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原是北方的古老民族,约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
… Page 47…
本土。婆罗门教最初只是原始宗教,后来才遂渐形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宗
教。
婆罗门教教义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几位大神,还有好些位小神,这
些神主宰者芸芸众生的命运 (这里即有中央集权制的折光反映,还有氏族社
会多神崇拜的反映)。为了求得众神保护,人民大众必须将自己所得的相当
大一部分拿出来奉献给诸神,由此,婆罗门教是讲究供奉的。婆罗门教规定,
众百姓无法与诸神沟通,居民想与诸神沟通,只有请求专门为诸神服务的祭
司,祭司是诸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这就使得诸神的祭司在世俗社会里享有极
大的权力。婆罗门教教义明言,人世间是有等级差别的,存在着种姓方面的
差异,婆罗门种姓是最高等级,其次是刹帝利,再其次是吠舍,最后才是首
陀罗;人类这种等级差异是终身的,是永久的,是无法更变的。可以看出,
婆罗门教是一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宗教。
佛教在奴隶制占有统治地位的时期,婆罗门教作为一种维护统治阶级的
思想,在奴隶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到了我们这个时期,尊崇部落之神
的,理论上显得较为支离破碎的,总的讲来是表现关门主义的宗教思想,已
经不能满足于大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国家的需要了。印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发
展,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于是,一种新的,比较发达的,经过改头换面
的,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的宗教思想——大乘佛教就应运而生了。大乘佛教是
佛教的一支,其教义与原始佛教和小乘教的教义略所区别。佛教大约形成于
公元前6世纪前后,相传是由释迦牟尼(意为释迦部落的遁世者)创立的。
大乘教的教义认为,只要能够认真修行,此身便能修到成佛的境界。
耆那教大约与佛教形成同时,在印度广大人民当中,又兴起了一种新的
宗教,这就是耆那教。许多史籍都记载,耆那教的创始人是大雄,他的生平
竟然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似。耆那教与佛教一样,承认每一个人通过修
行,都能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地步,即达到脱离轮回的地步;耆那教同时
也否认婆罗门教当中的那一种众多的神、祭司、祭祀,以及在宗教上神化的
种姓制度。耆那教教义与众不同,就是它承认灵魂的永存,因此耆那教的“解
脱”含意,就是使灵魂达到永恒的极乐世界。这种教义较之佛教,就有了更
进一层的现实意义。仅仅由于这个宗教要求人们摆脱现世的物质追求,摆脱
性欲和物欲,摆脱一切物质享受,而去深山荒原中苦苦修行,这是每一个稍
稍贪恋物欲和色欲的俗世人们所难以承受的,因而没有佛教那么拥有众多的
信徒。
除了以上三大宗教,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还信奉其他一些
宗教,比如袄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因为时间、地域不同,各有自
己的特点,并拥有自己的信徒。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对于宗教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已经习惯于让宗教来
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宗教来衡量行为的是非,让宗教来影响自己的思想。印
度居民因为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故而宗教文化达到了相当深奥的程度;亦因
为他们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受其制约,致使社会经济
和政治生活一直滞留于较为缓慢地发展阶段。
4。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与丧葬制度
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的服饰,由以下三个因素制约,与前期相比,没有
… Page 48…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三个因素是:整个社会进程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发生
质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人们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
化;外来文化(包括军事和政治)对印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没有对印度此时的
社会构成至深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介绍此时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
制度情况。
(1)饮食文化
