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过的,具有丰富的敌后斗争经验。
第二部分
第2章 欧洲作战(4)
卡尔弗特的建议
卡尔弗特的报告呈交到远东陆军总司令约翰·哈丁上将爵士手中。在报告中,提出了2点行动方案建议:首先将所有易受影响的马来西亚本地人移到保护村,这样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就会失去偷窃他们食品或强迫他们提供宿地的机会,其次优选组建一支以非寻常方式作战的专业人员队伍,使自己具备将战争直接打到敌人地区去的能力。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总参谋部接受卡尔弗特的建议,授权他组建一支专业丛林部队,作为哈罗弗德·里奇中将制订的“布里奇”的一部份开展活动。卡尔弗德从目前在远东服役的现有部队中挑选了一些年青力壮的新兵,组建的部队定名为“马来西亚侦察员”。他优先挑选了部份富有丛林战经验的士兵,特别是在缅甸和马来西亚同日本人打过仗的士兵。
卡尔弗特还招收了许多前特种空军后备队的战士和以伦敦地区为活动地的特种空军21团的人员,这些罗得西亚人后又推荐了一批同伙,由于他们都是优秀的战士,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然而,“马来西亚侦察兵”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136部队和侦察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36部队曾负责训练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自然深入了解以前的同盟者的战术和作战技巧。侦察部队则熟悉极端主义恐怖分子的行动,因为他们由英国兵、廓尔喀兵和马来西亚军人组成,以前曾为对极端主义恐怖分子作战的炮兵团担任侦察工作。所有这些士兵都拥有丛林战的知识,为建立一支优秀的部队奠定了基础。
“马来西亚侦察兵”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丛林战训练。虽说他们人数不多,但技艺水平高超,因此在战斗中是一支精悍顽强的部队。开始时“马来西亚侦察兵”只有100人在柔佛的丛林战学校接受训练,不久便奉命执行第一次任务:为皇家空军轰炸霹雳省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阵地担任空袭控制人员。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求承担在已知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基地周围的埋伏任务,以便随时打击侥幸逃脱轰炸而漏网的游击队员。
问 题
尽管“马来西亚侦察兵”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证明了卡尔弗德的观点确实具有远见之明。但这次任务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与士兵的纪律和训练以及效果有关。通过总结和反省,建议将某些士兵退回其原部队,因为他们不适合进行远程的丛林作战。
卡尔弗德对“马来西亚侦察兵”首次战斗的结果深感满意,决定尽快地让他们投入更加复杂的战斗。他在丛林深处建立了好几处基地,专供“马来西亚侦察兵”,当地警察和联络官员使用。从这些通信联络基地出发,“马来西亚侦察兵”派出了多个4人一组的巡逻队实施远距离目标侦察,收集到的情报用于制订对极端主义恐怖分子的营地及其补给线路进行埋伏、袭击的计划。
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与当地的部落人民交朋友。许多本地人以前从未见过欧洲人的面目,所谓的“争取民心”的活动既包括了逐渐了解当地的居民,还包括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马来西亚侦察兵”采取了多种办法亲近当地群众,最有效的方法是提供医疗救助。当地大量的部落民众都患有轻微的,但令人十分不愉快的精神不安疾患,服用盘尼西林后很快就能痊愈。当地居民对这些细微的姿态十分感激,长久不忘。反过来,他们用其久经考验的方法教会“马来西亚侦察兵”如何在丛林中跟踪极端主义恐怖分子作为回报。
当“马来西亚侦察兵”平步青云似地发展时,第2支中队又建立起来,兵源主要来自本土军和特种空军后备队21团的成员。由于原来的“马来西来侦察兵”被称为A中队,这第2支部队便定了不同的名字,俨然是一支不同的队伍。B中队的许多成员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训练和战斗过,而且他们一起在柔佛培训营地渡过较长的训练时间后才逐渐参加战斗。
新 的 中 队
