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敲以往用药似无不妥,细究病机演变,豁然醒悟,此乃寒湿之邪深伏,少阳枢机不利,内外不能通达所致,治宜和解少阳,通达内外。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人参15g,甘草15g,大枣12枚,白芍20g,桂枝15g,川芎20g,生姜3片。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0年4月18日
患者双下肢微微汗出,疼痛及畏寒似有减轻,余症无明显变化,舌质暗红,苔白,脉细。
营卫和,腠理开,少阳枢机已通,然寒湿之邪未去,经脉气血不通,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上方加豨莶草20g,青风藤20g,鸡血藤20g,透骨草15g,王不留行15g,五灵脂20g,黄芪30g,当归20g,独活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0年4月25日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已能下地行走,下肢仍有重着感,轻度畏寒,饮食可,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细。
此寒湿渐去,经脉渐通之象。治宗前法。
上方去半夏、黄芩,加细5g,地龙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0年5月8日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明显减轻,已无明显畏寒,体力大增,饮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患者寒湿已去,经脉渐通,治宜兼顾调理脾胃。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赤芍2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0g,五灵脂15g,秦艽15g,独活20g,鸡血藤20g,甘草15g,大枣10枚,砂仁1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0年5月21日
肢体关节疼缓解,饮食及二便恢复正常,唯阴雨天仍感双下肢重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脾胃功能已复,然仍有余邪未清,宜健脾以化湿邪。
上方去五灵脂、桃仁、红花,加苍术20g,牛膝20g,茯苓20g。
十二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服上方十二剂后前症尽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语】此案为风湿痹之重证。寒湿之邪内侵,邪居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病邪外无出路,内泻不通,故屡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而不应。对此顽证,王老别出心裁,径予小柴胡汤,通达表里,使邪有出路,继以对证处方,终起沉疴。小柴胡汤用于风湿痹痛,必以双腿恶风寒,疼痛,沉重难移,扪之不温,且在炎夏亦必得穿棉裤者为适应证。投6…9剂,当其微汗而温时,即应更方,审风寒湿邪偏盛程度,随证治之。此为王老治疗顽痹之宝贵经验。
案二:
郑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1年9月7日。
周身关节疼痛半年,得热稍舒,遇风寒加重,曾在某院查抗“O”、血沉等,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四肢关节疼痛日益加重,痛处走串不定,畏风寒。查其肢体关节无肿胀,活动不受限,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血沉、抗“O”均正常。
综合四诊,证属风寒之邪阻滞脉络,风邪偏盛所致之行痹。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防风15g,秦艽20g,桑枝20g,姜黄15g,豨莶草20g,海桐皮15g,五加皮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1年9月14日
关节疼痛走串减轻,仍畏风寒,饮食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风邪已去大半,寒邪未除,治宜重用温阳通脉。
上方去防风,加桂枝15g,鸡血藤20g,牛膝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三诊:1991年9月21日
关节串痛缓解,仍感肩、膝等关节酸楚,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风寒已去,脉络空虚,宜扶正以安络。
上方加黄芪30g,丝瓜络15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该患月余后来访,自述前病已愈,能正常工作。
【按语】此为行痹,因风寒湿之邪侵袭,风邪偏盛所致。王老说:风邪侵入,善行而数变,一般的规律是随病程发展而风邪自减,该患者发病半年之久,风邪无减,其原因是寒邪恋之,邪气日深而难出。
案三:
赵某,女,34岁,干部,初诊日期:1991年9月19日
感寒后诱发肢体关节疼痛半年余,痛处固定不移,以膝、踝关节较重,严重时膝、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曾在某医院住院以“风湿性关节炎”之诊断,给予青霉素静点及抗风湿治疗,关节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一个月前因受寒凉上症复发,查:膝、踝关节肿大,皮色不变,屈伸不利,疼痛剧烈,触按尤其,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查血沉正常,抗“O”1/1250,类风湿因子(-)。
