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曰。病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来迟。杨曰。阳脉行疾。故病乃数。阴脉行迟。故病乃迟。此直云病在
脏腑。不显其名。则病莫知准的。若数而弦者。病在胆。迟而弦者。病在肝。除脏腑悉根据本状。而迟数皆仿此也。虞曰。
阳气乱则数。阴气虚则迟。则知脏腑有寒热之证也。丁曰。脉者、计于漏刻。其春秋二分。昼夜五十刻。则阴阳俱等。
故得平和。冬夏二至。昼夜不等。夏至之前。昼六十刻。故六十为数(按六十疑当作六至。)故数则为热。冬至之前。夜
加六十刻。故阴多阳少。是为寒。夫阴阳漏刻可定。人自有损益。故迟数有加。所以经云。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吕曰。夏心主。脉见浮大而散。今反弦。弦者、肝脉来干心也。杨曰。干。犹乘也。虞曰。母乘子曰虚邪。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吕曰。小肠、心之府。脉当浮大而洪。长而微弦者。胆脉也。虞曰。阳干于阳。阴干于阴。同气相求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吕曰。心脉虽洪大。当以胃气为本。今无胃甚。(按甚字疑当作气。)故其脉大甚也。此为心自病。故言自干心也。
虞曰。此失时脉也。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吕曰。小肠、心之府。微大者、其脉小。为小肠自病。故言自干也。虞曰。小肠、太阳脉也。王于五六月。其脉洪
大而长。今得之微大。是知小肠之邪。自干小肠也。此曰正经自病。法曰正邪。故云自干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吕曰。缓者、脾脉乘心。故令心脉缓也。虞曰。心脉见缓甚。此曰子之乘母。法曰实邪。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吕曰。胃脉小缓见于心部。小肠。心府。故言干之。虞曰。于心部中。轻手得之小缓是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吕曰。涩、肺脉故言干心也。虞曰。金反凌火。此曰微邪脉也。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吕曰。微涩、大肠脉。小肠。心府。故曰干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吕曰。沉者、肾脉。故言干也。虞曰。心火炎上。其脉本浮。今见沉形。水来克火。法曰贼邪也。
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吕曰。微沉者、膀胱脉也。小肠。心府。故言干也。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吕曰。此皆夏王之时。心脉见如此者。为失时脉。杨曰。刚柔阴阳也。邪者、不正之名。非有身王气。而水来干身
为病者。通谓之邪也。虞曰。推此十变之候。乃五行胜复相加。故圣人谓之五邪也。五脏各有表里。更相乘之。一脉成
十。故十变也。有阳有阴。故曰刚柔也。于本位见他脉。故曰相逢干也。圣人乃以心一脏为例。其余皆可知也。丁曰。
其言肝邪干心。胆邪干小肠者。此皆虚邪干心也。心邪自干心。小肠邪自干小肠者。此皆为正邪也。脾邪干心。胃邪干
小肠者。此皆为实邪也。肺邪干心。大肠邪干小肠者。此皆微邪也,肾邪干心。膀胱邪干小肠者。此皆贼邪也。所谓刚
柔相逢者。则十杂也。其十杂者。甲与己合。甲为刚。己为柔。戊与癸合。戊为刚。癸为柔。丁与壬合。丁为刚。壬为
柔。丙与辛合。丙为刚。辛为柔。乙与庚合。乙为刚。庚为柔。凡刚柔相逢为病者。刚甚则为病重。柔甚则为病微。柔
逢刚。谓从所不胜于刚。故为病甚也。刚逢柔。谓从所胜于柔。故为病微也。其一脉十变之法。是师引此一部之中。二
经说此。五邪相干。为之十变。凡两手三部。各有二经六部之内。各有五邪十变也。故从其首。计其数。六部十变也。
数有六十。是谓六十首也。黄帝曰。先持阴阳。然后诊六十首之谓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吕曰。经言一脏五十动。五脏二百五十动。谓之平脉。不满五十动者。无有五十动也。是以一脏无气也。
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杨曰。按经言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是为平和无病之人矣。四十动而一代者。一
脏无气。四岁死。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三岁死。二十动而一代者。三脏无气。二岁死。十动而一代者。四脏无
气。一岁死。不满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也。七日死。难经言止。本经言代。按止者、按之觉于指下而中止。名止。
代者、还尺中停久方来。名曰代也。止代虽两经不同。据其脉状亦不殊别。故两存之。虞曰。此与第八难生气独绝之义
略相似。八难言父母生气源。已绝于两肾之间。故云死也。此言一脏无气。言呼吸之间。肺行谷气。肾间父母之原气。
亦无谷气所养。原气渐耗。乃知四岁必死。故云肾气先尽也。丁曰。五十动者。是天地阴阳。以漏刻为制度。人之脉息。
为自有损益。故无常数。其益过于六十。心肺有余也。心肺有余。则肾肝不足也。其损者不及四十之数。则心肺不足。
乃肾肝有余也。今阳气虚少。故不满五十也。其言动而止者。谓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此是阳不荣于下。故肾气先绝也。
