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跟网友说,这首词好就好在一个“停”字上,因为懂得“停”,所以现在回忆起来格外美好、纯净。现在的学生可就不懂得踩刹车了,甚至有十几岁的女孩便怀孕的,想来多恐怖,噩梦一场!身体还没发育好便沉迷色欲,会给健康造成终身的损害。现在的年轻学生有不少放荡子,好象只有男女那点事能上心似的,公共场合将肉麻当有趣,人生其他的追求、责任与使命,更多的快乐,他们恐怕是梦都梦不到了。

  成年戒斗。成年以后,血气方刚,精力充沛,如果一味与人争斗,情绪波动加上身体机能的劳累,容易使体内阴阳失调,正气衰竭、邪气骄盛就会得病。进入社会工作几年之后就发现,人们的功利之心特强,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的闹剧几乎天天都在上演。在外斗不嫌累,在家还斗,为那丁点利益,父子相向、夫妻反目、兄弟相残,叫人不胜唏嘘。这样是否真能求到名利富贵?蝇头小利也许不无,可离真正的利益反而越来越远了。君子求诸己,只要不做赢了虚妄输了真实的事,悟道修仁则在这一念之间而已。我曾写过一首“寻秦偈”:

  迷途迢迢复渠渠,真面仆仆哪堪虞。

  洗却尘缘空一梦,拈花微笑更多余。

  放下争斗之心,一身轻松,该多清净啊,连病痛都少很多,利益太大了。

  老年戒得。老年人脏腑功能渐渐衰竭,如同一架即将报废的机器,宜少用多养,不能逞匹夫之勇。过去的人在“父慈子孝”、“谦虚礼让”的指导思想下成长,如同老酒,年龄越大越能感悟到圣贤智慧的正确性,所以能慈祥和善、德高望重,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想亲近他。今天的老人是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切向钱看”的理论指导下变老的,他们高的不是德,是我慢;重的不是威望,是习气。所以对他们尊敬还是要的,只是“敬而远之”。有很多人汲汲营营瞎忙了一辈子,到老反而停不下来了,贪心不死,偷心不绝。社会上不少老人投资被骗的事情,多数都跟老人家贪“得”有关系。他们也不想想,那些不用干活能自动分红的好事,怎么就能那么巧正掉到你头上?赵本山的小品都说了:“无缘无故天上掉馅饼,不是你看错了就是一个陷阱。”对金钱要懂得看淡、放下,对权利也要放得开。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企业管理者、一家之长,一朝垂垂老矣时,最好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敢于急流勇退才行。儿孙自有儿孙福,焉知来者不如今?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学为可知也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根利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遇到困难还不懂得学习的,人数众多,都属于钝根下智的人了。”

  上、下是指人的根器,不是说“上等人、下等人”。“民斯为下矣”,有人说孔子又在贬低老百姓,说农民就是下等人,这是荒谬的误解。民的意思是普罗大众,相对上进的君子而言的。从这里的分类看,我属于“困而学之”,中下根性,总要逼到无奈,才愿意死心塌地努力学习。现在想想,以前真是浪费了不少光阴。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想想看清楚没有,听的时候想想听明白没有,想想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言谈是否忠诚,办事是否敬业,遇到疑问时想想要不要向人请教,忿怒时要想想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就想想是否合乎义的标准。”

  “视思明,听思聪”是教我们不要急噪、草率,先把问题弄清楚再去执行解决,就不容易出错。“色思温,貌思恭”是教我们待人温和,与人为善。“言思忠,事思敬”是教我们处事公正,忠人敬事。“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教我们凡事不要仅凭一己之利而行。这九思,从察人到处世,克己复礼的学问全都包括了。中国国民党现任党主席“马英九”名字中的“九”,就是取自本章的“九思”,寄托了他父亲对他言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期望。由此也可知台湾与大陆本是一家,文化的血脉相连。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象追不上那样奋力追赶,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像手碰到开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为行事准则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分别善恶,择善而从之,见恶而避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他们对善、恶的选择,也许是出于品德的标准,也可能是出于利益方面趋利避害的考量。但是谈到道德的追求和实践,能不屈从时代、不被利欲羁绊,至死仍能贯彻落实的人就很少了。世人所谓的“善”,是执着“我”的观念的,“无我”而行善事才是德。所以世间的趋利避害,与追求品德的至善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富贵无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章与上章是连贯的,意思是懂得普通的善、恶准则,或许能象齐景公那样,得到世间的富贵,但是未必能得到百姓的称颂。而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即便身无分文,如伯夷、叔齐一样饿死终老,可人们始终怀念和敬重他。所以孔子劝人既要学习善,又要学习德。“其斯之谓与”的斯,就是上章的“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当然,有不少人认为本章是弄错了,应该要把《颜渊第十二》篇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放到“其斯之谓与”前面。其实这样在语意上更不通顺了。“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意思是:“要不是嫌贫穷爱富,那就是喜新厌旧。”表明被遗弃的女人对前夫颠倒、迷乱的心行的愤恨。放在这里与齐景公、伯夷、叔齐有什么关系?难道是骂老百姓喜新厌旧、嫌贫爱富?可老百姓并不把齐景公的死当回事啊,反而对穷困饿死的伯夷、叔齐怀念至今。所以本章只是对上章的补充和注解,并非“子曰”的话,意在说明修德人太少了,所以孔子才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也更说明了《论语》并不是一本随意排列的语录,它是经过精心编辑、逻辑通顺的论文集。

  『13』陈亢(kà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yuàn)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你从父亲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于是学《诗》。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于是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