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宁失去并购大中的机会并非完全在于价格差异,其实苏宁在一年前可能就失去了最佳机会。在2006年国美致力于并购整合永乐的时候,实际是苏宁的最佳机会,但战略过于谨慎的苏宁没有抓住。当时大中首度待价而沽时开出的价格仅为20亿元。由于苏宁没有立即出手,结果大中利用在苏宁与国美之间摇摆不定的策略使身价不断升值,直至30亿元。
在苏宁公布并购大中消息8个月后,苏宁电器突然于2007年12月公告披露,公司已委托第三方财务顾问与大中电器就行业发展、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公司及财务顾问与大中电器就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但公司综合考虑了并购成本、并购风险因素,双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
苏宁电器表示,公司经营一贯强调稳健,以自主发展直营店面作为公司连锁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司决定终止实施该并购事项。
其实,就在2007年11月还有消息称,苏宁电器在12月将与大中电器正式签约并购协议,以股权置换方式并购大中,并购价在28亿~30亿元之间。而大中电器把股权卖给张近东本人和苏宁电器公司,张近东拥有51%的股份。当时,苏宁电器已完成了对大中电器门店盈利能力的核算工作,正在进行对大中的行政、人力资源、经营贸易、财务等职能部门的财务核算工作,包括经营贸易部与供应商之间的货款结算状况等。
据之前媒体披露的苏宁并购大中的“条款书”显示,苏宁将并购大中电器100%的股份。并购完成后,“大中”商标和标识归苏宁所有,但张大中有权在除零售和电器销售领域之外使用“大中”商标和标识;并购范围为:在北京从事电器连锁销售的门店网络、物流系统、经许可使用的信息系统、关于电器及零售业相关的商标以及办公场所,但外地门店不包括在本次交易范围内。在并购价格上,市场传言苏宁要付出30亿元才能完成此笔并购。
之前有分析认为,国美并购永乐之后,苏宁发起并购大中的攻势,苏宁和大中合作有其合理性和需求。大中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公司,生命力不强,因此合作对双方来说有互补性。苏宁并购大中后,将一举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与国美并购永乐后成为上海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相比,双方分别成为京、沪两地的“老大”,两雄相争可再次打个平手。
2007年6月,苏宁拟订了《苏宁并购大中电器条款书》,并积极了解大中的财务状况。2007年11月底,苏宁的财务人员开始进入大中的主力门店。可以说,除了没有签订正式并购协议,苏宁事实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大中门店盈利能力的核算和大中各职能部门的清账。
而事实上,正是在深入了解了大中资产后,苏宁方面认为大中的60多家店如果全部开新店物理成本不过十多亿元。自认为“看清底牌”的苏宁开始患得患失,想向下压价。
这给了国美机会,直到苏宁与大中缔约的最后阶段,黄光裕也一直没有放弃。已经实现与国美合并的原永乐董事长、现任国美总经理的陈晓透露,他在和黄光裕沟通的过程中达成的共识是:“张大中一心退出,大中电器终究是价高者得之。”
“我们原来设想的最高上限在40亿元。如果用A股市场的价格来判断价值的话,大中可以值60亿元。”陈晓表示,对于大中的价值判断,要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区别对待。所谓“静态价值”,包括销售规模、网络状况、管理报表、租金价值、员工队伍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也就是对大中电器现有的价值估计。
“但仅仅这么去判断的话对大中并不公平。假如大中在国美的管理体系中,管理后台建设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还可以从厂家那里充分享受到和国美一样的合同政策,未来大中的毛利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陈晓看来,要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大中的价值,从中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而对于待价而沽的大中电器而言,早已经无心恋战的张大中心里很明白,自己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国美与苏宁在北京的90多家店面的销售额只有同期大中60家店面销售额的90%,仅大中一家就握有北京市场超过五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出色的业绩,给了大中电器更加充足的谈判底气。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与国美董事长黄光裕为此还向张大中发送了贺词。
在这一场明争暗斗的商战中,张近东始终保持着冷静而谨慎的乐观,黄光裕一如往常地霸气十足且出手稳准狠,张大中则始终低调却不失狡黠。几个巨头心态和策略各有不同,同时将各方的性格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
做人何必那么累
窗外是熙攘的人流,匆忙的过客,呈现着不同的心态与面容,人生如旅,不管是陌生的旅客,还是行走在川流不息的都市,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人们在岁月轮回中辗转。在人生之旅的60岁来临之际,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把大中卖给国美,捧着几十亿元人民币,过神仙般的日子去了。
张大中的选择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巩固了国美“中国最大”的竞争地位。根据国美与大中的协议,在北京市场,国美电器与大中电器将采取双品牌和两个管理团队分别管理的方式,并在门店形象、目标消费者、营销策略和产品结构方面实现差异化经营,从而避免整合后门店重复的现象。
由于已与国美签订了同业竞争条款,张大中将彻底退出家电零售行业,也不会进入国美团队。
张大中的去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继续留在国美为黄光裕打工、和陈晓共事?这好像不太可能――一是国美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二是他脸面上也下不来;三是他可能也没有兴趣从事这个行业了,不然他把大中卖了干吗?
