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党分子饶有兴趣地对这两具发臭的腐尸进行了这样一番折腾,最后把克伦威尔的脑袋挂在审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厅里示众,结束了
这场荒诞恐怖的表演。
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可能是进出议会的高贵的议员们觉得堂堂议会大厦,挂着这样一个骷髅头实在有点晦气和恶心,就决定将它取下来
,反正没人再对它感兴趣了。
于是克伦威尔先生的头颅就流落民间,成了私人的收藏,被满脑子生意经的英国人拿去当古董辗转贩卖。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伦威
尔的头颅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苏塞克斯学院安葬在该院教堂旁边。
不过,不管保王党人怎么折腾,也不能把克伦威尔先生怎么样,反正他已经死了。
但是,对那些还活着的、在判决书上签字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其中的9个人被砍了头,15个人见势不妙,流亡到了国外。这种报复并
不能掩盖君主专制在英格兰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也充分认识地到了这一点,他并不想同议会抗衡。
反攻倒算一结束,查理二世就急于报恩,由于他在流亡期间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庇护,因此他不顾人民的反对,把克伦威尔从西班
牙人手中夺过来的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惟一立足点,对外贸易遭受了很大损失。
不过,查理二世与议会的和解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的宣言没有规定谁拥有最高权力,究竟是国王还是议会?于是,国王和议会的权力
之争在查理二世的短暂执政后又一次开始了。这一次的主角是查理二世的继承人,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1685年,一生充满不幸的查理二世离开了人世,他早年丧父,中年颠沛流离,晚年没有合法子女,临死前在中风的痛苦中挣扎数日才获得
了最后的解脱。
唯一可能会使他高兴的是,经过他的努力,他的弟弟终于登上了王位。不过,詹姆士二世在王位上没坐几年,就被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
兰治亲王威廉赶下了台,而当初正是这位威廉帮助詹姆士二世登上了王位。
尽管国王一家人为了王位勾心斗角,议会倒是乐得袖手旁观的。不过,詹姆士二世登基后,建立了一支王室从未有过的常备军,准备强化
专制王权的企图越来越明显,这让议会越来越不放心。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试图通过恢复天主教势力来加强王权。他大量任用天主教军官,并在1685年让对此心怀不满的国会
休会。1687年,他走得更远,发布了《信仰自由宣言》,宣布停止执行反对天主教的法律。这些做法不仅遭到了新教徒的一致反抗,而且也让
人们想起了因为掌握了兵权而形成独裁的克伦威尔。
很快,詹姆士二世遭到了英国教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反对,连军队都不肯听从他的指挥。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的行动引起了绝大多数民
众的恐慌,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崩溃,人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个顽固的天主教老头赶快咽气,好让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继承王位。
尽管英国人不喜欢这个国王,但是他们却不想通过武力来推翻国王,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希望在合法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不过,詹姆士二世却强行推进,他将一支16000人的军队部署在伦敦。情势急转直下,1688年,英国的局面再一次回到与1642年英国内战开
始前极为相似的转折点上。
英国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历史在这紧要关头又一次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使詹姆士二世倒台,从而使英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这个婴儿是詹姆士二世刚刚出生的儿子。
人们原本指望国王死后将王位传给他的信奉新教的公主,但是现在因为王子的降生,这个希望破灭了。人们认为,在天主教环境下长大的
王子,成年后一定是一名天主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与权利,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老来得子的詹姆士没高兴几天,就发现一场灾难扑面而来,而灾难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儿子的诞生。
就在自由权利再次受到威胁的时候,一位在国外避难的英国哲学家正在撰写一部伟大的著作《政府论二篇》,阐述他对于自由的思考,这
位哲学家就是约翰·洛克。
在荷兰,洛克用一个很简短的句子,表达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思想: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
这一句话清晰地点明了英国社会发展中最核心的理念。一个世纪之后,人们将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读到相似的
句子和同样的思想。
在这部代表欧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政府论》中,洛克提出: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统治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旦契约被破坏,反抗便成为合法的权利。为了保障人民
的自由,洛克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还提出了分权学说,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捍卫“自古就有的自由”的权利,英国人曾经在1642年时拿起了武器;那么,这一次,面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处于十字路口的英国
人,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抗呢?
这次,英国人吸取了上次改朝换代的教训,他们没有呼唤克伦威尔,决心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1688年,英国人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契约方式一脉相承的改革途径。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改革途径孕育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新规范,那就是
政治斗争中的非暴力原则,虽然这次改革没有完全避免暴力。
1688年6月30日,英国议会的七位要人悄悄聚会,他们秘密起草了一封邀请信送往荷兰。信件的内容是邀请詹姆士二世的亲戚荷兰执政、奥
兰治的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一起前来英国担任国王,保护“宗教自由和财产”。
签名者在信中说:“在王国的人民中,20个人就有19个渴望改变”。
议会的选择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威廉的妻子是詹姆士二世的长女,同时二人都是新教徒;这样既不违背王位的正统原则,又能符合新教原
则。这样一来,可以不通过革命的方式、不需要民众的参与,由统治阶级自己完成一次“对自由的捍卫”。此举如果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
阻止。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而正确的。
当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时,顷刻间就被赶下了王位。奥兰治亲王威廉开始讨伐自己的岳父,不过这次国王没有被砍头,所以就被
称作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在英国实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一个今天看来极其珍
贵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在这次革命中诞生了。
历史就是在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前进的,无数的恶行和循环往复,最终成就了一个美德,其结果将要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
光荣革命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议会采取的这种方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险计划。
议会无法确定英国的军队是否会在危机到来时忠于国王,也无法确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否会在途中拦截威廉的舰队,因为荷兰当时正在
与法国为敌。而一旦计划失败,所有人将性命不保。
议会曾经是国王难以对付的敌人,但是在手握重兵、大权独揽的克伦威尔先生面前去无计可施,只好遵命解散。
克伦威尔很快就比查理一世走得更远。
1653年12月16日,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职仪式在伦敦市政厅举行,市政厅里挤
满了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克伦威尔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显得踌躇满志,神态庄严。
伦敦市长宣布:奥列弗·克伦威尔将军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然后,礼宾官送上国玺,伦敦市长献上了国剑,克伦威尔
起身一一接受。接着,一位将军宣读了新的英国宪法《政府约法》,宣布护国主为终身制,国家的一切施政方针,都要通过护国主才能生效。
在士兵的欢呼声中,克伦威尔成了英国的最高统治者。
这位无冕之王维持统治的唯一支柱是军队,作为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曾经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
都没有发挥作用。
不过,克伦威尔先生始终坚持拒绝加冕称王,因为他的军队反对他称王,而议会则希望他成为新的国王,好从英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中找到
办法去约束这位新国王。克伦威尔先生还想以此举来表明他并不想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有的历史学家认为
,克伦威尔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及外交等大权。这5年是他人生最后最风光的日子,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国务委员会的
四十一名委员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保持稳定,克伦威尔干脆把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担任行政长官。
在消灭了国王的英吉利共和国里,憎恨国王专制暴政英国人民突然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专制独裁的清教徒掌权的国家里。
一位英国历史研究者指出:“自从国王查理被处死之后,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了英格兰。他自封为‘护国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从前
大不一样了,许多事情都变了。克伦威尔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清教徒一样生活。以下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些事。
“克伦威尔关闭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