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供决策依据。世界上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国家风险评估的方法按其主要特征,可分为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两大类。
(一)定性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是对各项评估要素做出主观上的分析和判断。这种方法偏重于利用经验和准则,而不是用量化的数据比较来说明各项评估要素的特性及其与偿债能力的关系。按照评估内容的复杂性与深浅程度,该方法又可分为简述报告法和详述报告法。
1、简述报告法。国家风险评估者根据贷款业务的实际需要,选择其认为重要的评估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风险评估报告。这种方法没有统一报告格式,可以省略对许多要素的评估,主要是按照评估者的主观判断作重点论述,极少利用统计资料和数据作辅助性说明,因此简单易行,所费人力和物力较少。美国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均采用此法。但简述报告法也有明显的缺陷,如对评估要素的选择与分析易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会忽视某些评估要素,可能降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因没有统一报告格式而难以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等。
2、详述报告法。国家风险评估者按照既定的标准格式,对较多的评估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借助必要的经济指标和统计资料作补充说明,进而评定一国的信用等级。通常,既定的标准格式至少有五个部分:(1)国内经济;(2)国外经济;(3)政策环境;(4)基本政治因素;(5)外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有明确完整的报告形式,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而且可对一些重要事项作较为详尽的论述。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依然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往往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较少利用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进行预测,其评估结果还是不足以使人真正了解国家风险的性质和大小。
(二)定量评估方法
为弥补定性评估方法的不足,许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采用定量评估法,即把各项评估要素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数量化,或用明确的数字表示,以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和操作性。事实也表明,将风险量化能够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有利于对国家风险进行国际间比较,为贷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达成国际银行间统一而合理的计费标准等等。按照国家风险评估的复杂性和深度,定量评估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检查表法(Check—list Approach),二是数量法(Quantiative Approach)。
1、检查表法。 国家风险评估者在选定的检查表内,将一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各种可能造成国家风险的主要因素分别列出,再按其表示的实际状况和影响力的大小,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分,最后把各要素的等级评分加总,得出一国信用总分,并按总分的高低评定不同的信用等级。这种定量评估方法比较典型,已被大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
检查表法的优点是简单扼要,较为客观,而且有利于国家风险评估的规范化。它的缺点是局限于对过去资料的分析,各种要素的评分等级和重要性权数的设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数量法 为避免主观性,弗朗克(C。R。Frenk,1971)在《国际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偿债能力的评估:判别模型的运用》一文中提出要用计量经济学技术(Econometrics Technique),通过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对国家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2'后来的一些经济计量学家和财务分析专家对弗朗克的观点与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使得数量法逐渐地完善和流行起来。实际上,数量法就是利用数量分析与经济学原理,寻求国家风险程度与各种评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然后再将评估要素带入模型进行运算和逻辑判断,进而得出评估的结果。
数量法是以严谨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和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家风险评估中的主观性,而且有利于评估方法的规范化和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但是,数量法及其运用所得到的结果能否科学地说明一国的信用和偿债能力,还不免令人怀疑。这是因为:用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是以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一旦有偶发性事件发生或新的变化,其功效即告丧失;一些社会现象,如政治风波、人才素质和民族特征等是不能被数量化,并带入模型体系进行运算和逻辑判断的;由于统计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能性等方面问题,评估的结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数量法因自身的缺陷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常被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评估方法。