主食居民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由于地产不同,气候不同,印度各地生
产的粮食品种不一,各地饮食稍有差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
气候炎热,适合水稻生长,因而南方居民主要以食用大米为主;北方地区,
特别是印度河流域,地势平坦,地域辽阔,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居民主食则
以麦面为主。
主食的烹饪,相关资料不多。中国有一套很有名的书,名叫《大藏经》,
里面记载了许多印度和尚的事迹。在记载印度诸多和尚的事迹时,偶尔记载
了他们的饮食情况。通过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印度居民
的主食制作情况。
据《大藏经》介绍,印度南方居民,主要是将大米熬成稀饭,然后用碗
盛着吃。印度人将这种稀饭叫糜粥。糜粥的种类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是白米
粥,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直接煮,里面不放任何其他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
大米稀饭。除了大米饭外,此时的印度人,还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再加煮一
点豆类,比如煮粥时加上一些具有清凉功能的青豆,加上一些具有甜味的红
豆,或者将各种杂豆都放上一点,煮成佛教上所谓的“八宝粥”。南方的印
度人,包括一些中部的印度人,尤其喜欢喝“八宝粥”。这种烹调主食的方
法,直到今天还时常见到。比如佛教信徒过佛教节日时,要喝“腊八粥”,
就是我们这个时期的所谓的糜粥。
印度南方居民还经常食用干饭,也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煮或蒸成干饭吃。
如何将生的颗粒状的大米煮成干米饭,还有许多环节是未知数。据现有的考
古资料,在这个时期,印度居民还不知道蒸篦。可以肯定:这个时期,印度
居民还没有掌握蒸饭技术。我们推测:此时的印度居民,是将大米直接放在
锅里,兑足了相应的水后,点火焖煮,将大米蒸煮成干饭。
印度居民不会使用筷子,也很少使用勺子,他们通常是用手指撮着米饭
送入口中食用。印度人通常一次将蒸煮的米饭做得很多,够吃好几顿的。一
次食用之后,就将剩余的干饭晾干,用布袋装起来,留至下一次食用。由于
印度人通常都是用左手去干一些比较脏的活,所以他们严忌用左手,而用右
手撮米饭往嘴里送。
北方居民吃麦面,通常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吃麦饭,即将麦粒直
接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就像储存大米干饭一样,将麦饭装在袋子里,食时
拿出来捧着吃。这种麦饭干硬,不易消化,多用于旅行时。第二种是吃麦粥,
即将麦粒简单地磨一下,磨成片状,然后将它放在锅里煮成粥,很有点像是
大米粥。这种饭吃起来很香,但是煮饭时花费的时间很长。第三种是将麦子
磨成面粉,然后再制成各种式样进行食用。我们这个时期,绝大多数都是采
用最后一种食用方法。
麦面的制作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制作面饼,中国古代文献称其为“胡
饼”。其次是制作面条,即将麦面擀薄饼状,再将其切成条状,放入沸水中
煮熟食用。印度人最喜欢吃的麦面是烤点心。印度人制作点心很出名,有悠
… Page 49…
久的历史。我们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用牛奶、羊奶,或者酥油一类的东西,
将面和好,然后加上糖,最后烤制成各种甜点心。印度人待客时,或者休闲
喝茶时,都喜欢上些甜点心。印度人的麦面制作技术,对于古代西域,以及
唐代前后的中原的面食制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副食 印度此时的副食食品,以豆类为主。印度盛产各种豆类,如青豆、
红豆、江豆、豌豆、花豆、绿豆、黄豆等,故而这方面的食品是很多的。印
度人主要用豆煮稀饭。除在主食中使用豆类外,印度人还在菜蔬中使用豆类。
据我们所知,此时的印度人已经会制作豆腐了。制作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之
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代居民就已经会制作豆腐了。由于中西交通和丝
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大量佛教僧侣东来西往,中国制作豆腐的技术由东向西,
经过西域和中亚传至印度。
印度居民还会制作豆豉。豆豉是这么制作的:将挑选好的豆子放在锅里
煮成七八成熟,然后将其从沸水里捞出,稍稍沥晾,然后趁热拌入一些调味
品,将其包蒙起来,让其生霉发酵,待生霉的豆类长出寸许的白毛时,就将
其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干。煮熟了的、充分吸收了调味品味道的、经过发酵处
理的、最后晒干的豆子就变成了豆豉。豆豉有多种吃法。或者干吃,这是喝
稀饭时的最佳菜肴;或者将其拌以肉沫炒食,这是吃面食时最理想的佐食品。
菜蔬 印度人注重吃菜。菜蔬品种有韭菜、大白菜、卷心菜、青菜、芹菜、
黄瓜、南瓜、冬瓜、丝瓜、扁豆等。印度人吃炒菜,还很重视腌咸菜。在印
度菜谱当中,还有几种蔬菜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大葱、大蒜和香菜。
肉食印度居民吃肉以猪肉为主,还吃牛、羊、马、驴、鸡、鸭、鹅、兔
等牲畜的肉。由于印度缺少草原,故而与草原经济有关的牲畜肉类是很少的。
相对而言,印度的肉食结构,以家禽肉类为主。如在许多印度古代文献中,
多次提到用鹅鸭肉来招待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