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面色黧黑,颈部有蜘蛛痣,双手肝掌,腹膨隆,青筋显露,双下肢浮肿,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
综合四诊,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阻,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结中焦所致。治宜急则治标,兼以扶正,活血消癥,健脾利水。
处方:丹参30g,郁金20g,泽兰30g,泽泻20g,蓼实20g,文术15g,三七粉5g(冲服),阿胶10g(烊化),荔枝核20g,制大黄10g,鳖甲20g,腹皮30g,桑皮20g,茯苓皮20g,杏仁20g,防己20g,葶苈子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二诊:1997年6月18日。
尿量增加,每日约1800ml,腹胀减轻,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仍乏力倦怠,食少纳呆,便溏,日三次,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
脾虚不复,正气虚衰,应顾护脾胃,扶助正气。
上方加炒白术20g,焦山楂30g,黄芪50g,五加皮1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三诊:1997年6月30日。
尿量正常,腹胀缓解,双下肢浮肿尽退,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右胁时隐痛,舌暗红,苔白,脉弦。
水湿已消,应以治本为主。治法:疏肝健脾,活血消癥。
处方:丹参30g,郁金20g,香附15g,广木香15g,荔枝核20g,元胡20g,泽兰15g,泽泻20g,蓼实20g,文术15g,白术20g,焦山楂30g,三七粉5g(冲服),阿胶10g(烊化),制大黄15g,鳖甲20g,防己25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四诊:1997年7月11日。
仍乏力倦怠,饮食可,便溏,日二次,右胁时隐痛,无明显腹胀,舌暗红,苔白,脉弦。
病情基本稳定,余症宜缓图,治则治法不变。
上方加炮山甲10g,地鳖虫10g,三七粉增至10g。
三付,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9g丸剂,每次1丸,每日三次口服。
五诊:1997年9月24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均正常,体力明显增加,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门静脉内径1。25cm,脾稍大。
肝郁脾虚明显恢复,瘀血仍未尽除,治疗应以活血消癥为主。
上方去广木香、泽泻、防己、阿胶,加桃仁20g。
三付,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9g丸剂,每次1丸,每日三次口服。
注:该患以上方加减,连服二十剂,一年后复查肝功正常,肝脏虽仍小于正常,但表面光滑,门静脉高压及脾大均已恢复正常。
【按语】鼓胀一病最为难治,其难主要在于病情的进展与缓解都非常缓慢,因此,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并且在饮食、生活及精神调节方面不能很好配合。因此,王老说:鼓胀治疗必须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奏效。在本例患者,经汤剂治疗月余后,病情稳定,为便于患者长期服用,改服丸剂,时经年余,肝功能才恢复正常,且肝、脾两脏形态亦基本恢复。
脂 肪 肝
案一:
宁某,男,51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2月21日。
自觉右胁胀闷不适,时隐痛,进食后或情志变化时明显,乏力,困倦,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曾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2IU/L,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均为阴性,血甘油三酯明显升高,B超显示符合脂肪肝特征。患者形体肥胖,舌质淡红,暗滞,苔白润,脉沉细。
综合四诊,证属久食肥甘,蕴积中州,生湿化痰,致土壅木郁之证。治宜健脾行气,运湿化痰。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香附15g,木香15g,苍术20g,茯苓20g,焦山楂30g,元胡20g,草决明20g,灵磁石20g,泽兰15g,泽泻20g,枳壳15g,甘草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8年3月1日。
右胁痛缓解,仍胀闷不舒,乏力倦怠,食量稍增,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沉细。
湿邪未去,木气不舒,治宜重用祛湿,兼以活血,取血行湿去之意。
上方加丹参20g,王不留行15g,通草15g,泽兰、泽泻加到各2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8年3月13日。
胁腹胀满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体力稍增,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此湿邪渐去,肝气稍舒,气机亦畅,效不易法。
上方去草决明、灵磁石、通草。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8年3月24日。
胁腹胀闷缓解,乏力倦怠消失,饮食如常,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患者湿邪尽去,气机舒畅,脾气未复。宜健脾益气以固本,预防病情反复。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木香15g,焦山楂25g,扁豆20g,砂仁15g,泽泻15g,枳壳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8年5月11日。
患者自觉无不适,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正,脉平。复查肝功能及血脂诸项指标已正常。
嘱其低糖、低脂饮食,戒酒,多进食蔬菜、陈醋及大蒜,以期脂肪肝尽除。
