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尽管稿费并不高。所以对这一点,我很知足。除了吃饭穿衣买书过日子,还有些余钱,
怎么打发这些余钱?收集古董。这是出于兴趣,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也出于对历史的向往。
我到古玩市场淘古董,有自己的原则:太贵的、超出我的经济承受能力的,不买;虽有悠
久历史,也有收藏价值,然而在我眼中没有审美价值的,不买;太大,太占地方,无法在
我的蜗居里存身的,不买。我只收集我认为有趣的,特殊的,艺术的,有审美价值的,能
使我产生美好联想的古物,即便在行家看来是做了蚀本生意,也不后悔。。。
(1997 年9 月)
《民间剪纸精品鉴赏》
“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样式之一,其工具为一把小剪
子。民间职业艺人尚有以专用刻刀来刻制的,这样的产品便称为“刻纸”。
然则剪子刻刀人人可有,以之施之于纸而成艺术品者,却是手段高下截然不
同。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据说这是至今还在西北地区流
传的一句民谣。它记叙的正是先人巧用剪刀类工具制做小件饰品的源起。唐
诗中有关的吟咏就比较多了。如“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李达《剪采》),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李商隐《人日》)等,恐怕说的都
是与剪纸有关的事。至于古代文献中遗留下来的关于民间剪纸艺人的记载,
如“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
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周密《志雅堂杂钞》),“石女。。有巧思,与人
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云云,
倒是吉光片羽,资料难得。
诚然,或传统佳节,或婚嫁吉日,用色彩鲜艳的纸张,剪刻成为各种花
草虫鱼、人物故事,贴在窗户门楣之上以为装饰,确实是能够在寻常家居中
平添出许多喜庆氛围的。我们如今还能够接触到的,大抵都是这方面用途的
产品。其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剪纸还是传统丧礼用品之一。杜甫《彭衙
行》中的诗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说的大概正是此事。日前,
镇江清理发掘出来的一座明人姜志鲁(1576—1621)的夫妇合葬墓中,就出
土了剪纸贴画“升天”内容旌幡,为考古发现中的罕见之物。
我今夏所得的《民间剪纸精品鉴赏》(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年6 月初
版,100 页,定价57 元)用简体文字竖排铅印,为红黑两色套印之本。正文
(含作者自序)100 页整,加上书首扉叶(正面)和目录页(背面)各一面,
书尾版权页一面(背白),实为102 页,另有厚牛皮纸封面、封底各一页。
难得的是,封面和内文中所印成的剪纸作品,空灵脱透,栩栩逼真,开卷之
初,总使人有剪贴上去的感觉,禁不住地会用手指肚去摩挲一下,以证实自
己的判断。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本书编著者吕胜中先生在题为《开卷有益》的序文中,用热情洋溢的白
话体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艺术魅力和价值所
在,实是一篇深入浅出的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论文。他说:“剪纸在民
间又称为‘绞花’、‘剪花样’,是中国老百姓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
而创造,并在他们当中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土生土长在劳动者深厚的生
活土壤之中,也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中
国本土艺术特色,浓郁的生活情趣。”并道:“应该说,世界上任何国家和
地区的剪纸都比不上中国民间剪纸所具有的这般普遍和深厚,这般丰富和成
熟。”
对于中国民间剪纸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走向,编著者有这样一段精
彩之论:
民间剪纸既然在传统式的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那么它必定曾是“俗”的东西,
而俗的东西则往往是被人瞧不起的。然而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发生、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变
革。老的旧的民俗渐趋消失,而新的民俗也迅速兴起,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已不会
以它原来的面貌陪伴现代和未来的民情风习了。世代相传下来的这样一笔传统文化的遗
产,也从老百姓的窗户上和土壁上飞入了当今文化的大雅之堂,飞入了文化学者的收藏簿
里。人们逐渐发现:它在今天一点儿不俗。这是一份祖宗赠给新时期人们的高级礼物,它
在中国文化中的宝贵价值谁也无法估量。
倘若有幸看到它,并细细地品味一番,你会感到如同周身注入了父辈的血脉和母亲
的乳汁——传统民间剪纸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枝繁花,将永远滋补着我们精神的肌体。
祝你开卷有益!
