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燥综合征
齐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7月4日。
二年前因感冒诱发口舌干燥,逐渐漫延到鼻干,双目干涩,自服牛黄上清丸、明目地黄丸等药物不效,症状逐渐加重。一年前出现吞咽干食困难,大便干燥,月经半年未潮,阴道干涩,性交疼痛,乏力,消瘦,五心烦热,皮肤干燥,手脚皲裂,曾到某西医院住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舌红绛,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证属肝肾阴虚,虚火灼津,脏腑失于濡润所致。治宜滋阴清热,增液化津。
处方:生地20g,丹皮20g,麦冬20g,沙参20g,陈皮15g,枸杞20g,知母20g,玉竹20g,石斛15g,荷叶5g,山萸肉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7月14日
手足心热稍减,有食欲,进食不多,吞咽仍困难,大便干结减轻,余症无明显变化,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病人虚火炽盛,津枯难复。治宜釜底抽薪,抑其虚火。
上方加地骨皮20g,黄柏20g,鳖甲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7月25日
手足心热已缓解,口、眼、鼻干燥减轻,食欲增加,吞咽干食仍感不适,体力渐增,手脚皲裂已愈,皮肤仍干,舌质红,苔薄,脉细。
此虚火得到扼制,津液仍未恢复之象。治宜于前法酌加健脾益气之品,以促进津液恢复。
上方去黄柏、鳖甲,加甘松15g,砂仁15g,太子参20g,山药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8月6日
前症明显减轻,已能正常进食,双目及鼻腔仍干燥,前日月经已来潮,量少,色暗,舌红,苔薄,脉细。
阴津未复,气血亏虚,仍宗前法,更增益气养血之品。
上方去地骨皮,加黄芪20g,当归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6年8月16日
病人体力增加,口、鼻诸窍干燥基本缓解,饮食正常,大便仍干燥,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前法获效,宜再接再励,拟健脾和胃,滋阴增液。
处方:太子参20g,陈皮15g,白术15g,石斛20g,麦冬20g,砂仁15g,玉竹20g,枸杞20g,生熟地各20g,五味子15g,焦山楂20g,麦芽15g,桃仁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以此方加减服五十剂,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干燥综合征,当属中医“燥病”范围。刘河间论病机十九条时补入论燥一条:“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明示病因为燥邪为患。“燥病”之治疗,本《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之旨,当以阴药为用,首重肝肾,兼以补胃,此亦喻嘉言“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济胃中津液之衰”(《医门法律?秋燥论》)之意,复恐阴药滋腻难化,乃少入灵动之品,实涵阳生阴长之妙。津液既复,则以健脾和胃滋补后天为主,庶几可免复发之虞。
席汉氏综合征
程某,女,36岁,初诊日期:1978年4月16日。
自诉从1969年9月生产第一胎后身体逐渐肥胖,体重由128斤增至182斤,月经停止,继之阴毛全部脱落。当时到铁岭妇产科医院检查,诊之宫体缩小,又到某部队医院检查确诊为“席汉氏病”。来诊时步履艰难,心悸,头晕。诊之:全身虚胖,面色白光白,舌质黯红,边有三块如黄豆大的紫斑,苔薄白,脉象弦细而涩。
证属虚劳(气虚血瘀湿阻型)。治宜养血化瘀除湿。
处方:当归20g,川芎20g,赤芍15g,白芍2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20g,车前子15g,泽泻15g,云苓20g,薏苡仁3og,甘草10g。
十剂,水煎服。
二诊:1978年4月26日
诸症如故,肿势更甚,动则气喘。
测知此乃气虚作肿,前用大量利湿之品非其治也。气虚是本,湿阻是标,诚虚实挟杂之候,遂易法为攻补兼施,主以益气养血,兼以化瘀。
处方:当归20g,赤、白芍各2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20g,党参20g,云苓20g,白术20g,黄芪30g,甘草10g。
二十剂,水煎服。
三诊:1978年5月17日
肿势稍减,喘渐平,少腹痛亦明显减轻,心悸较为突出。
照上方加炒枣仁15g。再服二十剂。
四诊:1978年6月8日
肿势、心悸均明显减轻,体重未再增加,步履较前轻快,其它症状同前。
上方加鹿茸3g,熟地20g。续服三十剂。
五诊:1978年7月9日
除月经未来外,其余症状均得到改善,阴毛已少量长出,新增心情烦躁、胁痛、善怒等症状。
处方:当归20g,赤、白芍各20g,柴胡15g,云苓20g,白术20g,枸杞子20g,熟地15g,栀子15g,鹿茸3g,红花10g,牛膝20g,桃仁10g,甘草10g。
二十六剂,水煎服。
六诊:1978年8月6日
全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自觉腹胀,排气困难。
上方加广木香4。5g。连服四十剂。
七诊:1978年9月17日
月经初次来潮,量少色淡,经前少腹疼痛较重。
