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品ù诱飧隼吹模徽飧姆疵婢褪遣簧聘莱鍪兰渌幸磺凶锬醪簧贫际谴诱馊龈模龈鞘裁矗刻啊⒉_、痴。所以贪瞋痴叫做三毒烦恼,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把它称作三个最严重的病毒。
  上一次SARS瘟疫这是病毒,病毒从哪里来的?有人到处去找,找不到的,用不著去找,病毒就是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是所有一切病毒的根。因此我常常说,如果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把贪瞋痴断掉了,世间所有一切病毒你都不会感受。为什么?你里头没有。里面没有病毒,外面的病毒不会感染,里面要有大慈大悲,所有一切病毒到你这地方统统化解了。不用去找医生,不用去找药物,药物都有副作用。用我们自己的意念就能治病,这原理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家讲的根本的原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里面没有病毒;不但没有病毒,佛性里面没有生死,生老病死都没有;不但没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统统没有。这是我们自性的性德,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恢复性德而已。我们今天会变成这样子,就是因为「颠倒根」,我们违背了性德,才变成这样子。现在还不觉悟,已经违背了,还要变本加厉的做出更大的违背,那你不叫自找苦吃吗?现在这苦吃得还不够?你还要受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你还要去搞这苦吗?不错,确确实实不少人。
  我们冷静观察周边许许多多人真的是「颠倒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我们知道转眼之间,他的果报就现前了,我们看到很难过。他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世间最可怜的人无过於是。不是那些穷苦的人,没得吃的、没得穿的,不是那些,那些人并不是很穷苦。穷苦的人是造作罪业,大大的折损了他的福德,眼前所得的很小很小一点的利益,把自己命里面的大福德折损,这种人是可怜到极处。什么原因?不读圣贤书之过,这就是愚痴,痴烦恼!你晓得这道理了,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功德是什么?是破迷开悟。第一等的功德就是读圣贤书,圣贤的教诲。所以你看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学、传道,在中国成为万世师表。
  释迦牟尼佛不去做皇帝,把权位、富贵统统舍弃掉,从事於教学的事业。用现在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就是社会教育的好老师。一生干社会教育,而且是个义务的工作者,因为他教人家,他不收学费,搞义务教育。我们学佛,我们就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义务教育。我们今天跟著释迦牟尼佛学习,传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也是要尽义务,不能够收取学费。外面这一些供养,供养目的是教你扩大佛陀教育的效果,应该要用在这一方面;如果不用在这一方面,那你就错了。如果用在个人享受,那个果报就不得了了,那就是什么?盗三宝物。三宝门中布施一文钱,要用清净心、真诚心布施供养,福德不可思量;你要是盗取的话,你的罪业也是不可思议,你的罪太重太重了。今天讲到这地方,是把「苦集圣谛」这十句名号介绍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九卷)  2003/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9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四谛品》娑婆世界第三段苦灭圣谛,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
  到这里是一段。『苦灭』跟「苦灭道」这是讲的出世间因果。「灭」是出世间的果报,这个字在中国一般没有学佛的常常容易引起误会,「灭」总不是一个好的字样。实际上这灭的意思好,灭的什么?灭生死。换句话说,永远没有生死,把生死灭掉了,这好事情。生死是果,因是什么?因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因。所以生死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肯定就没有了。如果你妄想、分别、执著都还有,那你就要晓得,这三界六道生死的轮回你还是有,你不能够出离。
  最后一段讲「道」,道就是出世间的因,修因证果,佛说法总是先把果为我们说出来,这是应机说法的方便。众生对於造因往往是疏忽大意,即使佛菩萨劝勉他,他也没在意,但是讲到果报,他就恐惧,他就害怕了。所以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总是先说果,然后才说因。正如同前面我们所读的,一开端讲苦圣谛,这是三界六道的果报。果报怎么形成的?那就是因,因缘,所以接著为我们讲苦集圣谛,出世间亦复如是。其实在大乘法里佛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没有什么世间出世间,世间出世间这名词是假设的。佛法只有觉迷,觉悟了就叫做出世间,迷了就叫世间,所以只有觉迷,除觉迷之外,真的是无有一法可得。
