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逻辑的工作,可以说主要地一方面是放弃了一些自亚里士多德及经院哲学家所传袭下来
的许多逻辑规定,一方面又掺进去许多心理学的材料。这门科学的主旨在于认识有限思
维的运用过程,只要这门科学所采取的方法能够适合于处理其所设定的题材,这门科学
就算是正确的。从事这种形式逻辑的研究,无疑有其用处,可以借此使人头脑清楚,有
如一般人所常说,也可以教人练习集中思想,练习作抽象的思考,而在日常的意识里,
我们所应付的大都是些混淆错综的感觉的表象。但是在作抽象思考时,我们必须集中精
神于一点,借以养成一种从事于考察内心活动的习惯。人们可以利用关于有限思维的形
式的知识,把它作为研究经验科学的工具,由于经验科学是依照这些形式进行的,所以,
在这个意义下,也有人称形式逻辑为工具逻辑。诚然,我们尚可超出狭隘的实用观点说:
研究逻辑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这门科学的本身,因为探索最优良的东西,并不是
为了单纯实用的目的。这话一方面固然不错,但从另一方面看来,最优良的东西,也就
是最有用的东西。因为实体性的东西,坚定不移的东西,才是特殊目的的负荷者,并可
以促进和实现这些特殊目的。人们必不可将特殊目的放在第一位,但是那最优良的东西
却能促进特殊目的的实现。譬如,宗教自有其本身的绝对价值,但同时许多别的目的也
通过宗教而得到促进和支持。基督说过:“首先要寻求天国,别的东西也会加上给你们。”
只有当达到了自它自为的存在时,才可以达到特殊的目的。

    §21

    (β)在前面我们既认思维和对象的关系是主动的,是对于某物的反思,因此思维
活动的产物、普遍概念,就包含有事情的价值,亦即本质、内在实质、真理。
    〔说明〕在§5里曾提及一种旧信念认为所有对象、性质、事变的真实性,内在性,
本质及一切事物所依据的实质,都不是直接地呈现在意识的前面,也不是随对象的最初
外貌或偶然发生的印象所提供给意识的那个样子,反之,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
必须对它进行反思。惟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知识。
    附释:甚至儿童也已经多少学到一些反思的能力。例如,儿童首先须学习如何把形
容词和实物名词联接起来。这里他必须注意观察并区别异同。他必须紧记一条规则,并
把它应用于特殊事物。这规则不是别的,即是一普遍的东西。儿童也会使特殊东西遵循
这个普遍规则。再如在生活中我们有了目的。于是我们便反复思索达到这个目的的种种
方法。在这里目的便是普遍,或指导原则。按照目的,我们便决定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或
工具。同样,反思在道德生活里也在起作用。
    在这里反思是回忆正义观念或义务观念,亦即回忆我们须要当作固定的规则去遵循
以指导我们在当前特殊情形下的行为的普遍。这个普遍规定必须包含在我们特殊行为里,
而且是通过特殊行为可以认识的。又如在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里,也有反思作用在活
动。例如我们观察雷和电。这是我们所极熟习的现象,也是我们常常知觉到的事实。但
人们对于单纯表面上的熟习,只是感性的现象,总是不能满意,而是要进一步追寻到它
的后面,要知道那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要把握它的本质。因此我们便加以反思,想要知
道有以异于单纯现象的原因所在,并且想要知道有以异于单纯外面的内面所在。这样一
来,我们便把现象分析成两面(entzwei),内面与外面,力量与表现,原因与结果。在
这里,内面、力量,也仍然是普遍的、有永久性的,非这一电闪或那一电闪,非这一植
物或那一植物,而是在一切特殊现象中持存着的普遍。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
而对于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自然所表现给我们的是个别形
态和个别现象的无限量的杂多体,我们有在此杂多中寻求统一的要求。因此,我们加以
比较研究,力求认识每一事物的普遍。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
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自然律也是这样,例如关于星球
运行的规律。天上的星球,今夜我们看见在这里,明夜我们看见在那里,这种不规则的
情形,我们心中总觉得不敢于信赖,因为我们的心灵总相信一种秩序,一种简单恒常而
有普遍性的规定。心中有了这种信念,于是对这种凌乱的现象加以反思,而认识其规律,
确定星球运动的普遍方式,依据这个规律,可以了解并测算星球位置的每一变动。同样
的方式,可以用来研究支配复杂万分的人类行为的种种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同
样相信有一普遍性的支配原则。从上面所有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反思作用总是去寻求
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
和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例如义务或正义就是行为的本质,而道德行为所以成为
真正道德行为,即在于能符合这些有普遍性的规定。
    当我们这样规定普遍时,我们便发现普遍与它的对方形成对立。它的对方就是单纯
直接的、外在的和个别的东西,与间接的、内在的和普遍的东西相对立。须知普遍作为
普遍并不是存在于外面的。类作为类是不能被知觉的,星球运动的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
的。所以普遍是人所不见不闻,而只是对精神而存在的。宗教指引我们达到一个普遍,
这普遍广包一切,为一切其他的东西所由以产生的绝对,此绝对也不是感官的对象,而
只是精神和思想的对象。