宗7月9日处方,去栀子加茜草根15g。连服三十剂。
八诊:1978年10月17日
步履轻健,体重降至176斤,月经颜色接近正常,量少,复检,宫体接近正常,阴毛长出大半,仍照上方继服三十剂。
九诊:1978年11月17日
已能独自来诊,舌质紫斑消失。
处方:当归20g,白芍15g,柴胡15g,云苓20g,白术20g,鹿茸3g,红花10g,牛膝15g,枸杞子20g,蒸首乌15g,甘草10g,连服四十剂。
十诊:1978年12月28日
各种症状继续好转。
照上方,改为间日一剂,继服四十剂。
十一诊:1979年2月10日
体重已降至164斤,其余症状均好转。
照上方去柴胡,加熟地20g,四十剂,间日一剂。
十二诊:1979年3月23日
自述前日到铁岭医院妇产科复查,宫体已恢复正常,月经量尚少。
上方加香附15g,采用间日服药,再服三十剂。
十三诊:1979年5月23日
月经色量均已正常,但阴毛生长较缓慢。
处方: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5g,熟地15g,枸杞子20g,鹿茸3g,蒸首乌15g,牛膝15g,红花10g,黄芪30g,菟丝子20g,甘草10g。
间日服五十余剂。
十四诊:1979年7月25日
一切症状均消失,体重降至138斤,后随访,康复如常。
【按语】虚劳一证,病因繁多,然而发病的中心环节还在于肾之精气亏虚。本例初诊,血瘀湿阻之标症表现突出,故拟以化瘀除湿为主的治法。当四诊后湿邪渐去,瘀血减轻,若不重用补肾,病情就难以根治。同时王老强调补后天以养先天,只有脾胃健,气血充,肾中精气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充养,虚劳才能从根本上治愈。
痿 证
案一:
迟某,女,41岁,干部,初诊日期:1974年11月6日。
左上肢无力三个月,并逐渐加重,无关节肌肉疼痛,浅表肌肤感觉正常。左上臂,前臂及大小鱼际肌肉明显萎缩,松弛不温,无触压痛。自述半年前左上肢曾受外伤。平素饮食量少,大便溏,日一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素体脾胃虚弱,左上肢外伤后局部经脉受损气血不畅,肌肉失其濡养所致,治宜首先舒通经脉,佐以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50g,当归20g,川芎20g,桃仁15g,红花10g,熟地20g,百合20g,赤芍20g,鸡血藤20g,桂枝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74年11月13日
症状变化不明显,唯感体力稍增,左手稍随,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药后左上肢经脉渐通,阳气已达,营血未致。效不更方。
上方加陈皮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74年11月23日
左上肢已能平举,仍不能持重,局部肌肉仍松弛,肤温正常,饮食量仍少,大便溏,日一次。
此左上肢气血经脉已通,但脾虚肌肉失主,故宜侧重健脾益气养血。
上方去百合、赤芍、鸡血藤,加太子参20g,白术20g,砂仁15g,甘松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左上肢活动已自如,但肌力尚弱,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病已恢复大半,痊愈尚需时日。
于上方去桂枝、桃仁、红花。
十五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该患月余后来访,已完全恢复健康。
案二:
陈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74年11月20日。
因半年前在稻田插秧,后渐觉两腿沉重,无力行走,麻木不适,肌肉呈进行性萎缩,但无疼痛,身困乏力,胸脘痞满,食少纳差,小便浑浊,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属湿邪侵淫,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血,筋脉不利,为湿热型痿证。治宜清热利湿,用二妙散加味。
处方:苍术20g,黄柏20g,萆薢20g,防己10g,薏苡仁20g,木瓜20g,川牛膝10g,泽泻15g,云苓20g,丹皮20g,山药20g,藿香15g。
十五剂,水煎服。
二诊:1974年12月6日
热势稍退,小便转清,余症如前。
遵上方去萆薢、泽泻,加槟榔15g,威灵仙15g,甘草梢10g。
十剂,水煎服。
嘱其注意加强营养和功能锻练。
三诊:1974年12月16日
服药后,湿热之邪已去,肌肉较前稍丰,肢体渐觉有力,可任地扶杖行走,唯食纳尚差。为除邪务尽,拟培补后天脾胃,使气血化源充足,以生血增肌。
处方:苍术20g,黄柏20g,薏苡仁30g,山药30g,藿香10g,佩兰10g,砂仁10g,陈皮10g,白术20g,党参20g,云苓15g,炙甘草10g。
二十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肌肉丰满,已能弃杖行走,继服上方加减以善后。
案三:
谢某,男,8岁,初诊日期:1970年9月11日。
患儿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腰膝酸软行走迟缓。近半年来患慢性腹泻,时发时止,迄未痊愈。西医曾诊为“营养不良性肌萎缩”,经治疗效果不著,故求余诊治。证见肌肉瘦削,骨瘦如柴,毛发憔悴,面色萎黄,食少腹胀,舌淡,苔白。
此系先天不足,土失火燠所致之痿证,病在脾肾二脏。法取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