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鸾彩兰淙苏飧隼郑质强嘁颍挥姓嬲啵拍芮蟛豢嘀溃该圆恢嗾撸荒芊⑿摹埂�
  下面这一句,这一句很重要。「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会是体会到,你真正体会苦的缘,你才能知苦,你不能体会,你怎么会知道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苦从哪里来的?缘生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总离不开缘,所以佛法不讲因,它讲缘,为什么不讲因?因统统具足,每一个众生十法界的因都具足,你要想到哪一个法界,看你的缘足不足。所以佛讲缘生,他不讲因生,道理在此地。
  因缘生法,缘很重要,我们一切众生都有本智,根本智。根本智是成佛的真因,念佛成佛,念佛是成佛最亲的一个缘,怎么晓得?佛在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缘。你本来是佛,本智是佛,不动智佛,本智是佛,你现在又念念在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阿弥陀佛是谁?是自己!阿弥陀佛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无量觉,所以古德说「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这个话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问题是你听不懂,你果然听懂了,你会了,你不难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弥陀净土,取弥陀净土不难。「名号品」我们读完之后,你就晓得诸佛法界里面的真相,所以缘重要。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段里面讲得好,「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实际上不仅三辈九品,世出世法会不会、成不成,又何尝不是遇缘不同!学佛,在理上讲,只要你通达明了,只要你会,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好道场,都是帮助你成就的。法门平等,境缘也平等,这会才行,不会那才要选择,才要执著。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了接引初学,必须给你安排一个好的修学环境。什么叫好的修学环境?这个环境能够远离一切不善的缘在诱惑你,你受不了!所以选择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建立一个简简单单的茅蓬。
  释迦牟尼佛当年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他们提供园林。我们知道僧团人众很多,还有一些在家居士临时来的,园林很广大,房舍不多。这么多人在里面住,搭小茅蓬,很简陋。这个教育的意义很深,告诉你这不是长住之处,不是你永久居住之处,临时栖身之所,你一定要在短时间自己修行成功。不像后世,后世,你看在五五百年里面有一段叫塔庙坚固,大家怎么样?大家盖庙,盖庙有功德。
  所以诸位想想五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戒律坚固」,戒律是道德,真的是有道有德,大家心安住在道德上;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多闻是在经教上下功夫,通宗通教;第四个五百年「塔庙坚固」,大家盖庙;第五个五百年,佛说「斗争坚固」。我们现在是五五百年之后,现在这个时代是斗争坚固,如果这个道场不斗争了,那释迦牟尼佛这个话不就是妄语吗?所以今天到处斗争,正常,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了。这个道场不斗争很奇怪。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以五百年做一个阶段。
  我们怎样在末法时期,五五百年之后,自己还想能有成就,要高度的觉悟,要真正知苦。所以生活苦一点,好!没有留恋。过去寺院丛林,寺庙是国家建的,大富长者建的,提供给修行人,做为修行养道的场所,所以叫道场,但是物质生活依旧还是很清苦。居住的环境,诸位晓得从前寺院庵堂叫寮房,不叫宿舍,叫寮房。大家住的是什么?叫广单,我们现在叫通铺,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两三人一个房间不可以。实在说,道场是磨炼你的,不能让你吃饱,也不能让你睡好,你才知道苦。老和尚、常住、教授和尚、维那和尚,天天在折磨你。诸位读读《禅林宝训》,你就知道了,你看从前道场这些祖师大德折磨人,就是给你苦头受,让你在这里常常能够生起知苦,求出离之心,用意在这里。现在这个社会不可以了,现在这个社会要这样,人家要告你,你虐待人,你侵犯人权,这还得了吗?年头变了,佛菩萨、祖师大德再来想帮你忙,帮不上,这个时代环境不许可。
  所以在这个时代,想在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真不容易,从前祖师大德、善知识还能助你一臂之力,现在没有了,现在完全要靠自己,自觉自发。谁也不能够管谁,谁也不能够侵犯谁,干涉谁,不可以的。这个事情是好是坏?表面上看是好事,再深入一看,不好!把这一生得度的缘断掉了。但是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个环境里茫然无知,这就是不会苦缘,不能知苦,没有出苦的念头。遇到佛法了,虽然知道佛法好,学习的心不真诚,不恳切。换句话说,你这一生怎么修,这个修的功夫都达不到出离的水平,还是出不去。烦恼习气不要说断,断太难了,控制住都办不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叫带业往生。他的条件是烦恼习气你自己能控制得住,确实是没断,但是怎么样?不发作,佛经里头术语叫不起现行,我们现在人讲不发作。你是有烦恼习气,你这个佛号有力量,把烦恼完全伏住、控制住,这样才能往生。在这一段里面,长者就是告诉我们,说出这个真相,知苦发心,那个心是真,他这一生有出离的希望;不知苦,纵然发心都很难出离。
