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诞生在该城的一个马棚里。无疑,耶酥的出生,更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
相传大约公元前74年,依附于罗马帝国的犹太希律王遵照罗马皇帝奥古斯的指示,要对以色列臣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家住加利利拿撒勒的一对夫妇不得不返回祖籍伯利恒。当时,妻子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历尽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一天深夜来到了伯利恒。旅店有的早已打烊,有的客满为患,无处栖身。万般无奈,这对夫妇只好在一家普通客栈安放牲口的岩洞里过夜。不巧的是,妻子偏偏赶在这时分娩。那岩洞脏兮兮的,阴暗又潮湿,四处还弥漫着不停鸣叫着的驴和羊的膻臭味。年轻的妻子见状,忍不住要呕吐起来。实在没有更好的地方,她不得不在一个刚刚饲喂过牲口、还留有不少草渣料沫的石槽里,将腹中的婴儿生了下来。
这婴儿,便是日后对整个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耶酥,那年轻的母亲,就是“圣灵感孕”生下耶酥的圣母玛利亚,玛利亚的丈夫,名叫约瑟,是一个有名的木匠。那个山洞,叫做“马赫德”山洞,更是所有基督教徒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圣迹之一了。
这便是《新约圣经》“福音章”中对耶酥诞生一幕的生动描绘。耶酥的呱呱坠地,标志着人类翻开了一页崭新的历史。我们今天用的公历,就是由此而来的;西方社会多少人的前途和命运,又因为耶酥的诞生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难怪,每天都会有那么多的基督教徒,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远途舟车劳顿,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的是追忆、缅怀耶酥当初降临人世的圣景,在他们的主的诞生地,完成自己肃穆而神圣的宗教礼拜仪式。
上篇:圣地文化行牧羊山的故事
伯利恒城东,举目眺望,一座座小小的山峦隐隐约约地彼此相连,看去似乎缺乏巍峨的气势,显得很一般。然而,这可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牧羊山”。
相传,当初耶酥刚生下来后,天使突然下凡,向正在这座山上放牧的羊倌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特大的喜讯,这是关乎万民众生的:今天,在大卫城伯利恒,你们的救世主诞生了,他就是耶酥基督。”
如今,到伯利恒来的基督教徒和众游客,大都会爬上牧羊山,对耶酥降世的最初传播地点进行缅怀和朝拜。
据记载,牧羊山还是耶酥养父的远祖大卫常常出没和光临的地方。大卫被称为犹太民族的楷模,以色列人的理想国王。在战斗中,他骁勇顽强,屡立战功,信誉卓著。他统一了以色列12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虽然大卫王曾用计杀死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手下部将乌利亚,并将乌利亚之妻霸为己有,生活上甚至受到当时先知在内的许多指责,但综观他的一生,大卫还是称得上以色列一代政绩斐然的明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卫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长赋诗,《旧约圣经》中的“诗篇”,有73篇是他的作品。大卫是牧童出身,幼年时,牧羊山是他常来替父亲放羊的地方,乃至成名后,他仍念念不忘牧羊山,对这里怀有特殊的情感。大卫王每每喜欢在夕阳残照中,攀上牧羊山,找一棵叶繁果盛的无花果树坐下,手持五弦琴,一边弹奏,一边吟诗赋词。琴声悠扬,词赋激昂,映衬出一世之雄的旷古志向和博大情怀。
当我们登临牧羊山巅,在坚硬的、怪石林立的土地上站定,抬眼观望,还真的恰巧碰上一个牧羊老人,远远地守护着他为数不多的嬴弱的羊群。世海沧桑,物换星移,昔日的名山,今天已成为一个名叫“贝特·苏哈尔”的小村庄。小山村默默无闻,几乎名不见经传。
山上虽仍有绿色的小草,但那小草有不少可怜地生长在石隙中间,以自身不懈的生命力,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抗争。其他地方的草显得稀稀疏疏,已不复当初“百草繁茂”、“绿树遍地”的情景了。显然,眼前的牧羊老人,也与当年的报信牧倌没有了任何联系。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这山,这羊群和这牧羊的老者,遥想到许久许久以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上篇:圣地文化行 圣诞教堂
