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54-难经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肺属金。其位居高。故浮短而涩。故曰心肺俱浮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 
丁曰。肝者、东方木也。其脉牢而长。牢者、脏也。长者。腑也。杨曰。按之但觉坚极。故曰牢。虞曰。肝属木。 
根本生于地。牢义可知。枝叶长于天。长理出此也。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丁曰。肾者、北方水也。主寒。其性濡沉。濡者、脏也。沉滑者、腑也。杨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谓之濡也。 
大而长。微强。按之应指 然者。谓之实。虞曰。火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内刚。举指来实。则其义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丁曰。脾者、中央土也。能成养四旁。故随四时而见。所以经不言脉之象也。杨曰。脾王于季夏。主养四脏。其脉 
来大小浮沉。故根据四时。王脉俱至四季一十八日。即变宽缓。是脾之王气也。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也。虞曰。 
上文言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此言脾者中州。其脉在中。 者、谷也。谷、空也。谓人之呼吸之气。自谷而有。脾土属 
土。位居中央。土者、五方物始终以之。故受谷味。乃处中州。故曰其脉在中也。 
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 
俱动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丁曰。经前引五脏之脉。以应五行。今引此三阴三阳之脉。以应六气。其浮滑长。三阳也。其沉短涩。三阴也。凡 
持三部中。察此六脉。即可知阴阳伏匿之法也。若皮肤之下。是脉之下为阳部也。若有此三阴之脉见。是阴上乘于阳也。 
若肌肉之下。是脉之下为阴部也。若有此三阳脉见。即是阳气下乘于阴也。此乃是上下察阴阳之法也。杨曰。过于本位 
谓之长。不及本位谓之短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 
杨曰。按之往来流利展转替替然。谓之滑。 
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丁曰。其脉若在左尺而见。此是肾与膀胱表里。顺也。若在左寸口。即为病脉。逆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此脉见于阴部。即是阳下乘于阴也。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此者是阳伏于阴也。 
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丁曰。浮涩者肺脉。当见右手寸口。即是本部之阴阳。即顺也。若在左关。病。即是逆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丁曰。即乏血气。皆涩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丁曰。若有阳部见之。此谓阴伏阳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杨曰。随春夏秋冬。观其六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 
也。 
吕曰。菽者、豆也。言脉之轻重。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间。皮毛者、肺气所行也。言肺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 
如六豆重。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吕曰。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吕曰。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 
吕曰。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肾也。 
故曰轻重也。 
丁曰。经言菽者、豆也。此是诊脉举按之法也。此篇当在四难之前。以等阴阳高下。虞曰。脉之轻重。经中所载甚 
详。若根据经逐位寻之。义且浅矣。今举一例为式。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 
之至。如九菽得之。知脾气之至。如十二菽得之。知肝气之至。按之至骨得之。知肾气之至。夫如是。乃知五脏之气。 
更相溉灌。六脉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可以言疾病。余皆仿之。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 
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意也。 
吕曰。阳脉是寸口。本浮而实。今轻手浮而得之。更损减而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沉、反更实大。沉者阴。故 
言阴实也。丁曰。阳脉本浮。轻手而按其脉。损至而小。此是阳虚不足也。阴脉本沉而濡。今重手而按之。损至而小。 
是阴不足也。阳脉本浮。更加实大。此是阳盛阴虚也。素问曰。诸浮者。肾不足也。虞曰。人之所禀者。阴阳也。阴阳 
平。权衡等。则无更虚更实之证。今言盛与虚。则为病之脉。脉要精微论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夫如是。可验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 
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吕曰。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少。故其脉来进退无常。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也。 
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太阴王七月八月。乘夏余阳。阴气未盛。故其脉来紧大而长。少阴王 
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其脉来紧细而微也。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月。阴气盛极。故言厥阴。其脉来沉短以敦。敦 
者、沉重也。四时经一阴一阳八王。此难经三阳在前。三阴在后。其王所以不同者。其移各异也。难经谓从正月至六月。 
春夏半岁。浮阳用事。故言三阳王在前。从七月至十二月。秋冬半岁。沉阴用事。故言三阴在后。谓四时阴阳夫妇之王 
也。丁曰。夫三阴三阳之气王。随六甲以言之。此法是按黄帝六节脏象论云。天以六六之节成一岁。其自冬至之后。得 
甲子。即是盛年初之气分也。(按盛字疑衍。)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后,所以少阳之气。未出阴分。故其脉 
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也。复得甲子。阳明王。其阳明之至。浮大而短。为二之气。其后始暄。其气未盛。是故阳明之至。 
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复得甲子。为三之气。盛阳之分。故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也。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复得甲子。为四之气。暑湿之分。秋气始生。乘夏余阳。故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也。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复得甲子。 
为五之气。清切之分。故少阴之至。紧细而微也。(按此而字。原本误在下文水凝二字下。今移正。)厥阴之至。沉短而 
敦。复得甲子。为终之气。盛阴之分。水凝如石。故厥阴之至。沉短而敦也。此三阴三阳之脉王。随六甲之日数。故有 
此六脉之状。是谓平脉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 
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吕曰。寸口脉平而死者。非应四时脉。其脉状若平和也。又曰。十二经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为十二 
经本原也。夫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言肾间动气。挟任脉上至喉咽。通喘息。故云呼吸之门。上系手三 
阴三阳为支。下系足三阴三阳为根。故圣人引树以设喻也。其三焦之原者。是三焦之府。宣行荣冲。(按冲字疑当作卫。) 
邪不妄入。故曰守邪之神也。人以尺脉为根本。寸脉为茎叶。寸脉虽平。尺脉绝。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死也。 
寸口脉平者。应四时也。所云死者。尺中无脉也。尺脉者、人之根本。根本既绝。则茎叶枯焉。然则以尺脉为根本。寸 
脉为茎叶。故引树以为譬也。丁曰。肾间动气者。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一名守 
邪之神者。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不病。病即死矣。虞曰。经言十二经。 
皆系于生气之原。谓肾间动气也。何以言之。谓两肾之间动气者。乃人之所受父母之原气也。肾者。北方子之正位。故 
圣人云。元气起于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气也。谓干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 
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干之九二也。谓乾坤交于六三。九二而成坎卦。坎主子位。所以元气起于子也。肾者、水也。 
黄庭经云。是水之精。坎之气。今言两肾之间。即人之原气也。术士云。肾间曰丹田。亦曰隐海。中有神龟。呼吸原气。 
故曰呼吸之门也。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气。故曰三焦之原。十二经脉凭此而生。乃曰十二经之根也。今寸口传受谷 
气。其脉但平和。奈人之生气之原。已绝于两肾之间。则十二经无所相根据。虽寸脉平和。人当死矣。所以喻木之无根 
本也。肾者、足少阴之经也。左为肾。右曰命门。命门有穴。在背十四椎节下。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节下两旁各三 
寸。有神守于命门。不令邪入志室。邪入志室。人则死矣。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杨曰。去来急促。一息过五至。名数也。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故曰迟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吕曰。病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来迟。杨曰。阳脉行疾。故病乃数。阴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