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亡阴者,因阴虚则阳亢,表现一系列热象,但究属虚证,故脉虽似洪实而躁疾,必按之无力;亡阳者,因阳虚则寒,表现一系列寒象;以虚阳外越,故脉见浮数而空,甚则微细欲绝。
由于阴阳互根,相互消长,故阴津枯竭,阳气则失所凭依而散越,出现阳气亡散;而亡阳则阴液必损,出现阴液亡失。临床亡阴与亡阳证常相继发生,只是主次不同罢了。
四、亡阴与亡阳证鉴别要点
表6 亡阴与亡阳鉴别简表
鉴别点
证型 汗 四 肢 舌 脉 象 其 它
亡 阴 汗 热
味 咸 温 红 干 洪实或燥疾
按之无力 肌热、气粗、渴喜冷饮
亡 阳 汗 凉
味 淡 厥 冷 白 润 浮数而空,或
微细欲绝 肌冷、气微、不渴或喜热饮
复 习 思 考 题
1、亡阴、亡阳证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2、怎样鉴别亡阴与亡阳证?
3、亡阴与亡阳证有何联系?
4、如何鉴别阴证与阳证?
第四章 辨 证
目 的 要 的
1、了解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2、掌握各种辩证方法的临床运用,认识各证候的临床特点和主要病理过程。
3、注意一些相似证候的鉴别。
主 要 内 容
1、辩证概念:在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基础上,运用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对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关系等进行思维分析,并得出一个高度的抽象理性概括结论——证候,称之为“辩证”。
2、症的概念:症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3、病的概念:机体的一切异常生理变化都概称之病,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
4、症状、证候、病三者关系:症状、证候、病三者对认识疾病来说。虽概念不同,但又密切相关。
每种病,都一定会有相应的症状显露,或感官直接得知,或通过仪器检查发现。可以说,不存在没有症状的病。就一个具体症状来说,它只能反应病的局部病理变化,但也有可能某一症状是认识疾病的关键。
症状对证候,是必不可少的依据。证候可以表达诸多症状间的必然病理关系。因此,症状具体反应了病的各局部变化,而证候则抽象反映了病的这一阶段的总体病理过程。
证对于病,只说明某阶段病变实质,有是病便有是证。一个病可表现几个不同的证,而同一个证也可出现于不同的病中。所以,诊断先从辨证入手,而后认病,之后再辨证,方能相得益彰,治疗无误。
5、七种辩证方法:即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辨证
目 的 要 的
1、掌握六淫证候的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证候特点。
主 要 内 容
1、病因辨证的概念:从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角度,探求病证特点的辩证方法,叫病因辨证。
2、病因辨证的意义:通过分析患者的各种病态反映(症状、体征),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推求病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
3、病因辨证征型:六淫病证、七情病证、饮食劳倦病证和外伤病证。
一、六淫病辨证
(一) 风淫证候
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证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麻木,抽搐,强直,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上受,防气失宣,故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征。风邪袭于肌腠,则麻木或瘙痒;风邪侵袭经络伤于经筋,则抽搐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二) 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薄白,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滞经脉则头痛,身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薄白,为寒袭于表之征。寒滞经脉,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不温,筋脉收缩,则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中阳受损,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腹痛,肠鸣,泄泻,呕吐。
(三) 暑淫证候
'临床表现'有伤暑、中暑之别,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暑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其病必见热象,且暑多夹湿,暑湿相混而致病。
伤暑,为外感暑湿之邪,腠理开泄,肌肤汗出,耗气伤津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故见恶热,汗多,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夹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
中暑,为夏令烈日高温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空,内伤神明,因而卒然昏倒;热则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夹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则昏迷;暑热伤津,化燥生风,风气内动,则惊厥;暑热灼甚,营阴亦伤,故舌绛干燥,湿则脉濡,热则脉数,暑湿相混,则脉象濡数。
(四) 湿淫证候
'临床表现'分伤湿与冒湿两类:
伤湿:头胀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身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冒湿: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湿性重着,粘滞,其病缠绵。湿淫伤人,湿束皮肉筋骨则胀痛,胸闷,身倦不舒。脉濡缓,苔白滑为伤湿之征。
冒湿多在云瘴山岚,天阴淫雨的晴后湿蒸之时。湿淫重浊,阻滞清阳,故首如裹,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则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称之为“着痹”。
(五) 燥淫证候
'临床表现'燥淫有温凉之分: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咽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在深秋感人,袭于肺卫,故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咽痒,口干,脉浮等肺燥的征象。
温燥,每于初秋感人,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故身热有汗,口渴咽干鼻干,咳逆胸痛;燥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六) 火淫证候
火、热、温三邪,其性相近,热轻火重。火是热之极,湿为热之渐,所以,火热,温热常相提并论。三者均为阳盛之象,其性燔灼迫急,易耗津伤液,常导致筋脉失常而动风,迫血妄行而动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而红目赤,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痈脓,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温、热三气燔灼伤津,故壮热,口渴,而红目参,脉洪数;火热入营血,耗血动血,迫血妄行,则衄血,吐血,发斑发疹;火热燥燔,心肝受灼,则狂躁;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舌质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
(七) 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属时行病,又叫天行病;如瘟疫、疫疹、瘟黄等,其特点是有传染性,起病时类似壅伤寒,应注意鉴别。详见临床各科。
二、七情病辨证
'临床表现'七情证候多见于内伤杂病。七情太过,方能致病。七情致病,主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变化,并可伤及五脏,表现五脏的证候。
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致神昏暴厥。
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
思伤,则健忘,怔忡,形体消瘦,睡眠不佳。
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则怵惕不安,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喜则伤心,心伤气缓,神志不宁,甚则语无伦次。
怒则伤肝,肝伤气不好而上逆,气逆则血乱,甚则血苑于上而暴厥。
悲忧伤肺,肺伤则气闭不行,郁闷不乐;气消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而食少纳呆;甚不思饮食。久病心脾两虚,则怔忡,健忘,失眠,消瘦。
惊思则伤肾,肾伤气虚,则怵惕不安,恐人将捕之。惊则气乱,气乱则内动心神,神气被扰,则情绪不宁,甚或神志错乱。
三、饮食劳伤病辨证
(一) 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食伤在胃,则胃痛,食少,恶闻食臭,嗳腐吞酸,胸膈痞满,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不慎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证候分析'胃为饮食所伤,胃气失降,纳食无权,故胃痛食少。食伤于肠,小肠失于承受,大肠失于传导,则腹痛,泄泻。食滞于中,脉气壅滞,故脉滑或滑疾或沉实。浊气蒸于上,则舌苔厚腻或口臭。误食毒品,胃肠受损,气机逆乱,则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二) 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食少纳呆,脉缓大或浮成细等。过逸,则体胖不便,动则喘甚,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伤元气,故倦怠,嗜卧等;过逸,则气机郁滞,血脉不畅,则心悸,喘喝。
(三) 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