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麻科活人全书
作者:谢玉琼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8年
原序
属性:昔范文正公云。不能为良相。即当为良医。盖良相者。裁成辅相。立政治以免人之饥寒。良医者。辨证立
方。用药物以救人之夭札。其事不同。其活人均也。然而苏东坡有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
验于世间。不必皆由于己出。士君子身居草莽。而存活人之心。其可弗博考方书。而师心自用哉。顾医家之所
难治者二。而小儿更甚于妇人。小儿之所难治者亦有二。而麻证更甚于痘证。非敢轻痘重麻。而谬炫己见。盖
缘麻小证大。险甚于痘。况自古治痘之书。不下百家。且有专科。治麻之书。竟不多见。故无名师。然痘有传
苗之法。可以调治于未然。而麻则尽由天时。末由预防于事先。医家临证。往往束手。大方脉以其为婴孩也。
而委之儿科。儿科又以其类痘疮也。而委之痘师。世俗不察。遂谓痘麻相通。治痘之医。即可以治麻。虽痘麻
均属胎毒。而不知痘出于五脏。脏属阴。阴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其证寒热备有。麻发于六腑。腑属阳。阳主
气。故麻有形而不浆。其证多实热而无寒。痘以稀疏为贵。麻以透密为佳。痘以气尊血附为美。麻以血凉肌解
为妙。痘忌汗泻以泄气。麻喜吐衄而分消。二者相去迳庭。其不同若水火然。今责治痘者以治麻。是犹责大禹
而使掌火。伯益而使治水也。其能有济也欤。而要非尽医家之过也。医家非甚无良。谁不存活人之心。谁甘受
杀人之名。活人而反以杀人。是诚何故乎。良以麻证之方书甚少。后学无所取法。即间有传本。亦往往语焉而
不详。择焉而不精。而求其如痘书之明晰者。从未之见。亦何怪乎束手无策。坐视而莫救也耶。余素不通医。
因见夫殇于麻者。不禁勃然兴活人之念。故凡医集中载有麻疹证治者。必积置案头。朝夕探索。深究其奥。颇
有心会。甲寅夏。于友人处。得静远主人麻疹辨证一帙。继又得麻科秘本二卷。余细玩二书之论证立方。较之
密斋全书、张氏医通、朱氏定论。颇更精详。犹病其缺略而不全也。因更将联杏心法、景岳麻诠、经验治法等
书。各家麻疹之论。与治麻之方。悉为录出。移此所有。补彼所缺。以彼所详。益此所略。其有用药适忌。措
方背理者。谬抒狂瞽之见。及余已试而有效者。为之订正。自初潮至已出、已收、收后。论证着明。治方全备。
俾后之学人。开卷了然。有所宗式。而不致束手其间。虽有冗复之处。皆因理所宜用。故不忌重立。以便名公
博览采择。而不致有缺略之欢。良工得此。神而明之。固可收活人之效。庸工得此。墨而守之。亦可免杀人之
惨。自甲寅迄今。十五年中。五经试验。今春麻证震作。变证非常。殇残颇众。凡经余调治者。万获万全。思
欲以一得之愚。公诸同志。爰编订成册。分为四卷。颜之曰麻科活人全书。拟付之剞氏。以求教于当世名师。
奈食指日增。囊无余蓄。有活人之心。而无活人之力。非余本愿也。所望好善君子。梓而布之。此书得以广传
海内。使海内小儿。不复为麻疹所夭札。则活人之功。与范文正公并传。而余 辑编订微劳。又不足言也。是
为序。
x乾隆十三年着雍执徐岁壮月安成赤溪璞斋谢玉琼撰x
序
属性:赤溪谢玉琼先生。与余同乡。相隔数里。素闻先生有济人利物之事。而于男妇麻疹之书可征
焉。盖麻疹原与痘疮并重。而治痘者有专家。着书孔多。独于麻疹。视为泛常。书后略载数方。致
治麻疹者。不审麻证之轻重。寒热不辨。药性之补与凉。根据方直录。伤生极多。先生不忍。积数十
年之精力。博采古仙之著作而研究之。辨其药性。别其证候。纂成方书。分为一百另八条。余乡间
得其书。而抄传者甚多。其中每有大同小异之处。余窃疑焉。详究先生于是书。历经四改而始成。
故乡间所传写本。因先生先后改正。而有大同小异之说。余近年与先生之侄孙茂萱交好。托伊芳转
求。先生之孙瑞源。出先生晚年亲笔所订之全本。名之曰麻科活人全书。其所谓活人者。原欲活
天下之人。非仅活一乡一邑之人也。余体其志。不惜斧资。付之剞劂。公诸天下。俾治麻疹者、有
专科。而患麻疹者随证用方。根据方治证。则获福无涯矣。是为序。
x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孟春月谷旦安成阜山刘齐珍撰x
卷之一
麻疹骨髓赋(增朴)
属性: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常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愚
夫愚妇。每视为泛常。若死若生。总归于天命。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
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若得治法。方称医圣。闭门问途。不知途中寻径。扬汤止
沸。莫若釜底抽薪。
朱曰 抉出脾心肺三经。俾治者知所注意。
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以火照之。
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
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窠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