  底下说,「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这后头还有信解,他发心信,他发心能信能解,这是什么?过去生中,我们常讲过去生中善根深厚,这一生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大苦,他一接触佛法,他能信能解,他能发心。这是过去生中,不是这一生,他一定是吃足了苦头,过去生中曾经发心。发心为什么不能成就?临终的时候可能业障现前,遇到障缘一念错了,障缘总离不开贪瞋痴,对世间人事物只要有一样心里面念著放不下,他就走不了,很可怕。学道之人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有丝毫贪恋,不能不懂。有一丝毫贪恋,有一丝毫舍不得,都是障碍你不能往生的因素。什么都要舍,什么都要放下。我们在这边建立这个道场,这也有二、三十年我们收集这些典籍,不是自受用的。自己在研究经教,讲经教学偶然参考一下,这是带来这点方便,主要是供众的,没有一点点贪恋。要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念头要常常在心里头。无论什么东西不能有一丝毫贪恋,不是到临终时候才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一点罣碍都没有,你来去才自在。有一点罣碍麻烦就大了,什么都要放下,我们这一生当中出离才真有把握。我一生所求的就是这个,自己在跟自己找障碍,那你不就错了吗?
  一切的作为为众生,为正法久住。念念当中要常常想到接班的人,后继有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护法。什么样的人来接班?悟入佛的境界,不悟入佛的境界让他来接班,那你对不起他。为什么?他会造罪业,他会破坏佛法、会障碍佛法。那你不是叫他来接班,送他到阿鼻地狱吗?觉悟的人,怎么能忍心做这个事情!所以,什么人能接班?真正觉悟了,没有私心。我们常常说的,自私自利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贪瞋痴慢放下了,这种人是接班人。但是今天要找这样的人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从前李老师告诉我,还是有一个方法,什么方法?求感应,求佛加持。至诚感通,佛菩萨会送人来。只要你的心正、行正,肯定有感应。一切为苦难众生,为苦难众生自己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自私自利,什么都为自己,心量狭小,他不会有成就的,他智慧不会开的,顶多一点小聪明而已,不开智慧。
  所以《华严经》上讲,大心凡夫。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行为,无一不是为一切苦难众生,不分国家界限,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这个人,缘要殊胜,肯定他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这个其他宗教里面讲救世主,在佛法里面讲菩萨应化来的,在此地做种种示现,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敌对为朋友,转冤家为亲家,转凡为圣。肯定他来给我们做这个榜样,身教,现身说法。没有一点私心,没有一点私利,确确实实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决定是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佛门里讲这是大善根,长者讲有种性的菩萨,过去生中是善根深厚,他能发心,他能信能解。
  「信解种强者」,这就是善根种子强,「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这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的人,他的菩提种子有力量,很强。所以他虽然受人天福报,没有受过什么苦难,他能发心,他能求无上道,他在这一生当中能给我们示现成就,这个我们常讲再来人。虽然不是真正再来人,他一接触到佛法之后,基於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他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转业力为愿力,他的愿力超过了他的业力,等於乘愿再来,这种人肯定成就。
  后面,大师在这里做了个总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这个智是根本智,前面讲了这么多,我们如果真的懂得,明白一些,我们就晓得,六道众生里面,迷而不觉、觉而不迷是怎么回事情?都离不了根本智。因智随迷,是在根本智上立知,《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立知」,你迷了,你随顺迷情,苦头受尽的时候,还是因智觉悟,本觉里面的灵知它在起作用。所以佛菩萨在大乘经上常讲「迷悟不二」,这话什么意思?迷悟之本都是根本智。迷的时候,根本智不起作用;根本智起作用,觉悟了。
  一定要晓得,根本智就是我们的六根根性,只要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的。这个说法,初学的同学恐怕难懂,不容易体会,我们再说白一点。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末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