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雁斋书灯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果然她能得体地敬大爱幼,维系平衡,啜饮着新贵的恩泽雨露。风
吹来,雨打来,时代风云挟雷霆,总在她既定的信念和老夫的庇护下,照样
生儿育女,有惊无险。直至追随惜楼老人,悄然奔赴海岛,去实现她心目中
苦念的团圆梦:

感谢苍天,赐给她一位对她无限深情的丈夫与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她可以舍弃

惜楼,舍弃父母兄弟,她惟一追求向往的与丈夫儿女相依相偎的独立自由的生活终于要实

现了。她不懂得也不想去了解周围惊天动地的变化,她祈求的只是和平安定,只是完整的

幸福的家庭。

(《告别篇》)
如梅和菊英这两个同命殊运的女子,终于泾渭分明地走出惜楼,去继续
其或在大陆或在台湾的人生之旅。

值得指出的是,当两位外来女子正各自为新贵之家所裹挟、所诱惑的时
候,这个精神匮乏的钟鸣鼎食之家,却正在不由自主地把生于斯、长于斯的
时荣与金香所生的聪悟多情的女儿方佳,渐渐地推出惜楼的门庭,把她放逐
于时代的大潮。以方佳为代表的新一代,目睹了家庭成员的过多的悲欢血泪,
经历了当日社会的艰辛困顿,终于认识到社会前途的灿烂光明之所在,“王
家人在变,革命的浪潮把惜楼的后代卷进了革命的洪流”!

然而,方佳又毕竟是在惜楼里长大的,正如书中所说:“方佳总觉得她
不是属于这个大家庭的,但一条无形的带子束缚住她,使她不能自由,她无
法不负担这个十字架。”(《告别篇》)当她在惜楼彻底易主之前的1952
年某日,围绕那建于1933 年的小洋楼巡视告别的时候,她一方面为那个“反
动、畸型的家庭”“总算有了个结局”(《告别篇》)而感到一阵轻松,而
同时,也不免为家庭的“荣枯兴衰,如烟如梦而感到怅惘”。这是真实人情
的流露,也是新时代的掘墓人为末代贵族之家最后弹奏的一支无弦无乐的挽
歌。

《惜楼烟云》就这样以时荣为中心,以惜楼为象征,以两辈四女的遭遇
为枝蔓,铺写出了一幕可哀悯但并不值得悲泣的人物剧。


由惜楼所象征的那个蒋家王朝的贵族之家的命运,是同中国20 世纪20
年代末到50 年代初的时代风云密切相关的。它的兴衰荣枯,更与蒋家王朝的
进退同期起伏升降。因此说,作者是以她那独特的家庭经历,从一个独特的
视角,展示了那独特的时代,并为之谱写了一支独特的挽歌。作品中人物形
象的鲜活,语言叙述的婉丽,故事情节的跌宕,心理活动的细腻,并不因全
书的编年时序和纪实格局而有丝毫的逊色。

读罢全书,作为末代贵族乃至末代王朝象征的“惜楼”,始终高耸在我
的心头,拂之不去,发人深省。要是能有有识者把这部作品改编成为电影或
电视剧,那该有多少魅力呵!

(1993 年8 月26 日,江苏太仓)


《劫收日记》

《劫收日记》一书之奇,在于作者似有默契地展示了李宗吾先生《厚黑
学》中所说的“甲班学生”的实习档案。他们就是抗战胜利之后,那些被国
民政府委以接收敌伪逆产重任的政府官员。针对这群“接收大员”,作者秦
瘦鸥先生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们在接收“逆产”的幌子下,怎样尔虞我诈、
如狼似虎地掠夺民膏国脂的集体作案经过。有此惟妙惟肖的画谱,难怪有人
要在今日重版《厚黑学》一书时说:“中国辛亥革命之后数十年的动乱中,
许多社会现象和‘政治家’的表演,也与本书中的剖析刻画极其相似。”可
见李氏“厚黑学说”不惟良非无因,而且几乎是有先见之明的了。

《劫收日记》(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年11 月初版)凡分10 章,每章之
下各设标题。日记截取1945 年8 月14 日日本国宣布投降之日,记主“谢桑”
开始奔走活动,谋取“接收”职事,到1946 年4 月6 日遭到通缉后卷逃日本
东京为止,凡22 万字。

该书叙写的是:原在“大后方”重庆某国家机关工作的公务员谢桑,在
国民党中央派员到上海接收之机,夤缘当上了“接收大员”之后,在上海接
收舞台上的种种丑剧和闹剧,诸如隐匿伪产、争夺产业、嫖妓纳妾、结党营
私等等。最后终因丧心病狂地掠夺“五子”(房子、车子、条子、女子、位
子),又以靠山不铁,终于棋输一着,遭到所谓的“中央接收工作清查团”
的立案审查和“上海法院”的通缉,最后只得以仓惶卷逃出境告终。谢桑的
结局即是该书尾声所形容的“原从天上飞来,还从天上飞去”(第10 章)。

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此间剧情的铺展转折,还是剧中出现的各色人等,
又无不同重庆政府上层的派系斗争密切相关。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日轰动海
内外的“劫收风波”后的社会真实,再现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政纲不举、吏
治崩溃以及民不堪其扰的将尽气数,白描出这一时期的政府官员“千里为官
只为财”的厚黑群像。

日记是以派任为经济部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的谢桑为核心人物展
开的。那么,这一位“接收大员”对于“接收敌伪逆产”这项既严肃又神圣
的工作,是如何理解的呢?

