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6年第12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列大驾,驯象列于大驾之南。仗马由人牵立于丹墀中道左右;正中设黄盖云盘。 
  再看乐队情况。乐部在太和殿檐下东西陈列中和韶乐,太和门内陈设丹陛大乐,只起仪仗作用,而不真正演奏。午门外陈设导迎乐队以及龙亭、香亭,这是为了登极仪式结束后颁诏使用的。 
  太和殿内外官员与执事人员的站位和三大节朝仪一样。殿内人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宝座后面排列由内大臣率领的豹尾枪班侍卫二十人,东西翼立各十位。后扈大臣两位,在宝座两侧稍后的左右佥立。什么是佥立?就是斜着站,与宝座成45度角。所有的朝仪,除了皇帝身边的侍卫以外,其他人不能跟皇帝一样面向南方,凡是执事人员与出席的文武官员不是东西对立,就是面北或佥立。宝座的前面两侧,前引大臣十人,东西对立各五位。然后西三楹位置站立面东记注官四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当然不能不留下记录。事关皇帝言行起居的记录称为内外起居注,朝廷专门配备了记注官负责记录。整个登基仪式过程,四位记注官一直站在这里,将眼见的与感受到的情况记录在案。 
  登基的前一天清晨派遣大臣分往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祭告。当日五鼓(4时)嗣皇着孝服在先皇灵前行三跪九叩礼,祗告受命。 
  皇帝在殿内升座以后,仪式的高潮随即降临,殿前原来倒放的九龙曲柄伞升起,这是一种传递信号,代表皇帝已经在殿里坐稳了。殿外丹陛与丹墀等待的官员与所有的执事工作人员看不到殿内的情况,仪式何时开始就看这一标志。黄伞升起,随之鸣鞭三下,全体人员统一听鸣赞官的口令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恭视内阁学士将“皇帝之宝”玉玺印在即位诏书上,然后颁诏布告天下。不宣读,不作乐,程序演进过程肃穆庄重,丝毫没有愉快轻松的庆祝色彩。仪式结束,再次鸣鞭,新皇退朝,还宫立即换上孝服,仍就苫次。所谓苫次,系指新皇为先皇的守灵之所,在停灵的乾清宫东侧的板壁上,斜拉下一张幕布,形成殿内的棚子,地面铺设草荐即草垫子。 
  颁诏仪式在天安门举行。在城楼上宣读即位诏书时,臣民在金水桥南聆听,先用汉语,再用满语朗读完毕,将诏书放置金凤口中,从城楼上徐徐降下。 
  不言而喻,登极仪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才举行一次,而经常举行的是大朝仪。登极仪实际上是特殊的大朝仪,一个是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悲痛与现实需要的和解,另一个则可以做到完全喜庆。 
  大朝仪 
   