综合四诊,证属寒湿之邪痹阻经络所致之痹证。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处方:桂枝15g,川芎15g,当归15g,姜黄15g,羌活15g,防己15g,苍术15g,秦艽20g,木瓜15g,牛膝20g,杜仲20g,豨莶草20g,海桐皮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1年9月26日
关节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减轻,活动已自如,仍畏寒凉,舌淡红,苔白,脉弦。
寒湿之邪渐去,脉络仍不通畅,治宜侧重活血通络。
上方加鸡血藤20g,元胡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1年10月4日
关节肿胀完全消退,以酸痛为主,稍感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
寒湿之邪已去,脉络已通,然寒邪久羁,脾肾阳气未复,宜温补脾肾,以固其本。
上方去姜黄、元胡,加巴戟天20g,菟丝子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1年10月14日
病人自觉症状消失,关节无肿胀,活动自如,唯仍稍感畏寒,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抗“O”1/500以下。
患者病邪尽去,正气仍显不足。
上方去羌活、防已、苍术、秦艽,加黄芪30g,白芍20g以助益气养血,调营和卫之力,达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之目的。
【按语】王老治疗寒邪痹痛,禁用附子、乌头,元胡、灵脂之类的止痛药用之亦少,除非剧痛难忍,方可用之,待疼痛缓解则不再使用。方中桂枝、川芎、当归、姜黄重在温经活血;羌活、防己、苍术、秦艽、木瓜祛湿散寒;牛膝引药下行;桂仲、莶草、海桐皮疏风散寒兼能补肾强筋壮骨。加鸡血藤、元胡,意在活血通络;巴戟天、菟丝子颇能温肾壮阳。纵观全方,攻补兼施,祛寒力强,真疗痹痛之妙方。
案四:
金某,女,47岁,干部,初诊日期:1992年1月4日
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重着,关节酸痛,腰酸,晨起面部及双手肿胀,活动后稍减。经多家医院检查未能确诊,关节酸痛日渐加重,双膝关节屈伸不利。查之,面目虚浮,双手肿胀,膝关节未见明显肿大,面色无华,舌淡稍胖大,有齿痕,苔白润,脉濡。
证属感受寒湿之邪,湿邪偏盛,阻痹脉络所致之着痹。治以祛湿利水,温经通络。
处方:苍术20g,防己15g,木通15g,萆薢15g,桑枝20g,秦艽20g,羌活15g,川芎15g,赤芍20g,姜黄15g,豨莶草20g,桂枝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2年1月11日
关节肿胀消退,仍酸痛,乏力倦怠,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滑。
此湿邪渐去,脾气未复。治宜加重健脾益气、扶正固本之品。
上方去木通,加黄芪30g,白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2年1月18日
前症消失,唯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沉。
患者病邪已尽去,脾气仍显不足。治则健脾益气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术20g,苍术15g,云苓20g,甘草15g,川芎15g,陈皮15g,扁豆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女性年近七七,肾气不足,脾运呆滞,最易感受湿邪,而寒湿留滞不去,阻痹经脉则成痹证。此时寒湿不除,经脉不通,脾气难复。故治疗首当祛湿利水,温经通络,当湿邪渐去,再扶脾益气,方能从根本上治愈。
案五:
程某,男,42岁,干部,初诊日期:1986年10月26日。
周身关节疼痛年余,疼痛走串不定,以酸痛为主,时而刺痛,无明显寒热。虽在多家西医院求治未能确诊,口服芬必得等药疼痛可暂缓减,停药即疼如初,饮食及二便均正常。查:肢体关节不红不肿,活动自如,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细。
证属寒湿之邪痹阻脉络,血行不畅所致,治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当归20g,羌活15g,秦艽20g,地龙15g,鸡血藤20g,牛膝20g,川芎20g,灵脂20g,桃仁15g,红花10g,豨莶草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86年11月3日
周身关节串痛减轻,以上肢关节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寒湿之邪渐去,肾虚之征显现。宜于前方酌加补肾之品。
上方加川断20g,狗脊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6年11月11日
肢体关节疼痛基本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法中病机,药已获效,再进三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本为风寒湿邪阻痹经脉而致,因服解热镇痛药后,风邪渐去,徒留寒湿,且久病肾虚,故治疗中散寒祛湿,活血通络并重,待寒湿稍去,兼以补肾固本。王老说:风寒湿痹慎用疏风,多用活血,使风寒湿邪随血行渐去而不留后患。
案六:
王某,女,32岁,教师,初诊日期:1988年9月10日。
半月前因感受风寒致周身不适,次日晨起即感周身肌肉酸痛,逐日加重,乏力倦怠,动则肌肉痛楚,恶风畏寒,虽在某医院查血常规、血沉、抗“O”及类风湿因子等未能确诊,对症治疗亦无效,遂来诊。查:关节不肿,皮色未变,四肢肌肉触按疼痛,活动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