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雁斋书灯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无病呻吟者可比。文章结末云:“。。此则吾求学与涉世之大概情形也。
然而回首前尘,不胜今昔之慨矣。”

作文次篇则更有意思。我不知道是否由国文课教师统一命题,但显然此
等题材之布置,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反映出当时“痛定思痛”的
社会心理状态。这篇作文的题目是《八年之回忆》,所谓“八年”,即抗战
之八年矣。全文照录如下:

忆及抗战之初,正值霜降之后,秋风凛冽,砭人肌骨,战云弥漫,更觉萧条凄凉。
是时吾尚年幼,随父母买舟而往香山避难。香山去县城西南三十余里,舟楫之行,则需一
日方可到达。至乡,赁得破屋一间,以为栖息之所。初尚不适,久而安之。乡间无学,故
终日追逐田野之间,或偕村童数人,着草履,往山涧捕螃蟹为戏。立水中,污泥没胫,两
手左右探摸。获后辄喜,惟捕多而无盛具,因将草履相合,置于其中。至夕阳西斜,方赤
足归。

翌年,乡人自城归,来告吾父曰:“寇兵进城久矣,今已安谧,可无虞也。”于是
复买舟回家。离乡时,吾犹对之恋恋,然不得留也。船至离城数里之遥,即有寇兵驻此,
喝令船停靠岸,继而登舟搜索。吾弟见状,投母怀而大哭不已。既入城,居民尚稀少,荒
凉瓦砾,儡然尸骨,遍处可见。至家,区区所有,亦抢掠一空。暴寇之可恨,实使人咬牙
切齿。越一载,市容渐复,学校亦相继开课。于是吾再行就学。处暴寇铁蹄之下,人民生
活更何堪言状。吾于是时尚不知生活之艰难,赖父母之辛劳,于困苦中得免饥饿之厄。

未久,伪政权成立于南京,汪逆兆铭自任主席,与暴寇共谋攫取中国之策,所谓大
东亚联盟及文化合作、经济合作、政治合作三原则,无非使人民蹈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载易逝,倏忽又将持螯赏菊之时。凉秋九月,诚多事之秋,我母亲逝矣。幼弟才
四岁,见家中人泣,则随之泣,然尚未知母死也。天乎痛也!今追思之,仿佛如昨。


是后吾即堕入社会,此时始知生活之艰难,良非空言矣。

转瞬八载,思之几多感慨。然今暴寇已降,抗战已胜,往事如烟,已为陈迹。神圣

抗战,虽使人民流离,壮士饮血,然赐我中华民族之教诲良多。今后我人更应自相砥砺,

以继我五千年古国之青史而永垂不朽。

对于这篇作文,除了其师随处用红笔圈点外,结末的批语是:“遣词间
见未安处。”这是确实的,我这里的引文用的已是经其师改过数处的文字了。

以此篇作文印证其首篇《自传》中的有关内容:“崇明为吾故乡之地,
而茂陵为吾诞生之所。吾家祖代皆以读书为事,仁义相传,故每致贫而不能
自给。至吾父,则尤好栽植后进,厕身教育界中已数十年矣。薪资微薄,难
供温饱,故吾每思教育为国家盛衰所系,而教员之家庭甚至不能维持生计,
乃至吾半途辍学,亦由于经济之作困耳!吾生后六载入小学读书,十二岁卒
业。此六年中,吾父每于校课之暇,教吾以文章与夫先圣之佳言懿行,吾每
志之而不敢忘。嗣遭日寇之乱,避难乡间,至次年方得回城。而吾家所受日
寇之灾害,其痛苦岂片纸所能尽述?。。”可知《八年之回忆》和第三、四
篇作文《科学与国防》和《京市教育应有之改造》(所谓“京市”,即当时
的“京都”,现在的南京市)的家庭和思想背景。

当年这位“南京市立师范学校特师科”的名唤施瑞衡的学生毕业后的行
止,茫茫人海,纷纷世事,今日无疑已难觅踪迹,世上也绝无此等巧事。但
屈指算来,假如他历经劫波人还在的话,当已是七旬以外的老翁了。我在这
篇文字中,不惮多多转录其作文中语,无非昭示世间:其事虽为“陈迹”,
但确有其人寄此“逆旅”,曾亲历国破家亡的一段“逃难”痛史。此亦社会
人生一段不可或忘的故事耳。

(1997年6月 20日)


《南渡记》

前天下午,当我将去年春天在北京沙滩的“五四书店”访得的《南渡记》
一书,无意中从书架上取下来复读的时候,不禁触目心惊:再过两天,便是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 周年的日子——整整60 年前,“七七”
卢沟桥事变的炮火,成为侵略者烧遍大半个中国的战火的引子,从此也唤起
了“地无分南北”的国人,奋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从那以后,
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我同胞在自己的家园里,不幸死伤3500 万的惨痛记录。

