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3 12      间(寿命)来「淡化」恶业的影响力,正如同将一两盐,投入一小杯水中
123 13      ,这两盐的影响力,就很大了。
123 14          又如,平时行为不端正,而且「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
124 1       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124 2           第四种情形是说,行为端正,死后生于「善处天」中。这是说,当生
124 3       的善行,当生尚未耗尽,或者「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
124 4       、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124 5           业报,其实可以看做是人们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力。行为不断地发
124 6       生,影响力不断地累积与变化,纵深影响于长远的三世,其复杂的程度,
124 7       并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完全辨别清楚的,正如人们心理反应的细腻与复杂。
124 8           佛陀责备三弥提比丘「疑人一向答也」,所以,最后也来谈谈有关讨
124 9       论对象的选择问题。《说处经》(一一九)中说,有八种情形,不适合作
124 10      讨论:「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答者(应该作决定解答的问题,不作
124 11      决定的回答)、分别论不分别答者(应该作分别解答的问题,不作分别的
124 12      回答)、诘论不诘答者(应该作反问解答的问题,不作反问的回答)、止
124 13      论不止答者(应该不必回答的问题,而作回答),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
124 14      ,亦不得共论。」(参考佛光版《中阿含经》第九七九页注解②)「若使
125 1       此贤者,于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意旨不确
125 2       立)、说喻不住者(开悟者之语不确立)、道迹(道行)不住者。如是,
125 3       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得共论。」(参考佛光版《中阿含经》第九七九页
125 4       注解④)异学哺罗陀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到「止论不止答」,或者「
125 5       所知不住」的一类。
125 6           能参考这八种不适合共论的情形,应该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争论的。
125 7           《受法经》(一七四)中,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世间真实有四种受
125 8       法。云何为四?或有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或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125 9       。或有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或有受法现乐,当亦受乐报。」
125 10          第一种情形指的是,纵欲于五欲功德,执迷于欲乐的人,不知道要止
125 11      息自己的欲贪,那么,终究是会受欲贪所带来的苦报的。
125 12          第二种情形指的是,还无法脱离强烈欲(贪)、镇、疑束缚的人,因
125 13      贪、镇、疑而受苦忧戚。因为感受到贪、镇、疑要带来苦忧,所以决心尽
125 14      形寿,修行梵行。虽然,目前刻意地「反欲贪而行」修得很辛苦,但是,
126 1       只有这样地斧底抽薪,才能止息往后无限的苦,而说「当来受乐报」的。
126 2           第三种情形指的是,不具正见,未能如法,而修苦行的人。如果未能
126 3       离贪、镇、疑来修苦行,尤其是离执著(我),而只是一味地折磨自己,
126 4       当下当然是在受苦报,就是往后,也还是解脱无望,而还要继续受苦报的
126 5       。
126 6           第四种情形指的是,修行已有成就的圣者,已经能不随贪、镇、疑而
126 7       受苦忧戚,能够以乐以喜,尽其形寿,修行梵行。
126 8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个性的人,有著不同的行为倾向。性向相
126 9       近的人,常常能够相互吸引而聚集成群。依这种行为观察,来了解业报,
126 10      那么心地善良的人,不会想到作恶的地方去,即使误闯了,也会觉得不自
126 11      在,觉得不安,而尽早离开。一心向往解脱的人,即使生在五浊恶世,也
126 12      会朝向解脱法处靠近的。这种情形,当如前面所说的「譬如大树,顺下、
126 13      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也如《杂·一一七三》中所说的「
126 14      譬如恒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我们
127 1       常说:「以性成习,以习养性」,行为不断地反射回心里,可以成为习惯
127 2       性(个性),而个性,又是行为的主导。行为与个性间,是如此反覆、相
127 3       互影响的。这样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部份地了解业报的运转方式。
127 4           业报,依缘起法的理则来思惟,是不应当有外在、强制性审判的存在
127 5       的。不论是阎罗王的地狱审判,或上帝的最后审判,乃至强制执行升天堂
127 6       、下地狱的观念,都与缘起法则有所冲突,难离人们主宰欲的阴影。
127 7           再让我们想一想:业报是怎么发生的呢?纵使业报的发生,有再复杂
127 8       的因素,个人认为,都可以归结为「是透过贪、镇、疑发生的」。只要贪
127 9       、镇、疑未能止息,业报,就经由贪、镇、疑不停地发生。所以,与其花
127 10      心力去研究、宣扬种什么因,将会得什么果,不如鼓励赶快学习,如何从
127 11      根本著手,去止息自己的贪、镇、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转变贪、镇
127 12      、疑的个性,那么,就像撒一两盐入恒河一样,贪、镇、疑的影响力变淡
127 13      了,业报的影响力,也随之而弱了。如《杂·一O七七》与《增·三八·
127 14      六》(三三八)中,描述杀人无数的央瞿利罗(鸯掘魔),经过佛陀的教
128 1       导后,也能在当生中证入阿罗汉果,再也没有机会受杀人的恶业报应一样
128 2       。这正如《分别六界经》(一六二)中说:「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128 3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证入
128 4       阿罗汉的圣者就是这样,止息了贪、镇、疑,就如同无人增油续炷的灯一
128 5       样,熄灭停止了。而过去累世复杂的业报,也随著贪、镇、疑的熄灭,而
128 6       止息了。
                                                                          垴


129 1       第  九选
129 2       佛法的修行方法(一)──四念处:《念处经》(九八)
129 3
129 4       (一)经文大意
129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拘楼瘦,住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129 6           当时,世尊告诸比丘说:
129 7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129 8       若有过去、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
129 9       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
129 10      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
129 11      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受)如觉(受)念处,观
129 12      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129 13          什么是「观身如身念处」?
129 14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
130 1       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
130 2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130 3       ,及诸衣荨,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130 4           「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
130 5       彼持墨绳,用□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130 6           「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
130 7       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130 8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
130 9       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
130 10      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觉止身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
130 11          「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
130 12      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
130 13      不周。」
130 14          「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
131 1       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
131 2       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131 3           「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
131 4       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
131 5       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131 6           「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
131 7       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
131 8       ,无处不覆。」
131 9           「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
131 10      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颠倒,
131 11      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