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6 9       量或大或小、是否依正法修心、心中是否安定、是否解脱(没有贪、镇、
146 10      疑)。时时清楚心理的处境,尤其在情绪有变化时,更应注意觉察。
146 11          「法」所指的范围很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观念;一个想法
146 12      ;一个价值观。这是心念发动的驱动力,但又与心念同时生起与消失。如
146 13      《杂.六O九》中说:「何等为四念处集(生起),四念处没(消失)?
146 14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
147 1       色灭则心没。『忆念(心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经中举「六
147 2       内处」、「五盖」、「七觉支」等三大类「法」为例,说明在觉察「心」
147 3       的状态时,也应当清楚支持形成这个心理状态的观念(「法」)。如果能
147 4       追究到法念处,那么,就比较能够觉察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比较有机会作
147 5       根本地解决。
147 6           「结」,就是打了结,也可以理解为「烦恼、执著」的意思。法念处
147 7       的观察,除了作存在状况的检查外,经中还说,亦应当涵盖到动态的检查
147 8       ,如察觉「未生而生,已生而灭」。这种动态的检查,除了有保持时时刻
147 9       刻的绵密作用外,应当还含有「四正勤」积极开发修行的意味。
147 10          经中说「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
147 11      、「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长.
147 12      十七》(《清净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
147 13      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
147 14      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
148 1       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
148 2       三种修行。」「内」、「外」以及「内外」(即「三种修行」),分别指
148 3       的是什么呢?《说处经》(八六)中说:「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
148 4       处,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
148 5       香、味、触、法处。」亦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内」;以
148 6       「色、声、香、味、触、法」为「外」。除此而外,经中很像没有再进一
148 7       步的解说,可以参考的了。不过,往后的论师,则提供了一些论说可供参
148 8       考:
148 9           《法蕴足论》∧念住品第九∨中说:「内身(受、心、法)者,谓自
148 10      身(受、心、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身(受
148 11      、心、法)者,谓自身(受、心、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
148 12      已失,及他有情(即他人)所有身相(诸受、诸心、想蕴、行蕴)。」(
148 13      《大正·二六·四七五─四七九》)
148 14          《集异门足论》∧五法品第六∨中,以「色(受、想、行、识)在此
149 1       相续,已得不失(即在持续存在的状态),是名内色(受、想、行、识)
149 2       」,以「色(受、想、行、识)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即现在
149 3       不存在的状况),若他(相对于自己)相续,是名外色(受、想、行、识
149 4       )。」(《大正·二六·四一二─四一四》)
149 5           《舍利弗阿□昙论》∧非问分念处品第六∨中,以「若内、缘生、自
149 6       性、己分,是名内(身、受、心、法)。」「非受、非内、非缘生、非自
149 7       性、非己分,是名外(身、受、心、法)。」「若受、若非受,是名内外
149 8       (身、受、心、法)。」这里加入了以「能缘」(主)、「所缘」(客)
149 9       为内、外区分的说法。(《大正·二八·六一二─六一六》)
149 10          《大□婆沙论》∧大种蕴第五∨中说:「然内、外法,差别有三:一
149 11      ,相续内、外,谓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有情数,名为外。二,处
149 12      内、外:谓心、心所所依名内,所缘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谓有情
149 13      数法,名内。非有情数法,名外。」(《大正·二七·七一四上》)
149 14          《大□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说:「自相续所摄色(受、心、法)
150 1       ,名内身(受、心、法),他相续所摄色(受、心、法),及非有情数色
150 2       (受、心、法),名外身(受、心、法)。」「有余师说:有情数色,名
150 3       内身,非有情数色,名外身。内法、外法说亦尔。受、心如前说。胁尊者
150 4       言:现在名内,过去、未来及无为名外。」(《大正·二七·九四O上》
150 5       )
150 6           《大智度论》∧初品·三十七品义∨中说:「内名自身,外名他身。
150 7       」「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
150 8       处为外身。」「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
150 9       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
150 10      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缘
150 11      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
150 12      ,缘内法故,是为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摄心入禅是内心,散
150 13      乱心是外心。」「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
150 14      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大正·二五·二O二》)
151 1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说:「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
151 2       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
151 3       』散动。若由□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没,或由爱味三摩荨底,或由随一
151 4       三摩荨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名『内心』散动。」(《大正·三O·七
151 5       二七中》)
151 6           综合论师们的意见:自己是「内」,他人是「外」;现在持续存在的
151 7       是「内」,已不存在的是「外」;具主动性质的是「内」,被动的是「外
151 8       」;身是「外」,心是「内」;内六处是「内」,外六处是「外」;粗重
151 9       的是「外」,细腻的是「内」。如果观察他人,而能反省到自身,就可以
151 10      称为「内外」了。分「内」、「外」,实在是相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151 11          其它有关「内」、「外」的论说,可以参考的部份,如《大□婆沙论
151 12      》(《大正·二七·一O六中》,《大正·二七·九五一中》),《阿□
151 13      昙婆沙论》(《大正·二八·八七上》,《大正·二八·二八六中》),
151 14      《顺正理论》(《大正·二九·三六O─三六二》),《俱舍论》(《大
152 1       正·二九·四下》,《大正·二九·一六五上》),《瑜伽师地论》(《
152 2       大正·三O·二九O中》,《大正·三O·七二五下》),《大乘阿□达
152 3       摩集论》(《大正·三一·六八四中》,《大正·三一·七三九上),《
152 4       大乘庄严经论》(《大正·三一·六一O中》)等。
                                                                          艹


153 1       第  十选
153 2       佛法的修行方法(二):《小空经》(一九O)
153 3
153 4       (一)经文大意:
153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东园鹿子母堂。
153 6           当时,尊者阿难在傍晚时分,禅坐完毕后,去见佛陀,问佛陀说,世
153 7       尊在释迦族的城市游化时,曾经说过:「阿难!我多行空。」不知道我有
153 8       没有说错?
153 9           世尊回答说:
153 10          「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
153 11      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
153 12      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
153 13      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153 14      。
154 1           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
154 2       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
154 3       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
154 4       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
154 5       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154 6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
154 7       数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
154 8       □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