  明清两朝,一年当中有三个重要节日:冬至、元旦、万寿。元旦就是今天农历的正月初一,冬至在圜丘祭天时候已作介绍,万寿是在位皇帝的生日。这三大节日,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受朝廷文武官员的朝贺。与登极仪式相比,大朝仪的场面和出席人员相差无几。其间的区别主要是营造的氛围不同,在登极仪上设而不作的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在大朝仪上一律奏起,同时大学士不用请宝,群臣上表的内容也不同。登基仪式结束,皇帝要更换孝服返回守灵之处,而大朝仪结束后,皇帝回到乾清宫还要受皇后率领嫔妃的朝贺。 
  清朝的大朝仪基本仿照明朝,然而,仔细比较,两朝又显有不同,明代大朝仪似乎比清代的复杂,因此有必要略加介绍。明朝皇帝每逢三大节,御殿受百官朝贺。当时殿内外的布置与出席人员的大致情况,根据《明会典》等书的记载,综合解说于下: 
  皇极殿内,中为宝座。座旁列镇器,座前悬挂着以黄绳系之的铜丝帘,帘下设毡,毡尽处设乐,殿两壁列大龙橱八座,相传内贮三代鼎彝。朝贺前一日,尚宝司在殿内宝座东南陈设宝案;鸿胪寺在殿东门外陈设表案两张;礼部主客司在丹墀中道左右陈设藩国进贡方物案八张;钦天监在文昭阁(文楼)设定时鼓。教坊司在殿内东西设中和韶乐,于皇极门内东西设丹陛大乐,乐队全部面向北。 
  典礼当日,锦衣卫在殿内东西陈设羽扇,在丹陛及丹墀东西陈列卤簿仪仗,在皇极门外中路东西面北陈设皇帝专用的交通工具车辂与步辇;金吾卫在午门外与皇极门外东西陈设军队仪仗与排列甲胄武士;旗手卫在午门外陈设金鼓,在皇极门外布列旗帜;御马监牵仗马,锦衣卫引驯象在文昭、武成阁以南东西相对立。钦天监在丹陛东面设报时位。 
  午门、文昭阁时鼓初严,文武百官具服齐集午门外列队而立。时鼓再严,引班官引百官和进表人员及藩部属国使臣等顺序从左、右掖门进入,到丹墀广场上排班序立。丹墀中路左右木栅上,有礼部预先放置的百官侍朝班序牌,每一牌上大书品级。清朝改成范铜品级山。文武百官各按自己品级到相应的指示牌下序立侍班,违犯者惩罚。 
  钦天监鸣唱官司晨一人位于文昭阁下面西而立;锦衣卫将军六人位于殿内南部面北而立,将军四人于丹陛四隅东西对立,其余侍卫将军各分立于殿陛等处。 
  鸣鞭四人在丹墀中路左右面北站立;金吾等卫护卫官二十四人在丹陛之南,六人在丹陛之北,俱东西对立。陈设方物,鸿胪寺司宾署丞一人;等候撤下方物案的鸿胪寺序班十六人位于丹陛中路左右。外赞鸿胪寺呜赞等官十二人位于丹陛及丹墀东西。纠仪御史十二人位于丹墀东西。殿前侍班锦衣卫千户六人,光禄寺署官四人,序班二人,传呼鸣鞭锦衣卫百户四人,俱于殿中门外东西对立,导表六科都给事中二人、序班二人位于表案左右。掌领侍卫官三人于殿内东西对立。锦衣卫正指挥一人位于铜丝帘右侧面东而立,百户二人于帘下左右对立。仪式即将开始,将帘卷起。卷帘将军即出殿门,文武百官肃立等候皇上升殿。 
  时鼓三严,午门钟声起,执事礼部堂上官与内鸣赞一人;陈设表案并负责举案的序班五人;典仪鸿胪寺司仪署丞一人;捧表礼部仪制司四人;展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二人;负责宣表、致词与传制等事项的鸿胪寺堂上官五人;捧宝尚宝司官二人;导驾六科给事中十人、殿内侍班翰林院官员四人、中书官四人、纠仪御史四人、序班二人,以及受命祭告坛庙归来的官员一起来到中极华(盖殿)外,迎接皇上穿戴衮冕到皇极殿升座,钟声停止,各官入殿序立。 
  皇上升殿坐定,正式典礼开始,乐止。鸣鞭报时,鸣赞唱“排班”,班齐。赞礼唱“鞠躬”,大乐奏起,百官四拜,兴即站起,乐止。典仪唱“进表”,奏乐再起,给事中二人走到表案前,导引序班举案进入殿门,放置殿中,奏乐停止。内赞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读表文以后,俯伏于地,然后站起。序班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跪”,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致词:“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如果是冬至庆贺则云“律应黄钟,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应乾纳祜,奉天永昌。”致贺结束,众官在外赞官的唱导声中,俯伏,兴。乐作,四拜,兴。乐止。传制官跪奏传制,由殿东门出,至丹陛,面东而立,称“有制”,赞礼唱“跪。宣制”。元旦则云“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冬至则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另外一个朝廷大节的万寿节,代致词官则云“具官某,钦遇皇帝陛下圣诞之辰,谨率文武官僚敬祝万岁寿。”而没有皇帝传制的程序。 
  礼典的高潮在传制之后。赞礼唱“俯伏”。“兴”。乐止。赞(扌晋)笏,鞠躬三,舞蹈。群臣依口令行礼如仪。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高呼“万岁”,唱山呼,百官齐呼:“万岁”,唱再山呼,百官齐呼“万万岁”。凡在高呼“万岁”时,在场的乐工军校必须齐声呼应。赞出笏,俯伏,兴,乐作。赞四拜,兴,乐止。仪礼司奏礼毕,中和韶乐作,再次鸣鞭。皇上起驾,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仪式结束。百官随后散去。 
  皇极殿举行的大朝仪是皇朝的大事,精心策划准备的繁文缛节的礼仪程式,声势浩大整齐肃穆,文武官员在不停的跪拜山呼中,真正地烘托出君权神授,君权绝对的氛围。其实,他们并看不见端坐在殿内宝座上的皇帝,皇帝的权力和能量就像把他包起来的宫殿那样高大雄伟,那样幽邃深远,那样坚固凝重。皇权统治模式也铸定了政治性建筑的模式。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中,宫廷建筑一直占有特殊意义,构成了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特征。皇极殿对于宫廷、都城和皇朝都是惟一的。 
  清朝的大朝仪与登极仪基本一致,只是乐队不再是摆设,而要演奏。与明朝相比,其间的场景布置与人员站位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最大的变化在于清朝人似乎没有继承山呼万岁的习惯。 
   
  清装剧山呼万岁的泛滥 
   
  现在影视剧表现的皇帝召见大臣的镜头比较多,不是官员在御座前左右对立,就是群臣面对皇上站成几排,议事之前,群臣倒地叩头,同时称颂“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个别召见问话,同样如此,也是一进门便跪拜称颂。这与历史实际情形相差甚远。其实,万岁一词,秦以前,众所喜庆于各国君主时,皆齐呼万岁,取其祝颂成功欢乐万代常存之意,而非生命意义。汉武帝以后变成皇帝的专称,更是突现皇权绝对的必要性与祈祷伸张本朝统治的永恒。谁都知道,称颂的人与被颂扬的人都知道,谁也没见过万岁之人。维特根斯坦说过,如果不是把永恒理解为无限的时间的绵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生活在现在之中者就是在永恒地生活着。时间性是伴随人类的,虽然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往往愿意用有限的时间追求个人生命与事业的永远。如果把这种盛大礼典追求山呼海啸效果的集体行动,放到君臣会见议事决策与皇帝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