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在话,我们今天正在迷的时候,我们的本智不灭。本智何以不灭?本智本有。觉悟之后,无明何以不灭?无明本无。
所以下面说了,「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它本无,那怎么个灭法?不灭的时候,这无明到哪里去了?跟诸位说,无明就是本智,这话你能懂吗?迷的时候本智变成无明,觉悟的时候,无明又恢复了本智。实在讲这里头连说变、连恢复都不好讲,它本来就是!有什么变不变?有什么恢不恢复?细心去体会这意思,整部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本的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就在眼前,一眼全经看穿、看透了。我怕我这说法,你听起来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难懂,但是我给你透露出来的是事实真相。现在听不懂没有关系,有疑情很好,古人常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可是这疑你不能去研究,你研究就落到意识里去了,愈研究与事实真相就愈远,不可以研究的,不能落在心意识。那怎么办?念佛的人老实念,参禅的人老实参,研教的人你老实去研,去读诵受持,决定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尤其现代科学很进步,科学里头发现的东西真的帮助我们觉悟。
再看底下这两句,「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我刚才说过这个,我还没看到这一句。刚才我看到的时候,就是「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这里反过来说,「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就是我们眼前的事实真相。那个不动智何以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他这地方说的跟我说的有点不同。我说的是:不动智是本有,无明是本无,本有不灭,本无也不灭。他这地方说的是:不动智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我这说法跟长者的说法当中有没有矛盾?离妄想分别执著,你才晓得这说法是一不是二。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修学的心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见色闻声,你才能见到真的事实真相。法,活的;说也是活的,就在学人会不会?这个会是你能不能体会。《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是智,不觉是识;本觉是不动智,不觉是无明。我所讲的跟《起信论》是完全相同,李长者讲的言语文字小不同,意思没有两样。
「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我们真心、本智随色声香,就是随外面六尘境界。随外面六尘境界是自然的,是知,见闻觉知。可是这地方他说的并不是随色声香,后头还有味触法省掉了,他是随什么?「所取缘」,这就叫无明。所取缘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话我再把它说明白一点,大家好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的见性,见性是不动智,随种种色相,这就是见性见,这是佛知佛见,完全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可是随色相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叫所取缘,这就叫无明。我这样说法我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明白,讲得很浅显了。
什么时候?下面讲了,「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要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苦!苦不堪言。迷得浅的人,本智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觉得很苦,你知苦。知苦这个知是本智,在佛法称之为始觉,你开始觉悟了。这是什么?这是发心的缘,你开始觉得苦了,有心想离苦。离苦那要求离苦的方法,这方法就是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这样示现给我们看。他表演太子,生在富贵家,出皇宫出城去游玩,在外面看到老病死苦。这就是说明他迷得浅,觉性高,看到人家老,想到我将来也要老,我老是不是跟他一样?看到别人生病,想到我也会生病,我生病是不是跟他一样?看到别人死了,想到我自己也要死。老病死苦摆在面前,他发心缘成熟了。他发心有什么方法能离这苦,去寻求离苦的这些方法、这些道理,这才决心出家修道去。修道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离苦得乐。佛是怎么发心出家的,他做这示现给我们看,知苦触动了出家的动机、念头。
印度在那个时候不错,宗教教学很发达,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的时候,印度的确是宗教的黄金时代。九十六种外道,其中「六师」是最著名的,经上看到「六师外道」,我们今天讲的宗教。他们都修禅定,透过禅定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的定功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六道轮回,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很了不起,这成就相当可观。非常可惜,他不能再突破,再突破他就成功了。只是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止,到色界天为止,到四空天了,以为那就是宇宙的边际。这是说老老实实话,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的人都没有达到这境界。
你要问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有道理,印度那些人根熟了,他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释迦牟尼佛出现帮助他突破这一关。所以许许多多人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把禅定的功夫再提升到九次第定突破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因为所有的宗教,他们终极的目标是求什么?求般涅盘。佛很慈悲,满你的愿。阿罗汉证偏真涅盘,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无明犹存,所以偏真涅盘不是究竟涅盘。佛再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们回小向大,告诉他们,天外还有天,不是到这里就完了。这里头根利的跟释迦牟尼佛学,根钝的他在这境界就满足了,佛说天外更有天,他也不想再提升,他就住在这涅盘里头。跟释迦牟尼佛走的人很多,不跟释迦牟尼佛走的人也不少。这些事情我们不难体会,所谓是人之常情,各人的心量志趣不一样,佛知道。这些阿罗汉在这境界住多久?佛在经上讲的,小乘钝根阿罗汉要住偏真涅盘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心转意,会再求进步;辟支佛比他聪明,钝根的辟支佛住在偏真涅盘是一万劫。所以他们会回头,不是永远不会回头。
这经上讲的「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空谷响,思之可见」。李长者在这一大段的开示到这地方为止。现在我们时间到了,这几句我们留在底下一个钟点再说。
诸位同学,我们看长者开示最后的这一句,「但随缘名之为有」。前面一句,他说「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意思就懂了。前面一句著重在「所取缘」,如果但随色声香味触法,里头没有所取缘,那就叫有,不叫做无明。这「有」是什么?妙有,经上常讲的,「妙有非有」,为什么会非有?他底下讲了,「故体无本末也」,它非有。
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事相如梦如幻,《金刚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没有必要,你才能契入一真法界。稍稍加一点意思在里头,这什么意思?妄想分别执著都是意思,稍稍加一点就变质了,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这稍稍加一点意思,就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讲的「知见立知」。「但随缘名之为有」是知见没有立知,前面讲的所取缘那立知了,那就变成无明,无明是这么来的。
末后长者举个例子,「如空谷响,思之可见」,空谷回音,你想想这桩事情,他用这来比喻「但随缘名之为有」。我们对於空谷长啸一声,我们声音没有了,回音就过来了,把这回音比作随缘,佛学里头的名词称之为有,妙有。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妙有,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正确了,你的受用不起副作用;副作用是无明,不起无明。就怕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什么时候你能够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不分别,没有分别;不执著,没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离开了,那是什么境界?那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所以,此方即极乐,极乐就是此方;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真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是我六根根性,是我本有的不动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变现成阿弥陀佛了。
这一大段释迦牟尼佛示相答,通过清凉大师、李长者这两位善友为我们解说,我们在这里面得益甚多。再看下面一大段,文殊菩萨用言说答,前面是示相答,下面是文殊菩萨言说答。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叹众希有」,第二段「诸佛子下,牒问总叹」,这都还是赞叹。到第三段「何以故下,徵叹总释」,第四个段落「诸佛子如来下」,这是经文头一句,引用在此地,你好找这段落,「广显难思」。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叹众希有,请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这一大段经文不长,清凉给我们讲解的不短。我们不看他老人家的讲解,这一句好像也不难懂。讲解里面提供了一些佛学常识,特别是对於文殊菩萨这人,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前面说过,他是我们的妙慧。
注解里面,《疏》,「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到这地方我们就看到了,「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化满尘方,用周三际」,到这里这是一段。文殊菩萨示生此土,这是说明他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示现的,示现到我们这世间来,教化这世间有缘的众生,特别是根熟的众生。诸位要晓得根熟,不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根熟,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性利的没有成熟,可能在佛陀正法时期成熟,或者在像法时期成熟,也可能在末法时期成熟,三个时期都有成熟的。佛陀在世当时没有成熟,在后面正法、像法、末法成熟的,都是善根非常深厚。这里头有权有实,权是大权示现,佛菩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