  今天讲到『苦灭圣谛』,出世间之果,在『此娑婆世界中』,这一句话是贯穿下面十句,这意思都一样的。『或名无诤』,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很好,「烦恼为诤故」。「无诤」,烦恼断尽了,生死的因断掉了,生死的果报当然不会再现前了。「灭」就是灭诤,这句话《六祖坛经》里头也有,祖师教学生、教弟子,说「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此法就是佛法;佛法里面六和敬,「口和无诤」,要有争论,这就不是佛法了。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没有争论?为什么有争论?烦恼习气没有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了就「无诤」。
  我在早年出家的时候,遇到一位老法师,灵源老和尚,是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的住持,在台湾很希有的一个道场,十方道场。台湾道场很多,十方道场很少,就是说这道场它不是子孙庙,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在这地方挂单,它都接众,所以那个时候道场很兴旺。人多住众多,出家人多,尤其出家男众,里面大概总有一半是退伍的军人,这很不好管理。灵源老和尚天天都有人到他那里去告状,老和尚听听点点头,「是,你是」,这打发走了;第二个来指责的时候,明明他有错误,「你也是」,老和尚包容。时间久了,诸位才对老和尚这种修持(清净、平等、忍让),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和尚书画好,画佛像,在他方丈室里天天是写字画佛像。所以诤是错误的,如何做到无诤?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以自己真正的德行感化大众。
  我们仔细去观察、去读诵古来祖师大德的传记,就会发现很多高僧大德在接众(接触大众)都有这样的修养,他的心地真正是平和,我们佛法当中常讲「随缘而不攀缘」。境界有顺境有逆境,人缘有善缘也有恶缘,顺逆善恶怎么样摆平,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到家了,他确实摆平,那是什么?你诤我不诤,你争我让。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定的,我们常讲定生慧,不但生慧,定功深的人几几乎乎都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为什么喜欢诤?你为什么放不下?与你过去生中的习气有关系。他心里头愤愤不平,你不能跟他辩论,这辩论我们世俗间常讲愈描愈黑,只有忍让,他将来的因果,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看他堕地狱,你不拉他一把吗?拉不动,不能拉,愈拉他陷得愈深。所以真正善知识帮助你是慈悲,不帮助你还是慈悲,他有他的道理在。他所用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所谓是善巧方便,这我们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确实有善巧。换句话说,你就是堕地狱,他也希望你堕的轻一点,绝对不会害得你堕更严重的地狱,他不会的,这才叫真正的慈悲。
  所以造作一切罪业跟过去世行业都有密切的关联,这个理与事,佛跟道讲得很透彻。现在西方人也发现了,我们看到从外国有不少前世今生谈因果轮回的报告,我们看了之后,他们也发现、也证实这事情是真的。今世跟前世是连接在一起的,今世跟后世关系是非常密切,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用心良苦,都是帮助我们怎样脱离轮回。过去世我们造的罪业很重,这个业要消,而消极重罪业的方法,就是《八大人觉经》上所说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消业消得最快了;不是消他的业,消自己的业。你看到这人作恶多端,不要去责怪他,不要把他的这些恶行放在自己心上,更不可以挂在口上,若无其事,消自己的罪业。厚待别人,特别是冤亲债主,要厚待他,这是大慈大悲,累劫冤亲冤冤相报这样就化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一片祥和,一片慈悲,哪里会有争论?那我们没有办法,遇到不平真的是会起争论,这就是说修行没功夫,对於事实真相一无所知,造成烦恼习气时时刻刻起现行。我们天天读诵大乘,天天学习经教,读诵学习最可贵的就是明理,改过自新,那才是真正学以致用,我们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了。
  第二句『或名离尘』,「尘」也是烦恼的代名词,尘劳烦恼,尘表面的意思是染污。像我们这书桌,一天没有去擦它,这桌面上就有尘垢,我们手在桌子上摸过,手指上就能看到灰尘。佛用这做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清净心,如果不知道修行,那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就染上了尘垢了。所以神秀大师讲得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意思。身心的烦恼要怎样勤拂拭?持戒、读经、参禅、念佛,这都是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在这地方,我们必须要认知,要认识清楚,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在清净心。所以不是在念佛念了多少?我一天念多少部经?一天念多少万声佛号?不是这个。如果心地没有真正能够改善过来,你念经念得再多,佛号持得再好,那就是古人所讲的,所谓「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