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2 9 」的「断见」,正是人们所常犯两个极端错误的邪见。
62 10 在《杂·二六二》中,阿难告诉阐陀比丘说:「我亲从佛闻,教摩诃
62 11 迦旃延:『世人颠倒,依于两边:若有、若无。』」这里所说的「有」,
62 12 就是指:以为生命中存在著某种「不会改变」的部份,也就是「常见」,
62 13 正如□帝比丘的观念。所说的「无」,就是否定生命「因缘相续」现象的
62 14 「断见」,如焰摩迦比丘的观念。然而,佛陀所悟见的真理却是:「如实
63 1 正观世间(指五蕴、六处的身、心,参考《杂·二三O、二三三》)集者
63 2 ,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
63 3 于二边(常见、断见),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
63 4 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63 5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63 6 」「集」,就是因缘的聚集。五受蕴(杂染的生命)的集,就是指生命的
63 7 「流转」(或者,也可以通俗地说是「轮回」、「往生」)。「灭」,就
63 8 是因缘的消散。五受蕴的灭,就是指生死轮回(异阴相续)的「止息」(
63 9 或者,也可以说是「解脱」、「涅盘」)。
63 10 《频□娑逻王迎佛经》(六二)中,描述佛陀为频□娑逻王说五蕴是
63 11 生灭(无常)法:「犹如大雨时,水上之泡,或生或灭。」接著又说,如
63 12 果能有这样的觉悟,就「不著、不计、不染、不住、不乐」色、受、想、
63 13 行、识是「我」,不但当下如此,未来也如此。生命中,真的是找不到一
63 14 个不变的核心「我」,在流转生、死的。这样的事实,让您感到一无所有
64 1 的害怕吗?让您困惑了吗?在佛陀说法的当时,听众中就有摩竭陀人,在
64 2 心中这么想:「若使色、觉、想、行、识无常,谁活?谁受苦乐?」或许
64 3 我们还要问:是谁在修行?修行还有意义吗?然而,佛陀的回应却是:「
64 4 愚疑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
64 5 。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
64 6 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64 7 。」说众生生、死流转,为恶受恶报,生恶处、地狱;为善受善报,生善
64 8 处、天上,都是依据「因缘相续」的规律脉络来说的,而并不表示其中有
64 9 一个不变的「我」。所以佛陀接著说:「我知彼(生死流转;善恶业报)
64 10 如是,然不语彼: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
64 11 处受善恶业报。」很明显地,佛陀不说生命中有一个「我」,主导著意见
64 12 的表达;觉知;行为以及行为的推动意志;或是一个能入母胎的「香阴」
64 13 、意念,在承受著善恶业报的,正好否定了□帝比丘的说法。佛陀只一贯
64 14 地说:「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
65 1 也。所谓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
65 2 老死灭。」
65 3 彻底地破除「我」的执著,佛陀形容这样的人说是:「无量、不可计
65 4 、无限得息寂。若舍此五阴已,则不更受阴也。」──《频□娑逻王迎佛
65 5 经》(六二)《杂.一O五》也说:「诸慢(我慢)断故,身坏命终,更
65 6 不相续。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
65 7 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
65 8 竟苦边。」佛陀对这样的生命现象,举了两个譬喻,如《分别六界经》(
65 9 一六二)说:「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
65 10 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是谓第一正慧,成就第一真谛处。」
65 11 《杂.九六二》说:「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
65 12 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生者不然,不生
65 13 亦不然。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
65 14 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色、受、想、行、识
66 1 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
66 2 若至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66 3 」断除了对自我最细微的爱──「我慢」的生命,正如同没有人添油续炷
66 4 的油灯;没有人添增薪草的火,阴、阴相续的爱染止息了,真的是没有因
66 5 缘可以记说,要往生何处了。
66 6 那么,杂染的生命,又是怎么流转的呢?经中说,是因为「父母的聚
66 7 合」(性交)、「母满精堪耐」(精、卵健康)、「香阴已至」等三个因
66 8 缘的和合,而入于母胎的。三个因缘后面,又都各有一连串无数的因缘聚
66 9 集,才能成就的,是因缘相依的,是无常的,是没有主宰者的。其中「香
66 10 阴」,就是指对生命的执取,受「爱染力」(业力)推动的「识」,人们
66 11 最容易将之误以为就是「我」了。其实,这这一部份也还是因缘和合,一
66 12 直在改变著的,怎么可以说这才是「我的原貌」呢?即使在日常生活中,
66 13 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于心中抽象的一个想法、一个愿望、是非观念、喜
66 14 怒哀乐、::的形成,哪一个不是因缘和合的呢?哪里不是变化无常的呢
67 1 ?哪里分离得出一个「我」呢?
67 2 《杂.三九》中说:「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
67 3 。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贪喜
67 4 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
67 5 长增广。」这是以「种子」比喻作「识」;以「土地」比喻「色、受、想
67 6 、行」等,「识」所攀缘依住(生存)的四个地方;以「水」比喻「贪喜
67 7 」(爱染)。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当种子撒入土地中,加上
67 8 水的润泽,便会发芽生长。同样的,「识」在「贪爱」的推动下,到处找
67 9 机会(攀缘)于色、受、想、行中生长。所以「十二缘起」中说,「识缘
67 10 名(受、想、行的总称)、色」。然而在《大因经》(九七)中,除了说
67 11 :「缘识故,则有名、色。」外,接著又说:「当知所谓缘名、色有识。
67 12 」也就是说,在生命的现象中,「识」与「名」、「色」都不可能单独存
67 13 在,是必须相互依存的,想要将「识」(或者「名」、「色」)单独切割
67 14 出来,是事实上的不存在。正如《杂.二八八》中,「三芦鼎立」的譬喻
68 1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
68 2 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所
68 3 以,经中说:「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
68 4 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识,必须在六根中生长。在六根中生长的识,
68 5 因为具有不同的功能,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
68 6 因为是缘起的,所以因缘条件都具足了,才能存在。因为是缘起的,
68 7 一切决定于因缘,连因缘都决定于因缘,因而一切都随著因缘而变化,表
68 8 现著「无常」的现象,不会有能够单独存在、永恒存在的生命,一切都在
68 9 变迁中(诸行无常),都是相互依存,而没有所谓的主宰与支配的。同样
68 10 的道理,在我们五蕴和合的身、心中,也找不到有个不变的主体在运作。
68 11 即使在从此世到彼世的流转中,也没有一个不变的真我,在生死轮回,一
68 12 切都在随因缘条件变化的无常中,是「无我」的(诸法无我)。《度经》
68 13 (一三)中,佛陀反对: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尊佑造」、「无
68 14 因无缘」等三种主张。这三种主张,是不符合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
69 1 故彼无」的理则的。「宿命造」,就是「宿命论」,认为一切都已经在一
69 2 定的命运安排中了。这是只有约略地看到「此有故彼有」──流转(果报
69 3 )的可能性,而没有能透彻地观察到流转的「集」,因此也就看不到「此
69 4 无故彼无」──还灭的可能变化。「尊佑造」,就是认为存在一个宇宙初
69 5 始的创造神,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一切的作为,都
69 6 在他的控制下。「无因无缘」,这是说,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