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占察善恶业报经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一、从理显,心为诸法之本,一实境界即是心体,故依一实境所起之业,或修行证悟根本心相之业,皆得名为根本业也。此理甚深难显,再分二科明之。(一)反覆推陈心为法本。(二)详示心境相互关系。自所言一实境界下至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止,为心为法本一科;自当知是知一切诸法至而得住持暂时为有,为心境关系一科。
  心体云何而为法本欤?若从正面观之,心体无生灭,如虚空之平等普遍,不变异,无增减,此显其体大也。而此心体,为大心众生及三乘人之所趣向,以受想缘虑为有分别之幻化不实,而此真如,既非显色,亦非形色,无有区分可得,此显其相大也。再从反面言之,由众生无明熏习,起念现境,即不识自心而计我实,而此计我之觉知本空,不见其体故。复从正面而观,果无计我之觉知,则时空差别诸境皆不得有故。然而诸法云何而起?由依妄心现妄境,因而有自他差别相;此差别相法,既非自有,本无别异可得。复由妄心不自知其无体故,妄生彼此有无是非好恶一切境界之无边法想也。此中文意,似为从无相体中显示虚幻境界,起无边用,可判为用大也。
  自下第二示心境相互关系,约有三义:(一)想境相依,示法从想生心依境有故。(二)心为原主,先示心境相依但心为主,而后征释其义,谓妄心不了为无明,因现妄境——由无明灭境灭,非依境界生无明故。又不依境灭无明灭,境本体灭未曾有故。结说心为法本。(三)心摄诸法,诸法以心为体故,法从心生,共相和合生灭故,境随心缘而暂住故。此中明心境关系,虽涉及妄心妄境,而心体为本,说明心之体性,故科判为从理显也。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二、从心显,此中分二:(一)广释心义,自「如是所说心义者」下至「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之文是。(二)并明心、法生灭关系,自「复次应知」至「建立一切法故」之文是。今分述之:前显心体牵及于无妄明境,因此需明心之真妄问题,因有真妄,故心义颇广也。大分心为内外二相,内相复分真妄之二,体性常如建立诸法者曰真心;分别幻想,而现境界者曰妄心。云何为心外相?随念现境而知内心外境差别者是,境由想生,依无明妄作者是。其第二科心法关系又如何欤?(一)标心生灭,法随生灭,生灭徒有虚名而无体性故。(二)陈叙法无定相,心境互不相至,如镜中像无来去故。(三)结不生灭即名真如,真心圆遍,迥绝分别,依持建立诸法故。此即从心显示「根本义」也。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如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三、从智显,理、心、智之三者,当有区别,然有联贯统一之精神,古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是也。从智显中大分三科:(一)明法身常遍平等,(二)明众生依止法身,(三)明生佛同依法身。今申述之。经中谓如来藏具无漏业,恒常炽然,乃常义也;遍诸世界,示作化业,乃遍义也,不念彼此,平等无二,平等义也,此即总显如来藏之功德也。自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至不动不变之经文,科为众生依止法身,文义一波三折,兹分譬喻与法合二科明之。喻、法复各分二科:喻中(一)虚空建立色相,(二)色相灭归虚空;法合中与喻同,法中(一)法身建立众生,(二)众生灭归法身。大意谓:法身如虚空之平等不动,虚空容受一切色相,色相依之建立生长,但若色相灭坏,虚空不灭,而为色相之所归宿。下复以法合之,众生业果亦犹色相,彼以无为法身为所依,即众生依法身而建立生长,但若众生灭坏,法身不灭,而为众生之所归宿,此显法身为一切众生之总依也。自下明生佛同依法身,既所谓法身者,即诸法之依身也,举凡圣而统摄之。又所谓依身。若身之所来所去,皆以之为依也。经中略列三者所依之法身,一、众生无明熏习现妄境,妄境熏习起染心,计我造业而受生死,说此法身曰众生。二、如是众生,熏习法身,发生厌世,修行六度。趣向涅槃者名为菩萨。三、如是菩萨,修善满足,离无明睡,名之曰佛。生佛之名,无非假立言说,而其法身理性,则毕竟平等,并无异相。
  以上点明一实境界,即揭出生死迷悟之枢纽,亦佛法思想之核心也。修行者不知此,则不知修行所趣向之最终目的;目的不明,则将无由入修行之门;纵欲入门,亦觉为多余之事耳。法华所以喻为衣里明珠,穷子徒奔走于市廛而呼求援救,不自知其取用也。今将明珠托出,光耀夺目,正希其取用,故于明一实境界之后,继之为依境起修之一科,经文长冗,端绪似若理丝,今搜出之,在依境起修中,约分修道、修人、修习、修禅之四章,兹分述之。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