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雁斋书灯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翰、刘泽秀、李鲸石、赵世开等先生,都先后在文章中回忆了他们自1927
年至1946 年期间或以后,或在清华、或在联大、或在武大等地,本人与吴宓
之间订交、师从、问学的情况。而刘炳善的《忆吴宓先生》、江家骏的《怀
念恩师吴宓(雨僧)先生》和《先师吴宓传略》,以及周锡光的《追记吴宓
教授》,从其所亲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笔下描写的内容来看,既可作为《心


香泪酒祭吴宓》的引子来看,也可以作为其书的补篇来读。

而由于写作角度的限制,为《心香泪酒祭吴宓》作者所未详的内容,如
1966 年夏,吴宓等作为牛鬼蛇神之首的“牛”再次被“专政”,打入“牛棚”
以后,他的“棚友”邯郸学(谭优学)所写的《记棚友吴宓先生二三十事》,
就有许多为其书所未及的材料;再如1976 年冬,吴宓被其胞妹吴须曼一家接
回陕西泾阳的过程及其细节,本书中即有现为西安碑林区政协委员的吴须曼
所写的《回忆先兄吴宓先生》一文来述其端末,虽然所述未必尽为“信史”。

至于概而论之,足以启人追思的文章也所在多有。如其同乡挚友姚文青
所写的《挚友吴宓先生轶事》,旨在通过交游中若干真实细事来探讨其“思
想个性”,就有不少未揭之秘;而当日曾师事吴宓先生、今为厦门大学教授
的郑朝宗所写的《忆吴宓先生》,则介由解析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矛盾”两
端,也有若干大胆的笔墨;南荪所写的《追怀先师吴宓教授》中所揭出的吴
宓在清华留美学校中“负友悔过”的一段经历,更是破解了他何以独厚同窗
诗友吴芳吉的心秘。。

总之,收入《回忆吴宓先生》一书中的文章(以及本书所附收的早年学
人写吴氏的文章和诗词赠答),较全面地反映了吴宓先生“多方面的性格特
点及其留给他人的丰富多彩的印象”(黄世坦《编后记》),但给笔者留下
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吴宓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表示过自己的理想:“我认为
从事政治起伏变化大、风险太多;搞教育和文化工作,则崇高而平安。”

可是观照吴氏一生,他的教育和文化生涯,却不时地受到政治风浪的冲
击,甚而至于在“史无前例”的岁月,被政治彻底剥夺了从事教育和文化的
最基本的权利,欲求“崇高平安”而无处可得。据他的家乡人说,当他在1978
年1 月17 日弥留之际,尚在病榻上振声疾呼:“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喝水!我要吃饭!”(马富明《历史不会忘记他——
记吴宓教授最后的日子》)

而我们记忆犹新的则是,距此30 年前,时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
任的他,为了对付法国驻汉领事馆洋奴的骚扰,就曾庄严地喊出:“我是吴
宓教授!”这六个掷地有声的字,让色厉内荏的洋奴落荒而逃。因此,南荪
在《追怀吴宓教授》一文的末尾发挥道,“教授”意味着一个庄严的名号、
高贵的职业、神圣的工作。它意味着在高等学府里为国家培育人才,为民族
发扬优良传统,为社会提倡文明。。也因此:

“我是吴宓教授!”凡理解先生为人的人,会体会出这六字,是严重的抗议,是凄

厉的控诉!。。“我是吴宓教授”,是(他)已经感到就要与人间永别时,用生命的最后

的一股力,用最后一口气息宣布自己的人格!

随着《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的上市,我相信,吴宓先生的文化建树和
生平遭际,必将如陈寅恪先生那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在该书发
行之前,《吴宓自编年谱》和《回忆吴宓先生》等多种书籍早已成书。只不
过后者才印行1000 册,现在流落在个人收藏者之手的,恐怕已是不多了。

《心香泪酒祭吴宓》

假如说《陈寅恪的最后20 年》是一代国学大师在社会历史的狂涛恶浪中
的坎坷史的话,那么,《心香泪酒祭吴宓》就是另外一位国学大师在同一社
会历史阶段里的遇难志了。


作为开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先河的一代学术宗师和著名的《学衡》杂志
(1922 年 1 月—1933 年 7 月,共执编 79 期,为“学衡派”的主要言论和
学术阵地)的主编,我国80 年代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和《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年版)乃至《辞海》(89 版)、《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重要工具
书,竟然全都没有收录吴宓先生的人物介绍词条。以致于当1994 年清华大学
为纪念他诞辰100 周年而隆重出版了他的《文学与人生》一书时,结果仍如
空谷投卵,反响甚微。

