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的组织者和创建者之一。但是,无论从业务还是声望上来说,他还面临
着许多困难。他不仅在英国军队中,而且连在美国军队中,也鲜为人知。战
前,他只是个中校,而且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在战时甚至从来没有指挥过一
个连。最后,艾森豪威尔不久前才临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德怀特来到伦敦
时,由他管辖的有366 名将军,他们的军阶都比他高。
当艾森豪威尔布置他那设在英国的参谋部的工作时,他显然想起了麦克
阿瑟的官僚主义作风,于是他对部下说:“我们将在最大限度地不搞形式主
义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不是为了向上级写工作报告,而是为了获得战争胜利。
我始终将竭力做一个对你们有用的人,但是我要求你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不要依赖我。”
通过他的勤快和朴实的办事作风,他逐渐与英国同僚们建立起了联系。
但是还有不少难处。这首先是与英国军事长官蒙哥马利的关系。艾森豪威尔
初到伦敦时,就与蒙哥马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德怀特被邀去听他的讲演。
在这位英国将军开始讲话不久,嗜烟的艾森豪威尔烟瘾上来就抽了两口。报
告人立即用愤怒的声调大声问道:“谁在抽烟?!”艾森豪威尔回答说:“我。”
蒙哥马利严厉地申斥道:“不准在我的会议室里抽烟!”德怀特默不作声地
把烟掐灭了。这件小小的、不愉快的事情没有使艾森豪威尔对待蒙哥马利的
态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并没有因此动摇他对这位英国将军的看法。他说蒙哥
马利是“性格坚毅、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的人。”但是在1944—
1945 年的欧洲战斗中,固执的蒙哥马利未按统一布置行动,另行其事,把艾
森豪威尔气得够呛。
来伦敦后,艾森豪威尔到礼仪讲究的俱乐部去过几次。他了解到,许多
俱乐部禁止吸烟,对光顾者的举止有极严格的详细规定。有一次艾森豪威尔
白白浪费了整个下午时间。他认为拒绝与挪威国王共进午餐是种失礼。但是,
却发现谁也无权先于国王离席而去。国王显然兴致很高,怎么也不想离去。
而参谋部有急事等他去处理。7 月4 日,美国的独立日,艾森豪威尔由于职
务关系去美国大使馆。这天他握手2600 次。这大多了,以后他就有意回避这
类礼节。对于任何礼宾会见的邀请,他喜欢这样作答:“我不能去,我们在
柏林见!”
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新闻界却有着良好的密切关系。他经常举行记者招
待会。艾克在51 岁那年第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在以后20 年中,举行了500
多次记者招待会,取得很大成功,他很快证明,他不仅在与记者打交道的方
法方面,而且在谈话内容方面,都是一个天才。
艾森豪威尔善于处理公共关系,而且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对他的
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随便和不拘礼节的风度,像他的绰号“艾克”一样,
很有感染力。当他坦率地谈到前面的困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时的态度,
以及生动热情的话语,同样感染着听众。他的传记作者安布罗斯说,艾森豪
威尔习惯使用立刻表明他是普通人的身分的措词。他会谈到谁“晓得来龙去
脉”,谁是老滑头,或者他会说“我告诉他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称
他的上级是“大亨”,是“老板”。他无数次提到“我的老家,阿比伦”,
并把他自己说成是“头脑简单的乡下佬”,对问题叹息着和皱起眉头回答说:
“对一个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家伙来说,简直是太复杂了。”
公众听到关于文森豪威尔的事情越多,也就越喜欢他,报纸上关于他的
报道也就越多。关于他喜欢简朴的故事广为流传。当他到达伦敦时,在当时
伦敦最豪华的克拉里奇斯宾馆为他留出一套房间,最大的方便之处是离伦敦
美国区心脏地带格罗夫纳广场20 号他的办公室只有三个街区。格罗夫纳广场
是美国使馆所在地,广场周围大部分的办公楼,或者由美国国务院占用,或
者由陆军或海军人员占用。因广场上的美国人多,英国人称该广场为“艾森
豪威尔广场”。艾克初来到这座豪华的贵族宾馆很不习惯,坐卧不安,感到
住在这里是活受罪。一个星期后,他搬到一家比较朴素的多彻斯特宾馆。在
这里用不着走多远就可以到他的办公室。办公室迁到海德公园街对面。当时
海德公园到处布满高射武器。在多彻斯特,他有三个房间,一个为多用途的