宗璞的长篇小说《南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9 月第1 版,大
32 开平装,299 页),正是从1937 年7 月7 日下午两点多钟,两位大学教授
由北平城回返西北郊明伦大学的途中写起的。“不过明天或下一分钟要发生
的事,黎民百姓谁也难于预料”。虽然“事变”难以预料,但是那古城中的
危难氛围,却是人人能够体会得到的。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成为经历
着那时期的北平人所“熟悉的一种心情”。小说作者这样写道:“像是一家
人迫于强邻决定,让人家住进自己的院子里,虽然渐渐习惯,却总觉得还是
把他们请出去安心。”

作为《野葫芦引》第一卷,也是宗璞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南渡记》,
通过出色地描述这种强邻乱我中华的时局,给国人带来的心理反应和人生周
折,歌颂了北平爱国人士“就死辞生!一腔浩气吁苍穹”和“五彩笔换了回
日戈,壮也书生”(《序曲》)的时代气节。在该书的“内容说明”中,出
版者介绍道:

一个诗礼簪缨的大家族,一群花团锦簇中长大的孩子,一批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

子,他们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北平沦陷之时,在闪闪的刺刀下,不得不告别旧日的梦

境,艰难地做出自己的抉择:或舍弃画堂楼阁,流亡大后方;或就死辞生,向侵略者显示

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或痛别新婚娇妻,投奔抗日根据地;或苟且偷生,将灵魂出卖给魔

鬼。。

小说的重点,是在于描写北京沦陷之后,以吕清非老人为首的这个大家
族,是如何艰难面对“亡国奴”身份这一严峻现实的。无论是明伦大学内“方
壶”居邸的安谧舒徐,还是什刹海旁吕府“大门一关,日子却还逍遥”,都
在一夜之间,凝结为“7 月29 日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第2 章)。从此,
沦陷了的北平人,“心里都空落落的难受”。作家并没有用恣肆雄浑的笔墨
来挥写这段人事,而是沿用了多少年来她一贯的清隽细腻的工笔,将一个爱
国的知识大家庭滞留在沦亡国土上的种种难处、苦处、压抑处、困惑处一一
写出,读后让人别感一种理性的沉痛。

《南渡记》写到第5 章,以孟樾夫人碧初携带子女告别吕府、撤离北平
而达情节和艺术的高潮。“梦魂无惧关山锁”的碧初,在“虽是生离,犹如
死别”的气氛中告别老父,踏上“南渡”的漫漫艰途;而“骥老犹怀伏枥惭”
的吕老人,终以一死抵抗伪维持会委员之聘约,以实践“死之价无穷”的宝
贵民族气节。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北平哭了。古老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文
化的北平,在日寇的铁蹄下颤抖、哭泣。。。眼泪从北平的每一处涌出来,
滴进人心”。(第6 章)这是作家饱蘸血泪的移情之笔。尽管她盼望着“什
么时候北平能不哭呵?”尽管她们与孟樾一样深信着“我们会回来!”

作品主人公之一、明伦大学历史系孟樾(弗之)教授在北平面对强虏迫
境的时势下,曾内心独白道:


“许多事让人糊涂,但祖国这至高无上的词,是明白贴在人心上的。”
“我其实是个懦弱的人,从不敢任性,总希望自己有益于家庭、社会,有益
于他人,虽然我不一定做得到。我永远不能洒脱,所以十分敬佩那坚贞执着
的秉性,如那些野葫芦。”而作品中“野葫芦”的品格则是:“无论怎样砍、
切、砸、磨,连个裂纹也没有”,即使“烧了一天一夜,仍是葫芦原样”,
至来年,则“高高低低悬挂着,像许多没有点燃的灯笼”。(第1 章)这既
可以说是面对国破家难的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的象征,也可以说是《南
渡记》作为《野葫芦引》四部曲的首部(次部为正在写作中的《东藏记》)
的深刻思想内涵。正如作者在本书末尾的《间曲》中所写:“。。把心儿向
国托,身儿向前赶,魂儿故土埋!且体问得不得回来!”

作为对于《南渡记》的一种文艺上的批评意见,我很赞成原中国人民大
学中文系俟宇燕同学在《文学评论》杂志1997 年第2 期上所提出的意见:

。。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与主要人物性格的逐渐丰满复杂(在第二部中,几个孩
子应当步入成年),作家应该努力摆脱那种种情结的藩蓠,把视野放得更加宽广些,从八
年抗战及战后风云这个历史转型期的整体上来把握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
命运。在人们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喜爱的幽雅淡然的风格中加入一点史诗的宏伟,在对人物
细节进行娓娓刻画的同时,增添全方位的鸟瞰与探索。力争将文学与史学相结合,在知识
分子命运史这方特殊的园地中开辟一块更广阔、也更深远的冯家山水。相信这不光是我一
个人的期待,也是许多热爱宗璞、信任宗璞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共同希望。
这无疑是深入研究了《南渡记》及其作者以后,所形成的智者建言。因

此,我盼望着《东藏记》的出世,能够以阳刚率直之气来弥补一些《南渡记》
的柔靡婉约之风格。
(1997 年7 月7 日)


《回忆常在歌声里》

我料想不到,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 周年纪念日的那一
天,远在台湾的谢许美龄女士会郑重地在台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