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一天的懒觉,不得不面对这么多抉择,是不是有点不值呢?我说的是养家糊口的这份工作。
不过,在有些拎得清的公司,迟到的理由还是相对容易找的。哪怕是撒谎,只要不离谱,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头脑还算清醒的老板,一定不会在这种小节上跟你计较,为了这个伤了人心,不合算。
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我的同事一次因迟到被扣了一天工资,虽然老板也算是个明君。那天开例会,她睡眼惺忪地冲到会议室。老板关怀了她一下:怎么啦?她想都没想,随口说道,去某客户公司了。话音刚落,大家就哈哈哈笑起来:人家还没上班呢。然后,老板大概感到权威受到挑战,下不来台吧,立刻将她就地正法。
这是撞在枪口上了。只能自认倒霉了。
还有因为迟到走了运的。
我们以前的行政秘书,大专生,一个看上去怯生生但实际上并不傻的女孩,因为当时极度渴望这份工作而被老板压低了薪金。工作半年后,因表现出色而报酬低廉,成为老板表功的筹码。一天,到了晌午,她还没来,并且没向任何说明原因。老板急出一头汗,质问人事经理:是否她去面试别家公司了?
事实情况是,她因急性肠胃炎去了医院,又没带手机,于是没请假。
但第二天老板即召她谈话,并马上给她加了薪。
职声独门秘笈外行的杀伤力
竞争白热化的职场里,我认为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比如:数学系专业的文学编辑,医学院出来的作曲人,或者哲学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前两者以王小波、罗大佑为标榜,后者则是我在北京遇到的一位企业家,曾是一名团委干部,一穷二白地为别人作了几年思想工作后,突然想从美化灵魂转行到美化打扮,于是辞职,开了家时装公司,如今年销售额已达数亿。
我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最喜欢找与文字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写稿,我的得意作者群中有律师,有心理学家,有网络精英还有sales们。他们往往能交出让我喜出望外的稿件。与他们相比,文科出身的内行人却总是中规中矩,很难给出惊人之句。也许你会说,这是由于期望值不同。但除了这个因素外,外行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他们有兴趣。1998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电影爱好者们的自发聚会。那是周六的晚上,在其中一个人的家里,两只大西瓜,几瓶凉开水,十多个人就能叽叽喳喳侃个彻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股票经纪,有财务,还有音响器械师。写起影评来也毫不含糊,角度之奇,笔法之新,专业影评人很难望其项背。
其次,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外行们多数有自己额外的经济来源,对兴趣,并没有过多的经济企图,而是把工作过程本身当作一种享受,因而做起来格外卖力。共产主义按需劳动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只是兴趣一旦转化成职业,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大概就跟把爱情转化成婚姻差不多。眼见不少外行人纷纷落水,好好的作者不当,要来和我们当同行。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兴趣没了不说,连交的活也堕落至“内行”水平。
你以为人人都能成王小波、罗大佑?
职声独门秘笈对不起,我很忙
“忙”这个字,估计可以荣获本世纪最庸俗字眼称号。
因为无时、无地、无人不把它挂在嘴边自娱自赏。办公室的电话声里,路人邂逅的闲谈里,甚至嘈杂拥挤的菜场里,一片“忙”音。
大概这是一种成功的标榜,忙人总比闲人有前途吧;或者,是一种托辞,忙嘛,即使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也请多包涵啦。
这其实是一种最没有道理的逻辑。就拿和家人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因为忙,不能吃;实际情况是跑到外面和客户吃饭去了。同样是吃饭,却厚此薄彼。说到底还是心里有杆秤,轻重缓急,称得毫厘不差,然后按次排列在时间表上。不是忙,而是因为和家人吃饭没有和客户吃饭重要。如此而已。
到了办公室里,“忙”这个字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成了一门技能。因为“不忙”或闲着是永远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时候,办公室里是真的忙:忙着打商务电话;忙着写报告;忙着签合同,忙着应付老板的各种突发奇想……
但总有不忙的时候呀,那时又怎么“忙”起来呢?
有个销售经理选择煲电话粥,翻出电话簿,一个个打过去,谈谈八卦,调调感情,不时一阵阵娇笑。美其名曰:与客户联络感情。
我们的行政经理喜欢设计表格,费用报销呀、出差申请呀什么的。每当有新的格式传过来,要我们更新时,一定是他闲着没事干时的作品。
只有我们的总经理,每天直挺挺坐在电脑前,不时敲几下键盘,日理万机的样子,让人敬畏不已。但有一天也露了马脚。
那是中饭时间,他一时兴起,满脸堆笑问我们:“你们知道总公司的老总喜欢哪个中国女明星吗?”
