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可见他已经注意到《论语》的编辑特点,隐约感到《论语》的每一篇其实都是一篇逻辑通顺的文章,而整部《论语》的二十篇,也同样是构思严谨、严密的一篇宏论。但遗憾的是,他在具体讲解经文时,又放弃了上下文相联系来发挥经意的正确方向。

  那么,为什么他们在感到《论语》编辑的严密性之后,还会放弃这种整体性考虑的方向呢?我凭着撰写《隐藏的论语》书稿的亲身感受,觉得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这两个原因,也是以上所评述的《论语》今注的另外两个共同缺憾。

  第一个原因,是不知如何下手去研究《论语》的中心思想。《论语》有篇题,可这个篇题是以第一段语录的开头几个字为题目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而各篇正文中,也基本上都是孔子的语录,偶有归纳性的文字,它所涉的话题庞杂,逻辑思维跳跃性很大,从文句的表面意思上看也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大家不自觉地被“注疏格式化”了。从古至今,注解《论语》都分原文、注解、个人发挥等几个版块,大家不自觉地形成了习惯,上来就是这个样子,直接奔向《论语》每一条语录的细节中去了,忘了先宏观地考察编辑者按这样的顺序、逻辑去编排的原因,及考察每章语录是否另有潜含的深意。

  所以,我在写《隐藏的论语》的时候,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写一个字,专看每一篇的宏观结构,潜心思考每一条语录所具备的深刻内涵,谨慎论证它所在的位置究竟能对篇题起到什么样的阐述作用。这样我就先得到每一篇大致的中心思想,再将这二十篇的中心思想罗列出来,考察篇与篇的内在关联、说理的逻辑顺序和脉络,并分析它们分属于孔子思想的哪一部分。就这样,一幅“燕鹊图”就诞生了。所以,我是先发现《论语》的“燕鹊图”式结构,而后写成《隐藏的论语》的。之后,大概是完成《隐藏的论语》初稿的大约两个月后,我又因一个偶然的机缘,彻底破解了《论语》二十篇之所以按现在的顺序编纂的原因。欣喜之际,几欲垂泪!这一连串的突破,使我深感《论语》编辑者的良苦用心,深感《论语》内涵之精深不可穷尽,也更坚信读《论语》的方法,必须要将整部书、每一篇通篇予以考虑,继而结合每一条语录的上下文结构、说理逻辑去理解,才不致偏差。应该说,拙著《隐藏的论语》的最大特点,就在解读方法上的“论”与“语”并重,这是前人所从未有过的,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于《论语》中获得更多启发。 
 
  
  
 
 
学而第一学以致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范仲淹从小就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贤相。他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激励着历代读书人身怀家国公利。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论语开篇深深意,惊蛰初闻阵阵雷。

  残梦无关风与月,家国春秋孰是非?

  君子挥毫三尺剑,修身治平尤可为。

  少年不立轮王志,空向人间走一回。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本立而道生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又喜欢冲犯领导的,非常少有。服从管理,不冲犯领导的人,却喜欢作乱犯法的,就更不会有了。所以君子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基本的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品行,就自然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规律。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是达到仁的基本品行。”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33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一段有趣味的谈话,辑录于下: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执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翟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翟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翟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如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孔子不知用了什么神通法术,“天气预报”很准,还知道商翟什么时候会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弟子们拿这两件事问有子是否知道原因,有子答不上来。这下弟子们不干了:对不起,这个位子不是你的,等于不认同他“老师”的地位了。

  根据《史记》的注解,第二次月宿毕不雨,孔子的解释是上一次月亮靠近了毕宿星的北面,所以要下雨,而第二次月亮靠近了毕宿星的南面,所以就不下雨。在《周易》中,北方属坎卦,代表五行的“水”,而南方属离卦,代表五行的“火”。同样,子贡也曾问孔子商翟有五子这件事:

  子贡曰:“何以知?”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为世,六五景子水为应。世生外象生象来爻生互内象,艮别子,应有五子,一子短命。”颜回云:“何以知之?”“内象是本子,一艮变为二丑三阳爻五,于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