伯利恒最为人们称道,同时也是最闻名的是这里的“圣诞教堂”。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酥诞生教堂”等。该教堂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圣诞教堂始建年份说法不一,较多的观点认为是公元326年。此前,希律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庙。当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亲海伦娜巡幸巴勒斯坦来到伯利恒时,海伦娜念及此乃耶酥降临人间的圣地,不禁心中充满神圣和敬意,遂下令拆除神庙,在“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教堂,以永志纪念。建筑工程于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毁于动乱。现在人们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用原教堂的材料于公元540年重建的。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在耶酥诞生之地俯首谦卑,感到主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确,当无数教徒和游人在这低矮狭小的门洞里佝偻着身躯窘迫地穿过,也确能产生这样的客观效果。但这矮小的洞门并非教堂的最初设计,而是后来改建成这个样子的;改建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在耶酥面前的低下和卑贱。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据说,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
步入教堂,两排斑驳的石柱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石柱上方,是悬挂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灯。整座教堂显得宽敞、高大,静穆肃然。教堂里最为神圣的,无疑应该算是“圣诞洞”了。
圣诞洞即是耶酥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洞长12。3米,宽3。15米,踏着十字军穴阶即可来到洞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那是特意用来标识耶酥诞生的地方的。银星被誉为“伯利恒之星”,呈齿轮状,中间是一个圆口,外面则是类似齿轮状物,我们分别数过多次,共有14个齿。整个银星显得气象万千,光彩照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那银星上镶刻着的拉丁文字:“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酥”。此星始刻于1717年,但1847年被盗,1853年又用一几乎乱真的复制品代替。银星的右边,便是著名的石槽堂。教堂内,还有许多金丝镶边的彩画,描绘耶酥降生的故事。
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基督教徒经常久久地凝视着那光耀闪烁的银星,然后,来到石槽前,一个个把头尽可能地伸进槽内,手抚、身触和亲吻槽体以及石槽的四壁,有人竟感动不已,潸然泪下。银星对面,下行三个台阶,是马厩教堂。教堂内套小教堂,在圣地的许多地方,都是屡建不鲜的。
圣诞教堂外部建筑的项层,悬置着一口硕大的钟。每天,这钟都定时被敲响,那“当…当…”的声音浑厚、苍古,能传到好远的地方去。沉沉的钟声里,游人熙熙攘攘;基督教徒项礼膜拜。而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更是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汇聚一堂。那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情景,煞是壮观。届时,这里要举行世界性盛大的圣诞庆典。在庄严的管风琴伴奏下,映着一簇簇圣洁的烛光,这些操着不同语言的教徒们,一同默念,吟颂,祷告,共祝耶酥诞生,共求耶酥将福祉永布人间。据以色列旅游部门统计,圣诞期间,到伯利恒圣诞教堂的人数,超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一处基督教圣地。
圣诞教堂在历史上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和土耳其人等占领,久经磨难,多次遭到毁坏、修葺和改建。好在总的风格和结构大体上得到了保持,基本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公元7世纪,波斯人摧毁了伯利恒及其附近的大部分教堂,但对圣诞教堂却未加践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初从东方前来向耶酥祝贺降生的博士们穿的是波斯服装。
历史上,教堂的所有权数易其主。为争夺对教堂的管理权,曾发生过许多冲突和争端。现在则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教堂里面的许多小教堂,各代表着不同的派别、信仰,它们各自的礼拜仪式也有区别。
与圣诞教堂相关,在这里颇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段文化史上的佳话。这就是,公元386年,一个名叫哲罗姆(又译耶柔米,公元340420年)的神甫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距“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编写《圣经》注疏,并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现在,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建有哲罗姆纪念堂,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隐修者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上篇:圣地文化行“乳石洞”的传说
出圣诞教堂右侧边门,迎面是一条狭窄的小街。小街东南走向,略呈坡状,地势在一点点升高。沿小街左拐,慢慢前行,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