【按语】脂肪肝多因长期进食肥甘厚味,或醇酒所伤,脾胃壅滞,聚湿生痰,土壅木郁而成。其为病,具有脾虚湿停、痰浊阻滞,气滞血瘀,或筋脉失养,或湿郁化热等特点,重者由于气血互结,水显内停而成积聚、鼓胀等证,可谓病机变化、临床表现复杂,临证不可不详察。本例患者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予以健脾行气,运湿化痰之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病情即获缓解。王老说:本病治与养各半,饮食调养和运动锻练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戒除肥甘厚味,醇酒香辣,多摄取新鲜水果蔬菜、陈醋、大蒜等对病情恢复大有益处。
案二:
李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97年4月11日。
两胁胀满三个月,右胁时隐痛,腹胀,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大便溏,夜眠不实,梦多,形体肥胖,舌淡胖,暗滞,苔白,脉沉细无力。查肝功ALT:68IU/L,AST:46IU/L,胆红素等指标正常,血脂TG:2。6mmol/L,CHOL:7。8mmol/L;B超示:脂肪肝。
综合四诊,中医证属肝郁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停,阻遏气机所致。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处方:柴胡15g,丹参30g,陈皮15g,木香20g,焦山楂30g,苍术20g,草决明20g,泽泻20g,薏苡仁20g,泽兰20g,楮实子20g,路路通15g,丝瓜络20g,半夏10g,大枣10枚,元胡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嘱患者低脂、低糖饮食,多食醋、蒜、青菜等食物,增加体育锻练。
二诊:1997年4月22日。
胁痛腹胀减轻,仍乏力倦怠,夜眠梦多,便溏,日二次,进食量增,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沉细。
首方初效,但气虚明显,湿邪未化,宜增益气养血安神之品。
前方加黄芪30g,以益气化湿,配当归20g扶助正气,加远志20g以安倦神。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5月4日。
胁痛腹胀明显缓解,体力增加,食欲良好,夜眠稍安,大便仍溏,日二次,便前腹鸣,时痛,便后缓解,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
此湿邪留于肠间,阻碍气机所致,治宜通腹除湿。
前方去草决明、楮实子、路路通、丝瓜络,加大黄10g,莱菔子15g,白芍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7年5月12日。
胁腹胀痛缓解,饮食正常,仍便稀溏,而腹痛已解,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此湿邪已去,脾气未健。治宜健脾益气,柔肝和胃。
处方:党参20g,苍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5g,木香15g,砂仁20g,陈皮20g,荷叶5g,厚朴15g,丹参15g,泽泻20g,山药25g,焦山楂3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7年5月20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已恢复正常,唯夜眠仍梦多,舌淡红,苔白润,脉沉。复查肝功、血脂均正常,B超显示脂肪肝已消失。
嘱其注意调节生活规律,节制饮食。
山楂降脂片4片,日二次口服,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者既有肝郁气滞血瘀,又具脾虚湿停痰阻,故治疗当兼顾疏肝理气活血,健脾祛湿化痰。王老在治此类疾病中,善用泽泻、山楂,谓泽泻能泻其有余而利水除湿化痰,泽其不足而坚阴补肾,是祛邪而不伤正的妙药;山楂健脾消食化痰,入肝活血化瘀,配合泽泻可谓治疗脂肪肝的良药。王老说:治疗脂肪肝必用活血通络剂,因痰湿阻滞,气机壅塞,不活血无以畅气机,不活血湿痰无出路,活血通络药最喜用路路通、丝瓜络、泽兰、丹参等。
案三:
宁某,男,5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2月26日。
右胁隐痛伴腹胀二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泻,日1…2次,时头晕,双手麻木。曾在某院查彩超及血脂诊断为“高脂血症”,“脂肪肝”,给予肝得健及东宝肝泰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形体肥胖,舌淡红,暗滞,苔白稍腻,脉沉细弱。
证属肝郁脾虚,痰湿中阻所致。治宜疏肝健脾,利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香附15g,荔枝核20g,焦山楂30g,泽兰15g,泽泻20g,川芎20g,茯苓20g,苍术20g,草决明20g,灵磁石20g,砂仁15g,半夏15g,甘草10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8年3月6日。
腹胀稍减,食欲增加,大便溏,日2~3次,手麻及头晕明显好转,肝区仍有不适感,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滑。
此肝气稍舒,腹气已通,痰湿仍未尽去。
前方立意不变,加丹参30g,以活血养血调肝,加枳壳15g,以行气舒肝,加白术15g以健脾燥湿化痰。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998年3月17日。
右胁隐痛及腹胀基本缓解,双手麻木减轻,大便仍溏,日一次,饮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滑。
肝气已舒,脾虚未复。治宜重在健脾化湿。
处方:陈皮15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苍术20g,木香15g,焦山楂30g,荔核20g,半夏15g,泽兰15g,泽泻20g,山药20g,丹参30g,川芎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1998年3月28日。
患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