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此卷罢!因为吕胜中先生已经在本书中为我们搜集
到了来自冀中、中原、西北、陕西、山西、齐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宁夏、青海、新疆、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江南、福建、
广东等广泛地区的有名或佚名艺人的代表性佳作。《民间剪纸精品鉴赏》中
展示出来的至少200 幅以上的民间剪纸作品,是中国民间剪纸的精品荟萃。
而且,编著者还为我们一一作了精彩的主题鉴别和艺术解说。他把中国
民间剪纸按主题分别为“一口喝彩、吉祥如意”、“驱邪纳福、消灾避难”、
“千古老话、世代相传”、“红白喜事、人生仪礼”、“天地相合、子孙绵
延”、“故事连篇、好戏连台”、“踏春归来、画衣绣裳”、“花香鸟语、
尽传人情”和“乡风民俗、皆是图画”九个类型,并在每个类型中,选取了
主要的题材和作品,予以品评赏析。如在“千古老话、世代相传”类中,吕
胜中先生总结并精选了瓜子娃娃、葫芦救生、飞凤、腾龙、鹰逐兔、耕春图、
大鸡送子、小老鼠上灯台等16 个题材及其作品;在“红白喜事、人生仪礼”
类中,介绍了寿桃、吉庆鱼、鹊登梅、洞房喜花、鸳鸯卧莲、凤戏牡丹和五
福捧寿等18 个题材及其作品。
不妨举出一个例子来。编著者在“红白喜事、人生仪礼”类中,取自南
京民间无名氏的“鸳鸯藕合”一题,是这样来解说的:“鸳鸯是男女情好、
忠贞不渝的象征,婚娶礼仪时,一对鸳鸯的喜花贴于室内,不仅祝福新人像
鸳鸯一样恩爱美满,也提醒着双方:长相思,勿相忘。这幅剪纸剪一对鸳鸯
卧于莲叶、莲藕之上,意喻‘偶合’。各自的腹中又剪出一对漂在水上的小
鸳鸯,这是不是在表示:雄雌鸳鸯的心中,都各自有着一对他们自身的影子?
这种花里套花式的民间表现手法,给人一种从外表看到内心的感觉,强调了
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之间,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热切愿望。”短而洁的
篇幅中,有分析、有鉴赏、有阐发,文字与剪纸同美,情理与艺术辉映,实
在令人开卷后不忍释手。
就这样,当你一页一页地浏览欣赏下去,不觉已翻到正文结束而为之遗
憾不已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在末页、也即第100 页上有如下两个标题:
“看过之后你是否也想剪剪看?”“嗨!一点不难!”随后便依次介绍了剪
纸的七个程序和步骤分解图。原来吕胜中先生向你介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
用意,是为了让你逐步喜爱它、欣赏它,并同他一起登堂入室,共同领略进
而掌握其艺术手法乃至文化意蕴呵!
8 开本宣纸装的《民间剪纸精品鉴赏》,就是这样一部可人的书。
这部可人的书得自开封市内北书店街上的“市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所
设的“古旧书交易部”,今夏重访该书店街,此为最喜人之收获也。唐彛
生在《晦庵书话·画册的装帧》中说过:“画是艺术,画册的装帧必须符合
美学上的要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这样的话,“不用说翻检内容,就
是一看到版式装帧,也使人美感突兴,神驰不已。”我之瞥见前所未闻的《民
间剪纸精品鉴赏》,便亟从架上小心取出,未予细览就决意购下,其购书心
态正符先生之说也。
(1997年8月 9日)
《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
有的人生前显赫而身后狼藉,有的人生前蹇困而身后流芳,在中国历史
上要找这样正正反反的例证,恐将指不胜屈。但狼藉也罢,蹇困也罢,流芳
也罢,显赫也罢,总会在苍茫大地上留下踪迹,虽然这种踪迹会随着时空而
淡化销蚀。但在百年千年而后,尚有迹可寻的,大致都是经受住了时间和空
间双重考验的名副其实的名人,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了,尽管其面貌的“正”
“反”,有时会被后人任意描绘变造。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有识之
士们,有鉴于“众多名人的踪迹早被湮没,如今已鲜为人知”,“大量实物
资料由于古迹环境的变迁而化为乌有”(《前言》)的严峻现实,乃动员全
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实地勘查当地的名人古迹遗存情况,并与文献史料作
认真的对照分析,从而积近十年之力,主编完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历
代名人胜迹大辞典》。
《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1995
年联合出版,大32 开精装,859 页,定价220 元)以人物为线索,以其名胜
遗迹为词目,共搜集了中华民族自创世纪以来的2000 余位人物的 9000 多
处胜迹,予以集中叙录,从而使之成为一部融会人、史、地于一编的新颖可
读的工具书。而编集本书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发掘、抢救和弘扬民族人
文遗产的过程,对于重光名人史迹的独特魅力,唤醒国民珍护名人史迹的文
物意识,进而开发其无与伦比的社会价值,其功厥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