在到了耳顺之年的时候,张大中将自己的大中门店悉数卖给了国美,从激烈搏杀的家电江湖抽身而出。“从此刻开始,我将面对一个新领域,进入一个新角色。”他似乎如释重负。这桩不久前发生的交易为他带来了36?5亿元的现金,但却是他用25年光阴换来的。
现在,张大中不必再为他的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而发愁了。在过去6年来,这样的压力从未消失过。国美、苏宁一直试图颠覆大中电器在北京的王者地位,但始终不能成功。
对于60岁的张大中来说,他的愿望很简单――“安度晚年”,手里有了30多亿元的“闲钱”,搞个投资公司,干点轻松的买卖。“做人何必那么累。”张大中常对属下如此说。
也许对张大中来说,家电这个江湖,已不是他的江湖,这里是39岁的黄光裕、44岁的张近东和49岁陈晓的天下了。
大中并购案结束后,从来不张牙舞爪活在媒体视线里的张大中似乎消失了。业界就此并购的议论异常喧嚣,而真正的主角似乎没有就此说过一句话。
“张大中真的是年纪大了,没有斗志。”有业内人士不无尖锐地评价说,张大中有点“小富即安”的感觉,缺乏企业家的拼劲。“不像黄光裕,有很强烈的占有财富并进一步创造财富、应用财富的劲头。”
有一个细节是,在张大中名片上,第一个头衔就是“北京市政协常委”。有人对此评价:“这只是政治符号,而不是他本身真正的职业。一般来说,企业家不会过于在意这些,甚于自己的企业。”张大中平时还喜欢京剧,哪怕在工作很忙的时候,也不忘抽空会一会票友。他常说:“还图什么,干吗搞那么累。”
在业内人士眼中,张大中无疑是摇摆不定、没有原则的人物,当初信誓旦旦,绝对不和黄光裕为伍,并且与张近东套近乎,最后,他还是选择与黄光裕合作。
众多他身边的人,在追随张大中多年的老员工眼里,他是一个关心下属的好老板,因为在被国美并购之前,老板考虑最多的还是为这帮员工尽可能争取好的待遇。
在离开大中电器的人眼里,张大中的优秀不逊色于黄光裕和张近东,命运、时机因人而异,张大中在家电连锁的道路上,曾经是后二者的老大哥,但对于时机的把握,导致了三人迥异的命运。
大中电器并购案落定后,抛开对其狼心不死的国美电器和将其视做囊中物的苏宁电器,猛然间,如大梦初醒,人们发现这场并购案最大的赢家是张大中。他的暗度陈仓之计用得很妙。');
全身而退,一笑泯恩仇
“首席店小二”是张大中先前自封的调侃式头衔,这一称谓浸淫着他对大中电器最细腻的珍爱。在资本为王的时代,失去扩张时机的张大中最终选择了全身而退。2008年春节迎来了60岁大寿的张大中,也许现在的结果是他这辈子最满意的了。
张大中很惬意。他的退出干净利落,他拿着当初永乐付的1?5亿元的“承诺金”,加上国美将多次支付累计36?5亿元的现金,巨额现金在手的张大中的去向就像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一样被广为猜测。
现在,退出家电行业的张大中又有了新的公司――大中投资。在他宽大的新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可供十几个人开会的长条会议桌。
2007年12月15日,国美电器宣布全面托管大中电器,同时获得对大中股权的独家购买权。至此,位居中国家电连锁老大地位的国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把国内排名第三和第五的同行全部收至麾下。
在发布会上,虽然包括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以及李俊涛等四名副总裁在内的国美核心管理团队几乎全部出现在现场,但另一当事方大中电器却没有一名代表出席。耐人寻味的是,当天坐在国美主宾席中间位置、身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