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内象是本子,一艮变为二丑三阳爻五,于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也。”

  可见孔子精通《易经》,学识相当渊博,而孔子的弟子中也的确是人才济济。

  有人说《学而第一》篇有子的语录紧跟孔子之后,所以《论语》必成书于有子的弟子。可在我看来,有子“本立而道生”一章只是因内容的重要性而摆在孔子“学而”章之后而已,与是谁编辑的《论语》并不相关。第一章讲“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接着本章是讨论治学的重要规律:万丈高楼平地起。治学要注重基础,学习“孝、弟”的基本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儒家主张做学问先要学做人、要知礼,所以作为礼之基础内容的孝、弟的品质就至关重要了。

  孝、弟即“孝悌”,属于“礼”的内容。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中,只有父子关系、长幼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如:朋友可能反目,夫妻可能分离,君臣可能倒置。所以孝、弟是社会礼制最重要的环节。孝、弟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关系到父子、兄弟彼此两个方面的心行。

  在《论语》中,“学”的含义和我们今天学校的数、理、化不太相同。孔子所谓的“学”,是包含道、德、仁、艺几个方面的,是人格、智慧、技能全面成长的“立体学习”的概念。我们今天学校教授的,属于《论语》六艺的范围:礼(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乐(音乐歌舞等艺术)、射(军事及体育)、御(驾驶技能)、书(文、史、哲等文科科目)、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可见孔子对人学习科目的安排更加合理,如果孔子今天办学校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他那里报名。

  孔子培养人才的理念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与现代教育一样。但是孔子将这种人格、智慧、技能的全面成长,建立在孝、弟的基础之上,让他的学生从洒扫应对中,打好品性、德能的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今天所忽略的。现在的小孩简直是“不足观也”,不但目无尊长,也目无校纪国法。电视报纸刊登的校园暴力事件,比成人犯罪还令人发指,比如前一阵全国通缉的马加爵等。“孝弟”的基石没有了,德智体的“德”就成了一句空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离娄》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世间万事万物万法,看似复杂,若归源复性,实则简单。比如音乐的7个音符,能演绎出无穷的妙乐,计算机的“1”、“0”代码,能创造出无穷图案。学习如果能弄通根本的原则,就能活学活用、一通百通。相反,下围棋不懂得“做活”,就永远悟不入方块黑白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父亲要他背诵《孟子》有极大的关系。可见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研究,学问之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彼此能够相互启发。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就象是一根藤上的瓜,那根藤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古人最用功处,就是要先在那根藤上弄清楚。而对于心性之学的研究,本身就是在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怎么会与其他学科相冲突呢?所以君子务本,磨刀不误砍柴功,要好好在基础的道德品行上下功夫。 
 
 
 
真抓实干才有真才实学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那些花言巧语、只做表面功夫的人,是谈不上仁的!”

  有些人读《论语》,就爱跟着句子的意思跑,一会儿是孝弟、一会谈仁,其实那是表面的意思,内在的含义并没有脱开“为学”。前边的“孝弟”是基础,本章是讲用真诚心、真抓实干,这是治学的前提。

  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就怕你不发真诚心,只“巧言令色”装个学习的假样子。什么是“巧言令色”?明明是玩游戏上瘾,自己还美其名曰“学协调能力”,这是巧言。父母推门进来的时候就装着写作业,父母出去了,便把小说拿出来,这就是令色。官员们平时工作不抓紧,领导检查时就装着特别勤奋,也是令色。现在什么都讲究“包装”、炒作,其实就是弄虚作假,于是常有些公认的好人,一下子爆出丑闻来的。“装”终究不是真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迟早都会出问题。

  将工作、学习落到实处,才能得到回报。天道酬勤,不我欺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责?与朋友相处有没有诚信相待?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学习落实?”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zēng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国贵族的后代。曾参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年龄最小的弟子之一,却也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少数弟子之一。一般认为他二十六岁悟道,二十七岁便已设教讲学了,这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曾子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孔子感于曾子之孝而写成的教材。

  这里仍然是讲学习的重要基础:脚踏实地,常常检查、反省。学问落到实处、动真格的,才能得到实益。说道理谁都懂,真正落实就难了。忠、信都做到了吗?有没有“巧言令色”为自己的不足掩饰和辩解呢?老师教授的知识能灵活运用了吗?“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的检查落实,点滴积累,正是做学问的不二法门。

  《大学》说:“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可见“忠信”为道之本。为人谋而忠,是忠于人、敬于事,把别人的嘱托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上心去办,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领导和同事少担心。与朋友交往,重点在“信”,言而有信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知己满天下。

  “传不习乎”的习,仍作实习、落实解,不是复习。老师教的课本知识可以复习,如果教大家“改过”怎么复习?所以解释为“落实”更圆满。

  『5』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做事严肃认真才能取信于民,勤俭节约才能普惠百姓,征用劳力符合农时的规律,才能不影响耕种和收获。”

  也许有人怀疑,前面说的孝弟、忠信就是学问?学了以后在工作当中有没有用?这章就是回答:治理一个大诸侯国,也是敬事而信、节用爱人而已。为人处事的基本品行,真正落实起来,可以去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作用就有这么大!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都是说治理国家的基本道德品行,对治家、治企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章进而将“为学”概念延伸到具体实践的范畴。学习不仅指书本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求索。

  节用指量财为出,杜绝铺张浪费。一个朝代灭亡之前总是大兴奢靡之风,而奢靡的产物——阿庞宫、铜雀台乃至圆明园,下场都不好。无论中外,奢靡建筑多灭于火海,就是因为这些建筑积聚了百姓的怨气。爱人指以人为本,将百姓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若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节用是资本的有效利用,爱人是人才的有效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不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两大要素吗?

  使民以时。天时不等人,在农业社会,农民误了农时就要饿一年肚子,所以“使民以时”是对百姓生计的人性关怀。现在则可进一步延伸为尊重事物发展的时序和科学规律,为政不能扰民。对何时要防旱防洪、何时要稳定农产品价格,都提前安排,早作准备。

  以上几条综合起来,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治国基本理念,对今天仍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真正的智慧颠扑不破。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重师长,做事严谨、守信,对人充满平等的爱心,而又能够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些都真正做到的时候,才可以学习典籍。”

  除了孝、弟、忠、信以外,本章又提出爱人、亲仁的品德。清代康熙时的秀才李毓(yù)秀根据本章写了一本童蒙教材《弟子规》,很适合小孩读诵。

  泛爱众,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家庭的孝、弟之心扩充到天下人——心量大,事业才大。

  亲仁,即亲近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行有余力”的“行”字不可忽略而过。知道抽烟不健康,与真能戒掉是两回事。孝、弟、忠、信、爱人、亲仁都能做到了,才可以学习文章、典籍。“文”指历史典籍,主要是《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后期还包括《春秋》。那时孔子删订“五经”作为课本,用以教授学生。“文”也包括了做文章在内。

  第3…6章,着力讲为学应从孝、弟等基本品行着手,真抓实干。

  我们将《学而第一》称为“篇”,篇里带序号的小段文字称为“章”,而将若干章组成的较完整阐述一个道理的段落,称为“节”,每节往往会冠一个小标题。后面的分析都是如此,不再赘述。 
 
  
  
 
态度决定一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