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茶+文+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给客人酒,主人则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吊脚楼的二层,地面是木板或竹条板铺成),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备的应急炒玉米。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中。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脆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报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夫妇配合十分默契。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忱。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这种出没于山野的野鼠长近盈尺,重约千克,体圆肉细。平时珞巴人随捕随吃,年节前则要储存鼠干准备待客。客人在莅临,主人即将野鼠干穿上棍,燎毛刮净,扔掉内脏,切成小块,以石锅炖烂,佐以调料,肉嫩味鲜,百食不庆。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还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松鼠)、傣族(食竹鼠)和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一带的部分苗族。少数民族许多食野昧的经验,为扩大人类食源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是很值得发掘总结和宣传推广的。
第十节 少数民族用酒习俗 
不论中外,有不少民族在烹饪中用酒来作调味品。在中国,有专门的料酒。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情况。怒族阿龙支系有种民间传统食品,称之为“肉、酒”。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鸡切成块,用油烹炸后倒很多酒入锅,以文火稍炖即成。肉酒外酥内嫩,酒香诱人,可口而富有营养,是老人和孕妇的食补佳肴。西藏藏族在藏历年时做一种汤食,叫“衮登”,是用青裸啤酒、红糖、奶渣、酥油等混煮成的,其味酸甜香,且微带清苦。广西象州一带的壮族,有种调味品叫“红谷糟”,是以粘米制成的。制法是:将50克米醋与水混溶,洒到微温的米饭中拌匀,然后装坛加盖捂严保温,发酵24小时后,开坛捞出米饭,以清洁的凉水冲洗,堆饭于竹簸寞中,用布盖好。米饭发热即摊开晾凉,凉后又堆起来盖布。每天以水冲洗一次,三日后米粒即成鲜红色,晾干便是糟种。糟米加盐,装坛储存。用红谷糟可以作菜、腊肉的调料,也可以作烧菜的佐料和吃熟肉的蘸料,其味甜酸,酒香扑鼻,满口留芳。广西位佬族和贵州苗族等也有与此相似的泡菜,可以称之为甜酒腊酸菜。因其酸甜香脆,生津开胃,所以一次得食,终生难忘。以酒来疗疾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少数民族中亦有此经验。藏族牧民在古代就已懂得用青裸白酒敷贴外伤患处。在盛产药材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酒泡药材医病或健身的常见。四川凉山彝族以白酒送服花椒来治疗肚胀腹泻、下坠难受;以蜡干研末的“屎克螂”兑酒饮服来治疗产后胎盘不下或堕胎。
守猎活动中用酒。鄂伦春族过去在婚宴中吃的狍子肉,是不能用以猎枪射杀的狍子的,这也许是对“动武”的忌讳,因为婚姻要求和和美美。于是,新郎便用食物拌酒来醉狍子生擒之。但是狍子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非常机警,而且奔跑飞快,因此,能醉擒生狍者必须聪明能干才行。年轻的猎人都懂得狍子的生活习性及一年四季出没的规律,而且能用桦树皮做成狍哨子,摹仿狍子的叫声,引诱母狍跑来喂奶,猎人又在下风,且头戴抱头帽,所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少数民族在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除敬神及人饮用之外,还有些特殊的用酒方式,举例如下。据《宁古塔风俗杂谈》记载,满族过去请女性萨满跳神求吉时,要捆缚一头猪作卜卦之用,“以酒灌其耳与霞,耳霞动即吉”。建国后信萨满教的人越来越少,萨满跳神在如今只偶尔为学术调查者表演一下。羌族村寨在举行山神祭时,众人在端公(巫师)的主持下,将酒灌入羊耳,并大吼三声,羊难受而发抖,众人以为这便是山神已接受供献(羊)的表示。端公还根据羊抖动的情况来卜当年的收成好坏。最后宰羊,涂羊血于象征山神的乳白色石英石顶端,众人煮食羊肉,歌舞而散。达斡尔族在举行“依尔登',(萨满的祭祀)和“斡米南',(萨满的盛典)时,有一节仪式是“吃血”,夜晚在黑暗中进行。将白天宰杀的三岁羊或牛血、切成块的肺、牛奶或羊奶、香块用酒拌在术碗中,众人伴唱,萨满跳神,并将血抹到挂在“神树”上的铜制神灵面具上。现在节日活动仪式已简化。
贵州印江土家族过去在祭风神时,大祭开始,先将作为牺牲的牛用酒灌醉,牛角牛尾挂鞭炮,祭毕点炮,让牛围神树狂奔,宰牛者突然偷袭将牛砍倒,再将茅草人砍倒,立即扔掉刀,跳进河中躲避,谓之“掩杀”。
中国南方有十六七个少数民族有敬牛节或斗牛节。敬牛节反映了农耕民族对耕牛的爱护和重视;斗牛节主要是欣赏牛的顽强和勇武。福建闽东一带的畲族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牛歇节,有的人家以泥锹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牛,犒劳它辛勤的耕作。滇西北兰坪一带的普米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