1951年又组建了第3支中队,主要由罗得西亚人今天的津巴布韦人组成。这些罗得西亚人几乎从未经历过军旅的生涯,但他们所缺少的军事知识则可用他们可贵的热情来补偿。到1951年底的时候,人们私下开始将“马来西来侦察兵”叫做“特种空军后备队马来西亚侦察兵”。拥有三个完整的中队,加上一个营部,肩负向丛林纵深巡逻和保护当地村庄的安全任务,他们的名声肯定能够得到人们的承认,这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既使拥有三个完整的中队,“马来西亚侦察兵”的兵力仍然显得十分紧张,疟疾和痢疾又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对士兵来说,无论在丛林中活动多久都是十分艰苦的事情,很少能见到阳光的士兵们一旦走出丛林时脸色苍白,显得瘦削憔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缺少干燥,衣物会霉变,一片片从士兵身上自然地掉落下来。另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便是士兵的体重减轻。在丛林中大家总是互相鼓励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品,例如花生,以求增加体重。
丛林中巡逻的要求条件十分严格,巡逻就意味着你随时都生活在仅距游击队战士埋伏地点不远的威胁之中。为了有助于在丛林中识别,每支巡逻队都有一个独特的标记,如彩色的印花手帕,一个队用黄色的手帕,另一个队则用红色手帕。这种简单、然而有效的做法在战斗中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人们对丛林战的每个细节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马来西亚侦察兵”发明的这些战术非常成功。后来婆罗洲加里曼丹的旧称的特种空军后备队也使用了这些技艺,其中相当一部份还沿袭至今天的特种空军后备队官兵。
1951年底,“马来西亚侦察兵”的很多官兵感染了疟疾和痢疾,创建人迈克·卡尔弗特也不得不因病回英国治疗。不久约翰·斯罗尼中校接替了卡尔弗特的的职位。斯罗尼中校是一名炮兵军官,早期曾在朝鲜战场作战,但没有特种部队的背景。不过他被认为是优秀的战术家,很快便在部队中享有盛誉。
重 新 训 练
斯罗尼发现部队人员的战术水平有滑坡的现象,他决定重新训练部队,并更换了部分人员。由于长期作战,缺乏充分的休息和文娱生活,部队的士气稍有下降,低下的作战效果也使士兵丧失求战的欲望。一次,一支部队在丛林深处困难地度过了103个日日夜夜。应该说在丛林中一次行动的最佳时间是14天。时间太短,士兵来不及完全适应环境;时间过长,人们的耐力便开始走下坡路。到1951年底,“马来西亚侦察兵”的名字正式取消,代之以特种空军后备队工作团的名字,随即调往靠近中队的双水西。
1952年2月,特种空军后备队对靠近泰国边界的贝卢姆谷地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攻势,以地面特攻击协助空降袭击。该地区有100名左右恐怖分子活动,他们能够让马来部落居民为其提供住宿。在战斗的第一阶段,由60人组成的一个中队跳落进入一个小型的开阔地,任务是切断恐怖分子的退路,在地面部队到达前为部落居民提供保护。当时仅有4人成功地进入开阔地,其余的人均降落在附近几乎30米100英尺高的树上,奇怪的是无一人受伤。尽管完全是出于意外和偶然,这些人如此就发明了一种新的插入敌人腹地的方法,然后再通过绳索使人从树冠上落到地面,成为一种新的空投方法。
与特种空军后备队2个中队、皇家海军陆战队、廓尔喀人和马来西亚警察组成的一支联合部队通过走路直插贝卢姆谷地。当恐怖分子处于包围中后,战斗打响了,歼灭和打伤了许多恐怖分子,并且总结出了不少可供今后吸取的教训。跳到树上的做法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每名成员发一条50米长的绳子,供跳伞后落到地面上使用。当然,每种好的做法也总伴随有不足,多名士兵因重重地落到树冠上而造成多处骨折和头部受伤。
虽然特种空军后备队对恐怖分子发动了多次进攻,但相当大一部分时间不是用以保护当地部落的民众免受当地游击队的影响和恐吓。每当特种空军后备队确信他们的安全有了保证后,便迅速移交给陆军的正规队伍或当地的马来西亚警察。
1953年初,特种空军后备队开始利用直升飞机开展活动。当时海军航空兵848中队拥有10架西科尔斯基S51飞机,专门支持部队的转移和再补给任务,使用直升飞机使得特种空军后备队的机动性显著增强,一但接到命令便能迅速将小分队插入丛林的纵深地带,对恐怖分子执行出其不意的打击或预先计划的伏击,完成任务后又能快速地撤离。
使用直升飞机活动的另一优势是能够与生活在丛林深处的本土萨卡伊和曼部落取得联系,争取这些部落的群众,减弱恐怖分子在这些地区的活动能力,从而可使特种空军后备队采用4人一组的小分队形式,用3个月的时间遍访了这些部落的村庄,取得了令人喜出望外的成绩。在紧急状态之前,有些人可谓是杀人不眨眼,通过访问,提醒士兵应对他们保持正确的立场。为了在士兵与当地民众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每个小分队都有一名医生,主动帮助居民治疗一些轻微的疾病,如遇到重症病人,士兵们协助使用飞机将他们送出丛林,到外面的医院治疗。正当特种空军后备队反对恐怖分子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时,由罗得西亚人组成的中队,在加入特种空军后备队,英勇作战2年后被奉召回国,其空缺由业已在现场提供支撑工作的新兵或其他人员代替。不过他们并未使用C中队的番号,C中队处于暂停使用状态,至今一直未被特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