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此麻疹之顺逆。须临症以详观。
朱曰 自初发热至色若丹。是历历指出外证。
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热势越而不留。二便清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
当发散。脏腑秘结兮。急与疏通。虽衄不必忧。邪从衄解。自利勿遽止。毒以利松。麻后变痢兮。热
毒移于大肠。咳嗽咽痛兮。痰气滞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血。饮食减少。治须调胃和中。
余证无常。临期变通。
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最宜。毋伐天和。必先岁气。寒风凛凛。毒瓦斯郁而
不行。赤日炎炎。邪气乖而作疠。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
其暴必欲其正。远寒远热。阴阳之胜负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此乃麻之大旨。医家须当熟记。
至于药性。更宜洞悉。防风荆芥。散腠理之寒邪。紫苏葛根。解营卫之蕴热。苏子擅下气之
能。前胡有疏表之力。款冬消痰止嗽。紫菀通肺开结。石斛行血中之滞气而用。樗根治麻后之白
痢而设。葱白上升。而发散肺胃。莱菔治气。可推墙倒壁。竹茹可止吐呕。柿蒂专疗呃逆。芥子降
气。生地凉血。黄连入心而泻火。黄芩入肺定喘急。元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栀子连翘。开恶毒
之拂郁。栝蒌润肺止渴。须合麦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黄柏。麻仁性能滋润。花粉用以解渴。芍
药住腹痛。勿施于未收之前。白术止脾泄。只用在收尽之日。欲行滞兮。须青皮枳壳而同槟榔。要
分利兮。用赤苓车前而共滑石。尿若涩兮。利以猪苓木通。咽常痛兮。治以大青恶实。元胡活血
止痛。蒲黄逐瘀生血。丹皮破积生新。而引血归经。紫草利肠凉血。而疗疹紫黑。茅根止吐衄。降
除伏火。红花解麻毒。而散肿赤。咽喉若闭兮。射干助以豆根。牙齿生疳兮。文蛤配乎溺白。心神
惊恐兮。镇以辰砂。脏腑闭结兮。利以大黄。葶苈杏仁。治喘气之 。薄荷竹叶。解肤热之烊
烊。火烧人屎。蜜炒麻黄。发斑毒之出现。令邪气之舒张。枳实山楂。助脾胃而化毒。兜铃骨皮。清
肺热以回疮。既识药性。用亦有时。未透表则前胡葛根荆芥防风必用。而已透当除。若已出。则黄芩
黄连栀仁黄柏宜使。而初潮勿施。便闭以丑牛易大黄。免寒胃府。喘急用葶苈弃升麻。怕增吼嘶。
麻色焦枯。生地归尾为要味。症逢紫黑。红花紫草正相资。此用药之元机。则当扩而充之。用药
知时。治有成方。初热欲出未出际。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剂。已出红肿
太甚者。当施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除桔梗甘草)。证轻者用泻白散(见五十条。除甘草)。合乎
消毒饮(见二十二条除甘草)子。毒重者古方黄连解毒渴(见三十五条)大青汤(方见三十五条除
甘草)与啜尝。若有泄泻。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以分利。如遇呕吐。命竹茹场(见五十
九条除山楂肉)而相将。庸工浑使苦寒辛热之品。名师不蹈诛伐无过之殃。遵此秘旨。无偏凉误
热之咎。守而勿失。致起死回生之祥。特举一隅。约法三章。
朱曰 石斛甘治胃中虚热。咸能益肾。用凉用散。全在已透表未透表。审证清楚。
麻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咸不禁分。为咳为喘。
异气纵威。变证宜参。便多脓血兮。仓廪夹热。咳多痰沫兮。华盖伤寒。口烂唇裂。心脾之邪火未
退。毛焦发枯。营卫之津液将干。苟不明乎是证。何以见其折肱。
治此变证。各有奇方。身热不除。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除甘草)合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口
疮苦甚。秘本洗心散(见八十条除麻黄)对三黄丸(见四十八条)。消肿定喘兮。葶苈丸(见五十条。
除丑牛)取效。化痰行气兮。加味二陈汤(见六十条。除半夏甘草)为良。咳嗽气急(除热)清肺汤
(见五十条。除赤芍甘草)。解除肺热而有验。喉痛唇烂败毒散(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清胃利咽
而消殃。气血已虚。八珍汤(见九十九条)增减而可饮。水谷不纳。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除赤
芍甘草)以堪尝。利血兮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楂肉浓朴甘草)。加桃仁而增红花。咳
血兮元参解毒散(去甘草桔梗粉葛加桑皮贝母黄连)。加茅根而倍地黄。此治麻之大略。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