答案是“巩俐”,是他和总经理秘书网络聊天时知道的。
对这个答案,大家并没在意,但却对获得答案的手段兴趣甚浓。
总算知道了他“日理万机”时,在做些什么了。
职声独门秘笈当朋友变成同事
这种感觉跟情人变成夫妻有点神似。
有个工作上完全不搭界的私人朋友最近成了我的同事,每天就坐在两个座位之外。开始觉得很亲切,午饭时分放着有补贴的两荤两素的客饭不吃,三天两头出去下馆子,然后把平
时电话里或者聚会时点到为止的小道消息或者伟大梦想拿出来回味一遍,把原本意犹未尽的感觉补充到臻于至善后尽兴而归。两周后,这样的午饭的频率锐减,我们渐渐觉得吃着客饭聊天是一种性价比更为合理的选择。话题的内容开始多了我们共同认识并了解的同事以及工作。现在,由于大家都很忙,午饭时间很难聚在一起,因此话也少了。就算是朝九晚五低头不见抬头见,也只是相对一笑,没有任何感觉了。
还好这样的朋友不多,否则把私人聚会搅和成工作例会岂不是过于扫兴?正如夫妻把偶尔下次馆子当成进修厨艺一样。
如果说我和我的朋友同事仅仅是因为相处太久而趋于平淡,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毕竟公事而外,我们私底下还是朋友。
有的朋友永远成不了同事。一个朋友从跨国公司的高位跳出来独闯江湖,找来一个铁杆朋友做事,结果双方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出入很大,没两天就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只能将同事关系和平结束,不然连朋友都没得做。
当朋友成为同事、老板或者属下时,能够心平气和、客观理智地理清个中种种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理不清之前,还是保住最重要的一个为上策。
当然啦,理想中的朋友最好是多功能的,能够胜任同事、铁杆、老板、下属、牌友、烟友等多重角色,就像老婆最好能身兼情人、厨娘、搭挡、淑女、荡妇等多重角色一样。以后有这样的朋友,我一定拿出来共享。
职声独门秘笈让你们单身去吧
我觉得当前时尚的单身状态,和杂志上瞬息万变的裙摆或口红的颜色一样,完完全全是资本的阴谋。模式大概是这样的:先是鼓吹成功的必要性,让花样年华的打工仔们疯狂卖命,根本无暇恋爱;等到这批打工仔们摇身变为成功的单身人士后,再鼓吹单身的流行性,让这帮子30出头的单身们自我感觉好得要命,糊里糊涂变成中年单身甚至老年单身,落得个一辈子为公司卖命的下场。
单身多好啊!不需要买菜烧饭,因此晚一点下班没关系;不需要陪老婆逛街,陪孩子练钢琴,因此有没有周末也没大所谓;最好单身们再讨厌社交生活,拒绝假日出游,那就可以在公司打地铺了。困了就睡地毯,饿了就吃便当,醒了就干活。据说有的公司还为单身员工提供人性化的福利,可以在加班时间打网络游戏,权作枯燥工作的调剂吧。
一般男单身们总会中途变节,单到三四十的时候,就耐不住了,随便找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完事。单了十数年,毕竟没有白单,多少有点家底和一个骄人的职位,而这个资本在婚姻市场里,还是比较畅销的。女单身就比较惨烈一点。她们和男单身不一样。在她们眼里,年轻和貌美倒在其次,地位、品位最好出类拔萃。可惜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优秀男士一般都更青睐于讨个温柔漂亮的女人暖窝,而不是找头母老虎教子。
怎么办呢?如果又不愿意向标准妥协,就只好单着。于是女老单身们的脾气通常很坏,因为单身并不是她们的初衷,但她们却不得不以此标榜,自己安慰自己。安慰未遂,只好靠折腾下属谋取快感。
女老单身们发脾气的时候,公司也许正在偷笑呢。他们更愿意纵容前者的坏脾气,因为她们很可能会化愤怒为力量,把时间加倍花在工作上。
所以,发点脾气不要紧,只要单身就好。
职声独门秘笈装作很忙
这简直是所有上班族的必备基本功,无论古今、中外、职位高的和职位低的。
因为如果你没在忙,就是在渎职,就是在亏待公司用来买断你的时间的薪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这样想,但总有人这样想。
我曾经笃信“工作量=工作效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