    §22

    (γ)经过反思,最初在感觉、直观、表象中的内容,必有所改变,因此只有通过
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前面。
    附释:凡是经反思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就是思维的产物。例如,梭伦为雅典人所立的
法律,可说是从他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但反之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将共体〔如
梭伦所立的〕这些法律,认作仅仅的主观观念的反面,并且还要从这里面认识到事物本
质的、真实的和客观的东西。要想发现事物中的真理,单凭注意力或观察力并不济事,
而必须发挥主观的〔思维〕活动,以便将直接呈现在当前的东西加以形态的改变。这点
初看起来似乎有些颠倒,而且好象违反寻求知识的目的。但同样我们可以说唯有借助于
反思作用去改造直接的东西,才能达到实体性的东西,这是一切时代共有的信念。到了
近代才有人首先对于此点提出疑问,而坚持思维的产物和事物本身间的区别。据说,事
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这种将思想与事物自身截然分开的
观点,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所发挥出来的,与前些时代认为事情(Sache)与思想相符
合是不成问题的信心,正相反对。这种思想与事情的对立是近代哲学兴趣的转折点。但
人类的自然信念却不以为这种对立是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进行反思,但并未
特别意识到单凭反思即可达到真理;
    我们进行思考,不顾其他,只是坚决相信思想与事情是符合的,而这种信念确是异
常重要。但我们这时代有一种不健康的态度,足以引起怀疑与失望,认为我们的知识只
是一种主观的知识,并且误认这种主观的知识是最后的东西。但是,真正讲来,真理应
是客观的,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念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念不符合这标准,这信念
便是错误的。反之,据近来的看法,主观信念本身,单就其仅为主观形式的信念而言,
不管其内容如何,已经就是好的,这样便没有评判它的真伪的标准。——前面我们曾说
过,“人心的使命即在于认识真理”,这是人类的一个旧信念,这话还包含有一层道理,
即任何对象,外在的自然和内心的本性,举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
思的那样,所以思维即在于揭示出对象的真理。哲学的任务只在于使人类自古以来所相
信于思维的性质,能得到显明的自觉而已。所以,哲学并无新的发明,我们这里通过我
们的反思作用所提出的说法,已经是人人所直接固有的信念。

    §23

    (δ)反思既能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本性,而这种思维同样也是我的活动,如是则事
物的真实本性也同样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就我作为能思的主体,就我作为我的简单的普
遍性而言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完全自己存在着的我或我的自由的产物。
    〔说明〕我们常常听见为自己思考的说法,好象这话包含有重大的意义似的。其实,
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所以这话是重复的。在思维
内即直接包含自由,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活动,因而是一种抽象的自己和自己联系,
换言之,就思维的主观性而言,乃是一个没有规定的自在存在,但就思维的内容而言,
却又同时包含有事情及事情的各种规定。因此如果说到哲学研究上的谦逊或卑谦与骄傲,
则谦逊或卑谦在于不附加任何特殊的特质或行动给主观性,所以就内容来说,只有思维
深入于事物的实质,方能算得真思想;就形式来说,思维不是主体的私有的特殊状态或
行动,而是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任何特质、情况等等抽象的自我意识,并且只是让普遍
的东西在活动,在这种活动里,思维只是和一切个体相同一。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至少
可以说哲学是摆脱掉骄傲了。——所以当亚里士多德要求思想须保持一种高贵态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