(三)风险等级的评定
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仅仅凭借其中一种方法是很难对一国的信用和偿债能力做出准确评估的。大量事实表明,在评估过程中,一方面采用详述报告法对一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采用检查表法对影响一国偿债能力的要素进行量化和推断,两者并举,相辅相成,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为直观地显示一国的风险程度,方便地比较国与国之间的风险大小,进而提高国际信贷决策和国家风险管理的水平,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必须对国家风险评定等级。风险等级的评定有许多做法,但其主要内容却有相似之处。日本公债研究所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现简述如下:
1、评级标准和评分等级
在日本公债研究所的牵头组织下,成立由银行、商社和工业公司代表参加的14个专家小组,同时进行风险评估。各个专家小组分别以打分方式对每一单项风险,以及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单项风险和综合风险都分为A—E五级。单项风险的等级评分是:A级10分,B级8分、C级6分、D级4分、E级2分。以简单算术平均数求得的14个小组的评分均值就是一国各单项风险的得分。综合风险的等级评分是:A级9分以上,B8。9—7。0分,C级6。9—5。0分,D4。9—3。0分,E级2。9分以下。不论是单项风险还是综合风险,都是以分数的高低评定风险等级,即分数越高,级别就越高,表示风险越小;不然,则相反。
日本公债研究所的做法有两大优点:一是各专家小组在分析大量资料后对单项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综合风险,有利于避免主观随意性,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实际情况。二是使用国家风险评级资料的行业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由各专家小组分别打分,同时公布,既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一国的整体风险程度,又能反映不同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从而更好地满足国际信贷决策和国家风险管理的需要。
2、评议标准
日本公债研究所评议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可概括为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性、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对外关系的稳定性和对外支付的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可分解为14个单项风险,最后归纳为一个综合风险。
⑴ 发生内乱和革命的可能性。A、完全没有;B、估计没有;C、比较稳定;D、有发生的征兆;E、很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
⑵ 现政权(体制)的稳定性。A、很稳定;B、稳定;C、还算稳定;D、存在不稳定因素;E、很不稳定。
⑶ 因政权更迭而影响政策的连续性。A、根本不会影响;B、大体上能保持连续性;C、虽有磨擦,但变化不大;D、可能改变某些政策;E、会发生剧烈的政策变动。
⑷ 产业的成熟程度。A、高度成熟;B、比较成熟;C、差不多;D、有些不成熟;E不成熟。
⑸ 经济活动的扭曲性(通货膨胀,失业等)。A扭曲现象少;B、扭曲现象比较少;C一般;D、扭曲性大;E、扭曲性很大。
⑹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A、很有效;B、比较有效;C、一般;D、不太有效;E、基本无效。
⑺ 金融政策的有效性。A、很有效;B、比较有效;C、一般;D、不太有效;E、基本无效。
⑻ 经济增长的潜力。A、有极其优越的条件;B、有优越的条件;C、一般;D、尚嫌不足;E、明显缺乏潜力。
⑼ 战争的危险。A、根本不存在;B、估计没有;C、有隐约的征兆,但估计不会发生;D、存在危险的征兆;E、处于一触即发状态,或战争已爆发。
⑽ 国际交往中的可信赖程度(遵守国际协调与契约的态度)。A、姿态极高;B、姿态高;C、过得去;D、缺乏信赖;E、完全不可信赖。
⑾ 国际收支结构。A、极好,可以放心;B、良好,大体上可放心;C、尚可;D、有些担心;E、极其不好,很不放心。
⑿ 对外支付能力。A、极好,可以放心;B、良好,大体上可放心;C尚可;D、有些担心;E、极其不好,很不放心。
⒀ 对外支付能力。A、极好,可以放心;B、良好,大体上可放心;C、尚可;D、有些担心;E、极其不好,很不放心。
⒁ 汇率政策。A、一贯强势;B、暂时疲软,趋势看涨;C、币值能保持稳定;D、存在小幅度下跌的可能性;E、存在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
综合风险程度。A、完全可以放心;B、可能放心;C、存在令人担心的因素,但问题不大;D、令人担心;E、令人十分担心。
目前,世界上有若干权威机构定期发布国家风险等级的报告,如《欧洲货币》(E)杂志每半年公布一次包括一百多个国家的最新风险等级。从事国际信贷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常把这些评估报告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或组织自己的专门班子,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国家进行国家风险评估。
第三节 国家风险的防范
国家风险的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以规避国家风险,或将国家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确定贷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