起居室,两间简朴的卧室,艾森豪威尔住一间,他的联络副官布彻住一间。
德怀特勤奋工作为部下作出了榜样。这位将军早晨6 点一刻起床。他每天工
作不少于12 个小时。他常常过了午夜才就寝。通常在睡前喜爱看描写19 世
纪下半叶美国西部生活的小说,玛咪定期从美国将这种最新小说给他寄来。
艾克认为这是最好的读物,因为看牛仔史“不用思考”。
艾森豪威尔的家庭出身引起了记者们的广泛兴趣。记者们聚集阿比伦,
访问艾达和艾克童年时代的朋友。他们对自己所找到的东西感到高兴,读者
也是一样。这是一个穷孩子成名的美国传统主题。如果艾森豪威尔不是出生
在一间木屋,得克萨斯州丹尼森的那间棚屋根本无人知晓;如果他的家不是
那样贫寒,他的家也就不会出名。玛咪也受到记者的包围。她寻求并遵从米
尔顿的劝告。米尔顿说,美国人民有权了解带领他们的孩子上战场的人。玛
咪有责任与记者合作。玛咪力图将她所同意的采访限于她丈夫的问题上,但
是关于她的情况也不少。她被拍摄不少照片,成了知名人物。
艾森豪威尔的公共关系意识,远远超越他自身范围。他利用报界来宣传
盟国团结的思想,他认为美英友谊是最后胜利的绝对必要的条件,并尽力使
之成为真正的和持久的友谊。1942 年夏天,他的主要努力是处理好英国公众
与来到英伦三岛的美国士兵、飞行员和水手之间的关系。人数不断增长,最
后有200 多万美国年轻人来到英国。在一个只比科罗拉多州稍大的岛上,这
些人的住、吃、训练和装备问题,都要在已经住得很挤、营养不良的本地居
民中间解决。
除此之外,美国士兵把自己看成是前来解救英国的勇士,而英国人则把
自己看成是曾坚守住堡垒的人。美国兵的军饷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他们大部
分没有结婚,他们毫不在乎地花钱。英国人看到这些年轻人任意挥霍,而他
们的女孩子极力追求一些年轻人,大为恼火。伦敦人普遍认为,美国兵钱多,
吃得好,并对他们的浪费感到震惊。
艾森豪威尔着手改善这种形象。他命令他的指挥官们,发起一场整顿纪
律的运动,说服士兵们把一部分钱购买战争公债,以减少乱花钱。他要美国
士兵知道英国人民过去和现在所作出的牺牲。他制定了以英国风俗习惯来教
育部队的计划,他命令组织参观伦敦,重点放在被炸成废墟的地区。他要他
的指挥官们整顿美国士兵的军风纪,并加强对士兵们进行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的教育。他说:“要使英国人相信,我们到这里来不是糊里糊涂地混日子,
而是肩负重任的反法西斯战士。”
艾森豪威尔对于派到他这里来的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和作战能力,比对他
们的外表和军人举止更为担心。他主要关心的是纪律和士气,大部分美国士
兵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考能力,但他们缺少军事训练,吃不了苦。他花
了很多时间去视察在野外的部队,监督他们的军事训练,向军官和士兵们解
释演习的目的。艾森豪威尔告诉他的指挥官们,他要在英国建成一支“美国
勇于投入战场的最优秀的部队,他们不仅有良好纪律,而且具有强大的作战
实力”。为此,艾森豪威尔的职责之一是挑选优秀的指挥官。他的选拔标准
是:首先指挥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通晓当今的军事技术,勇猛顽强,多谋
善断,在艰难的条件下能带领部队打硬仗,打胜仗。对于那些沽名钓誉、油
腔滑调、花言巧语、作风不正的人,一经发现,就立即把他们清洗出去。
基于这样的原则,艾森豪威尔组建了一个短小精干的领导班子。他的参
谋长沃尔特·史密斯将军,是“一个得心应手的人”。史密斯善于处理日常
事务,也长于清醒地理解重要问题。艾森豪威尔说:“由于史密斯认真、勤
奋和忠诚,他既能处理麻烦的协商,又能从事专业工作。他性格坚强、举止
果断,对人既不迁就,又能融洽相处,这些优点使他在欧洲的军界和政界赢
得了令人羡慕的声誉。他于9 月7 日到达伦敦,从那时起,在整个战争期间,
我们一直维持着个人友谊和公务联系。”
当计划清楚地表明参战兵力最后要达到数百万时,艾森豪威尔决心避免
使地面部队在一开始就发生机构臃肿的弊病。最初,他只把第二军调到伦敦
附近来,把该军司令部作为地面部队的最高一级司令部,并委派克拉克将军
负责指挥。克拉克是一位有经验的司令官,由于他的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
避免了部队大量集中、突然出现许多高级军官而引起的混乱现象。
约翰·李少将负责供应处。他一到职,就马上开始进行一系列繁重的工
作,如准备港口,修建仓库,平整机场,建盖营房,修理设备,这些都是从
英国基地发动进攻前所必需的。在约翰领导下,后勤工作井井有条,取得了
十分令人注目的成就。两年以后,盟军在横渡英吉利海峡发动进攻时,英国
已成了一个巨大的前进基地。当时有人开玩笑说:“只有在英国上空经常飘
浮大批防空气球,才能使英伦三岛免遭沉海之灾。”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1942 年7 月7 日,美国政府授予艾森豪威尔中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