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登说:“多萝西对希拉里有很大的影响。她非常关心世界,非常关心人们的思想。”
多萝西还一直向希拉里灌输一种独立、自主的思想。她说:“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你也跟别人不一样。”也许正是这种早期教育使希拉里在以后面对什么样的议论时都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屈服于舆论的威胁。
希拉里从家庭这个基地得到的支持太多了,这种支持不是很快就会消失的。尽管他的父亲除了睡眠外,大部分时间花在业务上,但他跟其妻子一样,对女儿的巨大才能给予大力支持,只是采取比较保留的方式。
也许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吧———母亲进行鼓励和帮助,父亲则从外界带回信息。“父亲在培养女孩子的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希拉里的父亲的风格体现为培养一种务实的竞争能力。休·罗德姆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克兰顿,是家中的次子。他遗传了其母的固执和粗哑声音,并且笑起来中气十足。
休在青少年时代也是个爱惹祸的男孩子,他有时会偷开邻居崭新的车外出兜风或者穿溜冰鞋在法庭街卫理公会教堂的走道上横冲直撞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最终成熟起来,并成为坚定的保守共和党人,这让希拉里的政治信仰在大学以前一直倾向于共和党。
1931年,休进入宾夕法尼亚州大学,1935年大学毕业,取得体育学士文凭,但碰上经济大萧条的顶峰时期,只好先回斯克兰顿老家,选择在斯克兰顿花制品公司谋职,1937年成为公司在芝加哥的推销员,并搬到芝加哥居住,大多是到周末时开车回斯克兰顿,并将支票交给家里。
休在读大学前,曾在斯克兰顿当过矿工,因而他深谙大学教育的重要性,直至多年之后,他向希拉里和她的弟弟们描述如果他没上大学他们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还带他们参观了他曾工作过的煤矿。
休与多萝西结婚后搬到密歇根湖附近芝加哥林肯公园区的一栋公寓里,随后他又应征入伍,加入以拳王吉恩·滕尼命名的一项海军专门计划并成为海军士官,负责训练数千名年轻水兵,为他们出海做准备。
战后,休在芝加哥大环的商品市场里开了家专卖窗帘布的小公司,1950年,当时希拉里3岁,弟弟休尚在襁褓之中时又举家搬迁至芝加哥市郊帕克里奇。休之所以选择帕克里奇,首先便是因为这里的公立学校好,他坚定不移地要让自己的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
希拉里继承了父亲这种坚毅、果敢的品质。她明确自我目标的时间比大多数同龄女孩子早得多。“当我们大家都忙着搞清许多人的个性时,她却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她前进的目标信心十足,”埃布林说,“这点她像她父亲。他对自己的信仰总是坚定不移。希拉里做事全力以赴的品质大多来自她父亲。”
休总是希望希拉里不要满于现状,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当希拉里从学校带着好成绩回家时,他总是会粗心粗气地说:“你上的准是一所很稀松平常的学校。”
父亲、母亲给予希拉里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其中更重要的影响为她今后成为第一夫人,竞选参议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爱幻想的芝加哥郊区女孩二、这屋里不要胆小鬼
休是个无法忍受挥霍浪费的人,这与每一个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一样,因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对于贫穷的恐惧心理,因而休在对待金钱问题上简直可以称为锱铢必较,并且严格把这种观念灌输给三个孩子。
据希拉里回忆,如果她和两个弟弟刷完牙忘了旋紧牙膏盖子,他会把盖子丢到窗外,让希拉里三个人去外面找,即使下雪天也不能“幸免于难”,他希望以此提醒孩子们绝不能浪费。当希拉里长大成家,并贵为第一夫人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把没吃完的东西重新放回原处的习惯。
父亲让希拉里学会节俭,母亲则让她懂事强悍。
希拉里一家搬到帕克里奇不久,多萝西便发现自己的女儿不爱出去玩,有时还哭着回家,诉说街对面的奥卡拉汉家的小女儿苏丝欺负她。
苏丝是个个性粗鲁、缺乏教养、爱动手动脚的女孩,除此之外,或许她还嫉妒希拉里那双又黑又大的眼睛。
作为刚搬到一个新地方又只有4岁的希拉里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她的懦弱成了苏丝随时都可以欺负她的原因。苏丝在没有朋友的时候便拿打她开心,而她,即使涕泪纵横,也止不住苏丝的暴行。
多萝西开始细心观察女儿的行为,有一次她看见希拉里跑进花园和苏丝一起玩,然后苏丝给了她一巴掌,她哭起来。
希拉里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庇护,但一向和颜悦色的母亲不但没有给予年幼的女儿以爱抚,反而厉声地对小希拉里说:“回去,若苏丝打你,我允许你回击,你得学会保护自己,这屋里不要胆小鬼。”她下决心要培养起小希拉里的勇敢无畏。