然而,人们近年来对吴宓其人却也算不得陌生。这要特别感谢中山大学
中文系陆键东先生积三年之力所著的《陈寅恪的最后20 年》(北京三联书店
1995 年12 月版)的大量发行。因为在这部书中,他不惜笔墨、不吝情感地
记述了“在历经生命的沧桑与劫难之后”的两位文化老人,于1961 年夏在广
州的那次“应作生离死别看”的“暮年一晤”(陈寅恪《赠吴雨僧》诗)。
而作者在书中所写下的,诸如吴宓的到来,“于晚年常感痛苦的陈寅恪是一
次极好的精神享受”,“用‘意气相投’等语,也不足以形容陈、吴这种心
灵相知的人生境界”(《陈寅恪的最后20 年》第13 章)等论断,从此成为
读者追索吴宓其人其事的可靠索引。更何况,陆氏在这部30 万字的传记的开
篇一章《南迁》中,就郑重其事地推出了他——

另一位与陈寅恪有着数十年生死相知的老友吴宓(雨僧),此时正在武汉大学任教。

这位与清华大学有着20 年情分的著名教授,在1946 年清华在北平复校后,却弃舍了他最

熟悉的生存环境——清华园,而受聘于武汉大学。四年后,在共产党军队挺进江南地区的

进军声中又西飞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坎坷曲折的30 年。川蜀的万重山岭销蚀了这位文

学才华非凡的教授的才气,更销蚀了他的名气,以至(于)他以后30 年是在屈辱、卑微

与痛苦中度过,实为人生的一大悲哀。

陆键东先生虽然对吴宓先生也饱含敬意和同情,但上述文字中的“川蜀
的万重山岭销蚀了。。”等语,尚不能算是知人论世之言。吴氏在此后30
年的经历,岂止是“人生的悲哀”一语可以论定的?

由广州出版社在今年3 月悄然出版的《心香泪酒祭吴宓》(大32 开平装,
451 页,定价25 元)一书,初次经眼,你必定会以为是《陈寅恪的最后20
年》的系列出版物。这是因为不仅两部书的装帧风格极为近似,均系大黑底
翻白书名,而且连篇幅、用纸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假如摆放在一起,不作
细致的鉴别,确实是很难有人会相信,这原是两位不同作者在不同出版社的
异曲同工之作。

实际上,《心香泪酒祭吴宓》可能开笔于《陈寅恪的最后20 年》一书之
前,但定稿却在其后。也因此,尽管本书主要记述的是吴宓先生自定的“第
三个28 年”,即他“在新中国做教授28 载”的历史,而作者张紫葛也有意
将书名确定为《吴宓的第三个28 年》,但似乎考虑到《陈寅恪的最后20 年》
一书出版在先的事实,所以才改用了今名。但细心的读者,仍可从本书封底
的题词上方,窥见作者心目中的书名原貌。

据吴宓先生在中年时对本书作者所述,他的自然生命只有84 岁,而且可
以用“三个28 年”来概括:即从1894 年8 月20 日出生于陕西泾阳县,到
1921 年留学归国(其间他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后就读于哈佛大学);
从回国担任教授,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此间他先后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
院,主编《学衡》杂志,担任大学教授等);而从新中国成立到他寿终,即


是他的“第三个28 年”。而本书作者“以心香之诚,泪酒之悲,纪其实而存
其真”的重点也正在于此一时段。

《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共分为47 章。诚如作者所说,“本书只记叙
我亲自相处时的吴宓,主要是他的第三个28 年。此前岁月,除了记载我俩认
识、往还及友谊逐渐深化的情况外,概不涉及”,“在吴宓的第三个28 年中,
我是彼时彼地和他相知较深的朋友之一。他这一段时间的事情,很多是我和
他同休戚、共忧喜地度过的。因而,我有责任忠实地记叙之”。(《绪言》)

其实,记叙这一段个人的难史痛史,更是基于吴宓先生本人生前的多次
重托。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回忆到,吴氏给他的郑重托咐:“我的第三个
28 年,所剩时日不多了。。。我已屡次对你说过,你年轻得多,又比我长寿,
务必记住我们身受百般凌辱,天下书生挨整之冤枉,四海苍生备受涂炭之实
况,如实纪录,传之后世,使千秋万代知其备细。并非我们泄私愤,实为晓
其得失,以献后之当道,‘勿以水鉴,应以殷鉴’。务以今之失为戒,行道
而治,力避前失。庶几中华有复兴之机,炎黄子孙不至沦为欧美之奴婢,也
使后世青年学子与黎民百姓不至于身在福中不知福。。”(43 章)。语言至
为肯切沉郁。

吴宓先生对此人生实录如此看重,实在是有其充分的思想根源的。首先
不能排除的,当然是他早年养成的个人史料癖。在《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
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那种政治迫害如网覆顶、言论文字
动辄触忌的特殊时代里,他还是甘冒生命的风险,宁可偷偷摸摸地修改挖补
自己的“年谱”、“日记”,也不忍心违意地如同众人那样把它们付之一炬。
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20 年》一书的第20 章《陈寅恪之死》中,也
留下了吴宓先生爱惜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