就在谢氏由重庆飞抵上海就任后的第60 天,他便以在沪身历抑或闻见的
经验,对接收工作有了一个极其明确的理解了:

所谓接收,本来就是趁火打劫嘛!趁火打劫当然不是什么长期的好买卖。只能干一

天算一天,抢一批算一批。谁眼明手快,抢得快,抢得多,趁早洗手下台,谁就便宜。任

他们派什么清查团,对不起,老子先走啦!

(第5 章)

此种“捞一把就走”的心理,可以说是当日不少接收大员间的共识。否
则,我们也就难以理解《劫收日记》中所写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共
同作案作恶时,能那么的坦诚以待,那么的默契合作,那么的肆无忌惮。同
时,也就理解了“天上飞来的”和“江上氽来的”同“地上钻出的”接收大
员之间,军方同政界之间,到沪大员同上海帮会头目之间,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之间,国民党政府方面同日方、美方之间,为什么几乎处处相
护,事事为奸,而又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从而一手制造了这场为国际人士
所不齿、为国内人民所嫉恶的“劫(接)收之灾”!

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注解,谢桑在尚未谋就“接收大员”之缺时,在重


庆的内心独白:“。。如今好容易盼到胜利,真像个久病之人需要进补一样,
谁不想立刻被派到沦陷区去搞接收工作?”“但我得好好想一想,上哪个地
方,参加哪个机关最合适?吃肉总要挑肥的吃嘛!”(1945 年8 月19 日)
应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心态。有此思想基础,那么,官员们一旦摇身一变而
为“接收大员”,那么,其行为上一心为私不为公,也就不言而喻了。

试看谢桑在上海任上某一日的“公务”活动内容——

“中午,我在蜀腴饭店请高佬周小酌。。”(引者按:这是为了答谢同伙的作弊成

功);“走出蜀腴之后,。。一路驶向外滩,一路密谈”(这是在密谋又一起舞弊,即隐

匿伪纱厂事宜);“坐在办公室批了几件公事,忽然想起今天已是3 号。。”(这是想起

了“沦陷夫人”来沪一事,以及将会引发的同“抗战夫人”之间的冲突);“我和老郭。。

直等了一个多钟点,重庆来的中航机才降落”(这是迎接又一位“天上飞来的”接收大员);

“8 点过后,我和德叔如约在大东见面。。”(这是隐匿伪纱厂事密谈的继续和同向导女

郎厮会之处,后者是有“接收夫人”雅号的);“我回到家里恰好12 点正”(至此则12

月 4 日这天的活动全部结束)。

这就是一位政府“接收大员”半天内的活动日程及其内容!然而,有意
思的是,这位接收大员在入夜后居然还有更其精彩的节目。有天夜里,他因
白天“事多”,上床后辗转不能睡着。于是便记起一位名医的建议,失眠时
候数数,慢慢就会入梦的。于是便如法数了起来:“哪知自己念的尽是一根、
二根、三根。。,数到90 根就顿住了”,而这“90 根”,恰好是隐匿伪纱
厂的回扣报酬中的一部分!

《劫收日记》通篇是以第一人称叙式写出的;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渲染
和加强效果,作家起初在《长江文学》杂志上发表该部作品时,更是以书中
主人公、即《劫收日记》记主“谢桑”为笔名刊登的,因此,颇能写出接收
工作幕后的种种机隐和有关人物活动的层层隐私。比如如何结党营私,如何
玩弄手腕,如何敲诈勒索,如何中饱私囊。于是,也就足以让人们深切地认
识到,以谢桑为代表的这伙所谓的国民政府官员,原是国家的硕鼠和人民的
公敌,他们多的是挥霍,他们多的是贪婪,他们多的是荒淫,而独独缺少着
的,是为国为民的公仆精神!他们的行为后果,也完全不是“腐败无能”、
“清查整肃”数语所能够了结的!

由此可见,《劫收日记》是继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这两部小说林中的奇书之后,又一部足以令人拍案的“谴责
奇书”。因为,除了上述种种之外,在《劫收日记》中,作者并没有去描摹
任何一具正面形象,他们之中,无论是官高如经济部的次长丽公、主任秘书
老潘,还是职卑如谢桑的属员小胡子、童鉴等,在作者笔下,无不视政府公
务、接收要务为儿戏,而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机关办公的转移枢机。即使“清
高”、“学者型”如经济部部长洪学武,实际上也是在道貌岸然掩饰下的昏
庸无能官僚!从而也就匠心独运地从一个有意义的角度,写出了当日社会遍
处污吏、贪官、昏僚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