希拉里又跌跌撞撞地冲出门去。
一群幸灾乐祸的男孩和爱抡拳头的苏丝围了上来。两人对峙着,突然,希拉里挥起小拳头,用吃奶的力气重重地击过去。苏丝后退几步,倒在了地上。
她的反抗使在场的男孩们全都张大嘴巴,用不可思议又带着钦佩的目光看着希拉里。希拉里得意洋洋地告诉母亲:“我现在能同男孩子较量了!”她弟弟托尼说:“我姐姐冷酷无情。人们对她的许多说法都是名副其实的。”另一个弟弟休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补充说:“但那只是一个方面,那是她干工作时的面孔,你知道,就像你在橄榄球比赛时的比赛面孔一样。”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在以后的岁月中希拉里取得过各种胜利,远比这一次辉煌。
但这又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希拉里人格的塑造由此开始———如果没有这一次,希拉里也许便不会成为今天的希拉里,克林顿和美国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这大概就是希拉里无所畏惧的原因。她不惧怕学校,不惧怕任何事情。
第二章 爱幻想的芝加哥郊区女孩三、田园诗般的童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是许多家长向往和孩子喜欢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出色的学校,绿树成阴的街道,给石雕街道标记照明的煤气灯式的路灯,以及各种大小不一的适合于安家的住宅。这个城镇还以住宅区中心建有诸如匹克威克剧场这样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而自豪。
希拉里一家于1950年搬到帕克里奇居住,他们的房子坐落在帕克里奇威斯纳大道236号,是乡村俱乐部区的一部分,也是罗布家族1832年开始定居的地方。它是一幢已有25年历史的、具有乔治风格的两层三居室砖房,宅前有高大的树木,还有精心照料的庭院。这是一幢又大又舒适的房屋,周围的房屋跟它相仿。罗德姆家坐落在一条幽静的街上,邻居的情况很相像。家家都不把门锁上,孩子们把各家的后院都看做是自己家的后院。在整个邻近地区,孩子们常常从这家窜到那家,骑着自行车曲折迂回冲到幽静的街道上,或沿着宽阔的林阴大道兜风,古老的树木在他们的头顶上形成天篷。
希拉里正是在一个环境优美的郊区住宅区度过她田园诗般的童年生活的。
罗德姆夫妇同周围邻居的交往并不频繁,但三个孩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希拉里和她的两个弟弟休和托尼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多萝西曾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马莎·谢里尔说:“那时我们家附近方圆四个街区内足足有四五十个孩子,年龄与希拉里相差不了四岁。他们总是在一起,像个大家庭。他们男孩比女孩多,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比赛。希拉里在玩警察抓强盗、捉迷藏和抓人游戏时总能坚持不败;那些游戏现在的孩子们都不再玩了。”
希拉里和弟弟们步行去尤金·菲尔德小学,冬天溜冰、堆雪人,其他季节则在安全的邻近街区骑车玩耍,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
他们还常常去爷爷在斯克兰顿钻石街的老家度假,每年的8月多半消磨在爷爷1921年所建的度假小屋中,小屋位于斯克兰顿西北二十英里左右,四周是波科诺山,可俯瞰维诺拉湖。在爷爷那里,希拉里学会了玩扑克牌,爷爷认为世界上最好的纸牌游戏非皮诺克尔莫属,这是一种需要算计和使用花招诡计的纸牌游戏。希拉里后来说,皮诺克尔牌除了富于比赛的挑战性之外,还是一种适合训练她的高度组织能力和培养人全面思考的练习。这都是后话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她从玩母亲敦促他们玩的文字游戏和从小就学会的扑克游戏中获得了无数童年的乐趣。
在爷爷那里还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关于维诺拉湖的传说,给希拉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后一个美丽而又坚强的维诺拉公主的形象便会时不时在她心头出现。
爷爷小屋后的山上树林里有熊和山猫出没,希拉里和弟弟格外喜欢在附近探险、远足并在苏斯奎汉纳河上钓鱼和泛舟。
回到帕克里奇自己的家中,希拉里最喜欢玩小孩子们自己发明的游戏,他们几乎天天玩垒球和长距离踢球赛。寒冬时,邻居威廉姆斯家的后院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因为威廉姆斯先生灌水形成的户外溜冰场给他们提供了最佳的玩耍场所,他们在上面溜冰、玩冰上曲棍球,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夏天,希拉里和附近的小孩则会成群结队去辛克利公园游泳。
圣诞节是一年当中最快乐的一天,那一天父亲会把圣诞树拿回家,母亲则在厨房里做巧克力甜饼给他们吃。当希拉里和弟弟们长大一点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