绝则止也。此法又与生气独绝于内同法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
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别本无其字。与
上文一例。)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吕曰。心肺所以在外者。其脏在膈上。上气外为荣卫。浮行皮肤血脉之中。故言绝于外也。肾肝所以在内者。其脏
在膈下。下气内养筋骨。故言绝于内也。丁曰。夫五脏内外者。为心肺在膈上。通于天气也。心主于脉。肺主于气。外
华荣于皮肤。故言外也。肾肝在下。通于地气。以藏精血。最于骨髓。心肺外绝。绝则皮聚毛落。肾肝内绝。绝则骨痿
筋缓,诊其脉。学人不能明于内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是医杀之耳。
卷之二
属性: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
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吕曰。色青、肝也。弦急者肝脉。是谓相应也。虞曰。色青脉弦。中外相应也。素问曰。肝部在目下。于此视色以
参脉证。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吕曰。色赤、心也。浮大而散。心脉也。是谓相应。虞曰。色赤脉大。色脉相应也。素问曰。心部在口。视色合脉。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吕曰。色黄者、脾也。中缓而大。脾脉也。虞曰。此色脉相应也。素问曰。脾部在唇。色见其中。以应脉状。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吕曰。白者、肺也。浮涩而短。肺脉也。虞曰。肺部见于阙庭。两眉上也。
色黑。其脉沉涩而滑。
吕曰。色黑者、肾色也。肾主水。水性沉。肾亦在五脏之下。故其脉沉濡而滑。虞曰。肾色之见于肌皮。在面取其
地阁。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吕曰。此正经自病不中他邪故也。虞曰。谓应本经虚实之证也。丁曰。经言色青脉弦而急。色赤脉浮而散。色黄脉
中缓而大。色白脉浮涩而短。色黑脉沉濡而滑。此是五脏色脉皆相应。谓正经自病无他色也。脉相则所以言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丁曰。数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肤热也。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丁曰。急者、臂内经络满实。所以坚急也。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丁曰。缓者、肌肉消。故皮肤亦缓弱也。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丁曰。肺主燥。所以臂内皮肤亦涩也。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丁曰。肾主水。其脉滑。所以臂内皮肤亦滑也。此五者。皮肤滑涩急缓数。又与色脉参同也。吕曰。此谓阴阳脏腑
浮沉滑涩相应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丁曰。其言相应者。脉数、色赤、皮肤热。此是心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急、青色、皮肤经络坚急而青。
(此
二字疑衍文。)此是肝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缓、色黄、皮肤缓。此是脾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涩、色
白、皮肤涩。此是肺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滑色黑、皮肤滑。此是肾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凡诊脉者。
先须循臂之内外。然后诊脉视色也。虞曰。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膻。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
臭焦。其味苦。脾脉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沉。其
色黑。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此谓相应也。
其不相应者病也。
虞曰。相应、谓正经自病也。假令肝病。脉弦。色青。多呼。好膻。喜酸。此曰自病也。不相应者。乃如下说。假
令肝病。脉涩。色白。多哭。好腥。喜辛。此曰相反。声色臭味。皆见肺之证候。金之贼木。此曰贼邪。不相应。必死
也。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吕曰。色青者、肝也。浮涩而短者、肺也。肺胜肝为贼邪。若大而缓。为脾脉也。肝胜脾。故言相胜也。浮大而散。
心脉也。心为肝之子。若小而滑。肾脉也。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
其脉当弦急。其色当青。即为顺也。色青脉涩者、逆也。脉若大而缓。是肝胜于脾也。其病甚。故云相胜。若脉浮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