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72-一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心术不正。害人无算。天每不降之罚。下文言立心诈欺。假药取财。其祸又无不立至。即使灵胎为之。亦属游戏 
笔墨。乃校刊时不一检点。公然以误人无罪命题。附之卷末。致乖本意。殊可怪也。心本庸愚寡学。悲悯徒怀。遇不 
可救者。既不能起死回生。而可救者多方疗治。试辄获效。又迫于处境。不得如灵胎之不受值也。清夜扪心。罪过 
簇。书以警人。并以自警。客首肯者再。为浮一大白。 
心禅和尚。医中高手。历数庸医误人之罪。俨如铸鼎燃犀。怪异何从躲闪。即起灵胎于九京。亦必相视而笑。拍 
案叫绝。至其文笔之矫健。层层驳诘。痛快淋漓。非寝馈史汉十年者不办。(弟淞樵拜读) 

卷上诸论
读王孟英治张养之久病伏邪医案论
属性:按张养之伏热深锢。缠绵七载。罄其家资。更一百十三手之医而莫能愈。无奈多购方书。居然自疗。又误服辛温 
之药。王孟英先生。屡谏不止。嗣因恶寒头痛。百治罔效。遂邀孟英诊之。孟英认定脉症。确系实热内蕴。非用硝黄 
犀角大剂峻攻。断不能散其久久固结之邪。且邪气与正气交并。与贼寇之盘踞山谷。倚恃险阻。并有莠民为之 
内应。而良善亦迫于势而从之。使非雄师大队。具排山倒海之威。既不足夺其气焰。一鼓而下。必将群哄以起。又 
何能破坚击锐。权操必胜耶。抑使非秉钧轴者深结主知。太阿在握。则旁挠之议,皆得而阻之矣。纵百战百胜。精 
忠贯日。如宋之张、韩、刘、岳、诸大将。又几何不功败垂成。徒扼腕咨嗟。而莫能挽救耶。噫嘻。医虽小技。而用药 
生死之机关。诚有与治兵相通者。譬如王孟英之于医林。而神勇不啻四将。遇此体怯阳痿、咳嗽、痰沫、各症。直如金 
人久据宋之疆土。四在疮痍。存亡系于呼吸。而内有戚友诋毁百出。外有于某扬言于族党。是又不啻秦桧汪黄之 
弄权于肘腋也。使张养之暗昧不明。如宋诸君。则孟英必不能逞其伎俩。而洒泪以班师矣。虽然。孟英与养之知 
交有年。观其初犹疑虑。及见方案。始出惟君怜救之言。并后伏枕恭听。大为感悟。则其中已摇摇如悬旌而不为 
群议所撼者几希。然当此将信未信。不有如孟英者。一腔热血。和盘托出。独任其咎。毫不推诿。又安得回阳春于 
指下哉。可见朋友交际。身命所在。剀切指陈。至于此极。尚有如喻嘉言尚论篇所云者。虽苦口赤心。唾弃一切。往 
往付之东流逝水。病家岂诚不知其雄视一时耶。第当局者迷。兼以庸手装出一副规模。似阻非阻。而愚暗者。必 
皆为其所中。迨燎原之火。不可扑灭。始知不信任明师之过也。悔已晚矣。况夫君臣之间。名分凛然难犯。万不能 
面罄衷曲。而大奸巨憝。又从而倾挤之。不遗余力。其较难辄什百千倍于是者。此有志之士。读史至靖康之际。未 
尝不废书而三叹也。 
治通于兵。学涉于史。惟根柢之盘深。故枝叶之峻茂。谁谓三折肱之医。不从天根月窟中来。(淞樵评) 

卷上诸论
临症必先读书论
属性:俗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或曰古今元气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说误尽后学不小。似业医者。可不必 
深究古法。惟求临症多耳。此医道所以日趋而日下也。盖必先读书。而胸有成见。临症始知用方之变化。若不读 
书而徒临症。虽多亦奚为哉。况病有虚实。变化万端。治有补泻。方不执一。如同一发热。而热有虚实。宜温宜补。宜 
凉宜泻。不读书何以知彼虚而此实。如大匠之无绳墨。不几伥伥无之耶。学人务须深究古法。循其规矩。而后见 
病知源。得心应手。盖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规矩所在。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孟子 
云。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规矩。而乃能生巧。予谓学医必先读书。而后临症。此物此志也。 

卷上诸论
治病当悉未病论
属性:古云欲知其假。先识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为要。盖人之脏腑经络气血。原本饮食传导。皆有一定之理。营 
卫之循行。昼夜有常度。凭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浊。七窍之中。在上受清阳之灌注。在下司浊阴之传导。呼吸应乎 
开阖。动静分乎阴阳。如脉以四至五至为常。三至二至即为不及。不及则为虚为寒矣。六至七至即为太过。太过 
则为实为热矣。脉之鼓动应乎肌中。如按之未及于肌而动应皮肤者。即为浮而病应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脉 
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脉始应者。即应沉而病应在里。故必先知平素之脉。而后乃能识病脉。知表里虚实之大 
纲。而更推之以部位时令。细切何部之独异。则病无遁情矣。故学医者。必须先读内经。是以素问详论脏腑营卫 
色脉常变。靡不精细。夫常者一定之理变者化机万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应变化之万端。如治丝而不紊也。否 
则乱绪纷纷。从何而下手耶。 

