的世俗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虽然不一定如理,但是也非常重要,它也是成佛的种子,你在见了道以后还可以再进行修改。

  六度万行

  发了菩提心以后,所修的包括所有小乘的内容: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大乘的菩萨所应该修的。《般若经》以及很多其它的大乘经典里都说的很清楚,所有的小乘道都是大乘菩萨们所应该修的。实际上,据我的体会,小乘与大乘,一乘和三乘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它在了生死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区别,它的区别仅仅是在见地的深浅和修持方式上有些区别。大乘特有的就是六度。六度的具体内容,大家也都知道。六度的具体内容,在小乘的《阿含经》中也都有的。比如说布施,《阿含经》中也多次的讲,布施的功德有多大,尤其在家人是必须要修的。再比如像安忍,过去译做忍辱,其实忍辱的译法不太好。它的原意就是安忍、忍度,《阿含经》中讲得也很多。精进、禅定讲得更多。大乘六度的一些内容在小乘的经典里面也都有,那它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第一就是大乘的六度必须与第六度,般若度相结合。在般若度的指导下去修布施、持戒、安忍等,它才叫做波罗蜜,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解脱的菩萨道的彼岸。缺乏般若智慧的话,只是世间法。这个在《阿含经》里边讲得很清楚,布施成就,世间法;禅定成就,世间法;神通成就,世间法。不管你修的多好,最多只能生于人天,不能超出生死。所以必须要拿一种超出生死的,超出世间的一种般若智慧,用这种智慧去修行这六度。修行六度,再一个与小乘不一样的就是,是小乘只注重个人的解脱,对于别人是否解脱他考虑比较少,也不是不考虑,只是考虑比较少。大乘则必须要考虑,必须要发愿与众生同时得到解脱。甚至首先考虑众生,然后再考虑自己。

  既然如此,那修行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可。小乘既然要先达到个人的解脱,最好是先远离人间。像在寺庙里住,最提倡的就是在精舍里边,两三个人住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大寺庙里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在小乘看来也不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他的社会活动,弘法活动讲得比较少。如果要弘法的话,对于出家人来讲,也是证到阿罗汉果以后再去弘法,一般都是这样。佛的弟子当时证到阿罗汉果后,佛命令他必须要去弘法,而且不可以两个人同走一条路,要到不同的地方弘法。他的精神还是跟大乘是一样的,不过是先把自己解脱了,然后再去解脱别人。对于在家的居士规定更加明确。不但自己要修学十六项内容,从听闻正法,供养三宝,修持布施这些十六项内容。而且跟你接触的这些人,都要去向他宣传,用各种方法去带动他,修这十六项内容,所以将小乘实际上跟大乘是一样的。也还是要度众生,尤其是居士。不过总得来讲,因为小乘长期在出家僧团的主持之下,据印顺法师的研究,这种僧团在印度主要是以倾向于山林清修的这一些长老为主的。所以就形成了一种风格,特别提倡在山林里边清修。这种传统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佛教也有这种传统。所以就被人认为,中国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太虚大师也承认是这样。虽然讲的是大乘,但是你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要还是考虑的自己的解脱。“普度众生”,讲得比较多,做的比较少。做了也就是做法事,放生,普度一些鱼,普度一些动物。对于具体的人,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一般佛教徒很少注意怎样去度。中国佛教确实是有这种传统的。

  大乘道阶位

  大乘道,因为它不要求你,首先得到解脱以后再去度别人,所以它证道的过程也拉得很长。据小乘的论典,一般讲,声闻乘道是三生至六十小劫。就算你修行最精进的人,第一生证入资粮位,第二生证入加行位,第三生才能证入见道道阿罗汉果,这是最精进的,一般的要拖到六十小劫,才能修到见道位。如果要拿缘觉乘的观十二因缘进入的话,这个时间更长一些。四生百劫,就是你要修到见道位,要四生,在人里边转生四次。最慢要一百小劫。大乘从初发菩提心到修道佛果位,那需要的时间更长了。一般的经论里面都是讲要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是无量数的意思。这个无量数是不是不可计算呢?还是可以计算的,具体的有一个数目。这个数目很大,起码比亿要大。三大阿僧祇的劫,第一大阿僧祇劫进入见道位,第二大阿僧祇劫进入八地不退转位,第三大阿僧祇劫进入等觉位,不能成佛,要成佛的话还是要加上一百个小劫,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后才能强调。《大乘起信论》里边特别强调,所有的菩萨都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有的论里边讲,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仅仅是对于精进修行的人来讲的,如果不精进修行的话,信心不那么坚固的话,三大阿僧祗劫还不能成佛。有一个经里面讲,发了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