卷上诸论
烟痢宜通不宜塞论
属性:痢之一症。古名滞下。以肠胃之中。先有积滞而后下也。痢乃后人之伪名。先贤论之详矣。今则世俗通称为痢而 
治痢之法。非通即涩。方书亦复如是。近洋烟入于中国。凡食洋烟而病痢者。名曰烟痢。病患先自胆怯。必求峻补 
速至。医者不知此理。每以漫补止涩而坏事。故不得不辨论之。盖吸烟之大便。每多燥结。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 
者。有十余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与不吸烟者等。则其肠中之积垢。年深月久。可胜道哉。故必通之而 
始安。余亲见一门子某。素有烟癖。瘾且甚大。后因署中事忙。不暇吸食。每以烟泡过瘾。病痢数月。形如骨立。腹痛 
后重。一医主以下药。下黑粪如羊矢者甚多。视之皆未化之烟泡也。由是遂愈。而烟瘾亦不作矣。又一鲍姓者。先 
自吸洋烟。后因歇业。戒而不吸。二年余矣。病痢困惫甚剧。无力医治。日求仙方。一日求得百部一两。众谓此物能 
杀虱。岂可服一两之多。即服宜减之。病者坚信不摇。服之。腹大痛。众骇极。少顷登厕。下黑小虫数碗。病如失。自 
是縻粥调养。亦不服药。胃气渐旺。身体壮盛。反逾于昔。然痢之宜下。不独食烟者为然也。又一宁波人。客游闽地。 
一日啖鲜荔枝百余颗。而回宁已十余年矣。患痢疾久之不愈。一医视之。谓病虽久。腹痛拒按。尚有积滞。宜下之。乃 
用硝黄等药。果下宿物甚多。视之皆鲜荔枝也。下后而病霍然。可知食积肠胃。虽十余年之久。而尚能不化。仍是 
原物泻出。夫痢病古称滞下。其命名可想见矣。以不吸烟之人。患是症者。宜通降行气。十之八九。至有久病纯虚。 
魄门不藏。而腹不痛。或便出无度而不自知者。又当别论。总之吸烟之人。肠中积宿。愈久愈坚。岂可再用止涩耶。 
或曰吸烟之体多虚。若再下之。难保不暴脱也。余曰。医家病家之所误者。只在此句。盖积滞在内。脾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胃有陈积未去。势必不能纳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现之虚象百出。若得积垢一下。胃即能纳。脾即能运。何 
脱之有。但病家见此虚象。一闻宜下。无不吐舌。所以为难也。而医者当委曲开导。转危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 
勿附人意漫补以杀人耳。予再请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灯。油足则灯明。油枯则灯暗。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余。因其上结。灯煤。如不从而揭去之。其灯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灯之明也 
难矣。明乎此。而内本真实。外视虚象者。或峻补耶。抑降下耶。此内经所云。去菀陈则正气复是也。再小儿秋患泻痢 
最 
多。其症由于暑秽挟食滞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秽。内清暑邪。佐以化积之品。一二剂而即愈。其若 
日久脾虚。则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药。无不应手而愈。方则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温燥。以致胃液干枯。不 
能敷布于上。而为腹硬咳嗽变成疳劳之症。如芳香则宜藿香、菖蒲、佩兰叶、佛手柑等。清暑则宜鲜荷叶。鲜青蒿、 
六一散、黑山栀、条芩、川连等。苦味坚肠。且以止痢也。运气则宜广皮、木香、槟榔、腹皮等。消食则宜神曲、谷芽、 
麦芽、山楂、午时茶、五谷虫、鸡内金之类。健脾则宜西洋参、茯苓、炒麦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类。养胃阴则宜 
石斛、麦冬、木瓜、乌梅之类。利小便则宜车前子、泽泻、滑石之类。杀虫则宜胡黄连、榧子、使君子、槟榔之类。然 
必佐以甘药以诱之。使虫喜甘而求食也。儿医之治泻痢。每用葛根。观叶氏书。当知所忌。以上诸药。平淡无奇。善用 
之变化无穷。秋间小儿诸病。或疳积腹硬。青筋突起。或疰夏不食。体日羸瘦。或肝强多怒多啼等症。皆可变化治之。 
而药亦不出以上数味而已。盖小儿之病。多在肝脾二经。饮食果饵。伤其脾胃。脏腑柔弱。运化不逮。变生诸病。古云 
伤食恶食是也。又云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真至论也。 

卷上诸论
萝卜缨为治痢妙药论
属性:夏秋间痢症最多。其病多由于暑秽食积而成者。萝卜治之最宜。务于冬至日。连根叶置于屋上。任其风雨霜雪 
日晒。至清明收下。其内空松如缨。名曰萝卜缨。性能清暑消积。又加雨雪日晒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气。以解肠胃 
之浊邪。无论赤白痢。俱极效验。而富贵之家。厌其轻贱。弃而不用。惜哉。岂知物虽贱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则 
造福无量矣。盖是物至贱。存心济人者。人人可以制送。愿医者广为传说。则亦造福之一端也。 

卷上诸论
痰症随宜施治论
属性: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内经。无一痰字。金匮又以痰饮咳嗽同列一门。以致后世治痰。专责于肺。不知古人以肾为 
生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