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谐钟械拿涝佣焦乇樟恕盎平鸫翱凇保╣old window),同时开始征收10%的临时进口附加税,试图扭转贸易逆差。美国政府放弃承诺之时,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之日。
  为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12月18日,十国集团通过长达4个月的激烈交锋和讨价还价,终于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机构”(Smithson institute)达成一项协议,即“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
  1、调整黄金官价。从1盎司黄金35美元上调到1盎司黄金38美元。
  2、调整汇率平价。瑞士法郎、意大利里拉和瑞典克郎分别对黄金贬值1%;西德马克对黄金升值4。16%;日元升值7。66%;比利时法郎和荷兰盾各升值2。76%;法国法郎和英镑币值不变。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和其他国家货币对黄金的升值,使美元汇率平均下降了10%。
  3、调整汇率波动幅度。由过去的平价±1%调整到±2。25%。
  4、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但不再承担按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崩溃的过程见表8-1。
  可以看出,史密森协议是一个各方妥协和调和的产物,其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方法仅仅是调整了黄金官价、汇率以及汇率的波幅,是对美元贬值和美国放弃按官价兑换黄金的承诺的认可,丝毫没有触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因而这个协议是虚弱无力的。随后,英镑和瑞士法郎相继自由浮动。到1973年初,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投机风潮此起彼伏,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第二次美元贬值,美元对黄金贬值10%,黄金官价从每盎司黄金38美元上调到42。22美元,以致工业化国家纷纷取消史密斯协议规定的汇率平价,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
(三)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显得十分脆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美元—黄金本位货币体系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美元供应与美元信用的矛盾。认为美国为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国际储备资产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逐步增加在美国境外的美元数量,以保证国际清偿力的供给,这只有通过维持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才能达到;而国际收支逆差的扩大又会影响美元的信誉,导致储备货币危机;反之,美国要维持美元信誉,就必须减少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会减少美元的供给,导致他国国际储备的短缺,影响国际清偿力;从而使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而面临的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就是“特里芬难题”,并被普遍认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一些学者曾经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并提出过和大多学者所不同的观点:
  首先,从历史角度考察,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过程中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出色地发挥了作用,并没有出现像特里芬所说的这种两难现象。
  其次,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充当关键储备货币时也有过一段稳定时期,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时期,对内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通过发行鲁萨债券75'16',建立前述的“互换网络”(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和建立“黄金总库”等措施构成“内外防御圈”来“保卫美元”,使黄金储备和物价稳定,也没有出现两难现象。 
  再有,从理论上看,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收支保持平衡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或经常账户顺差而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大于经常账户的顺差,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即可以增加他国的国际储备,也不会发生储备货币的信誉问题。例如,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保持其经常账户收支和长期资本账户收支的平衡,不但保证了英镑价值的稳定,而且经常账户顺差和长期资本净流出的国际收支结构维持了数十年之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适应的国际储备。 
  还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1965年在其“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清偿力市场”的论文中提出长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分析法,认为长期资本流动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促进商品和劳务出口为目的,另一类是以调整国际资产结构为目的;如果美国流出的长期资本是属于第一类,就应该带动相应的出口,否则会引起国际收支的恶化,如果美国流出的长期资本是属于第二种类型,而其长期利率低于国外,短期利率高于国外,在美国的长期资本流出国外的同时,国外的短期资金将流入美国,对美国而言,这种借短贷长的资本流动不会产生国际收支恶化,也不会带来美元的信誉下降问题。
  最后,国际清算银行在其第48届年度报告(1977年~1978年)中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与“特里芬难题”相对立的立场。报告指出:就将来的货币体系中美元储备的供给而言,为了美元的稳定,以及货币体系整体的稳定,他国美元储备中来源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部分应该仅占极小的部分,其余的应是来源于贷款,这意味着他国全部美元储备的增加,必须同时有该国对外债务的增加。 
  显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造成“特里芬难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是充分地利用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优势,过度使用了这一“特权”,无节制地用自己印刷的纸币去清偿大部分对外贸易逆差和扩大国际经济交易,把美国国内经济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美元的过度输出,转嫁到世界各国身上,人为地制造了国际收支的逆差,而不像过去的英国或美国的肯尼迪政府时期那样,采取自律的国际收支平衡政策。当美国政府不再像肯尼迪时期“以内外防御圈保卫美元”和捍卫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政策目标,而是只考虑本国经济,选择过度输出美元的“损人利己”的政策目标时,美元信誉的下降与美元贬值就自然是大势所趋,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
(四)“三元悖论”和“冗余问题”
  二战以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复兴和市场的开放,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解决“允许资本自由流动(liquidity)、成员国政府独立行使货币政策(adjustment)、实施钉住汇率制度(confidence)”这三个金融政策目标同时兼得的矛盾,即“三元悖论76'17'”。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总希望在短期内保持汇率的稳定,而在长期内要求汇率变动,以期自由的实施自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显然,在资本流动性越来越高、越来越自由时,投机者肯定会对钉著汇率制度下的任何变动作出预期,而政策制定者则不希望对资本流动施加严厉的限制77'18'。这意味着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加脆弱,并越来越难以维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政策制定者都无法克服“冗余问题”(redundancy problem)。
  假定世界上共有N个国家,其中由于N-1个国家的政策足以决定第N个国家的政策,所以第N个国家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政策,而无法主动实施独立的经济政策。比如,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英国,只存在一个汇率,假设英国选择了将英镑固定在1英镑=2美元的水平上,这样美国只能接受1美元=0。5英镑这一汇率水平并将其作为中心汇率。同样,在只有三个国家的世界里,只存在两个独立决定的汇率;在N个国家存在着N-1个独立决定的汇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旦其他(N-1)国家选择并确定了以美元表示的本币平价汇率,这时候的美国则别无选择,只能在外汇市场上被动接受市场力量决定的汇率,实施没有国际收支平衡或汇率目标的自由贸易政策。也可以看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国也形成了强约束,即美国必须保证整个世界的价格稳定,实施的货币政策必须满足其余N-1个国家的需要。否则,如果所有N个国家的内部宏观经济目标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必将产生冲突。可以说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无法达成谁制定统一货币政策以及如何制定统一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是行不通的。
  ?
  表10-1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按
  下面箭头
  演进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
  美元补充黄金,等同黄金,作为各国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形成黄金-美元本位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特里芬难题,即国际清偿力供给与美元信用的矛盾。
  三元悖论,即在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下,固定汇率难以维系。冗余问题,详见下文解释。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危机
  美元危机,这里专指美元按固定比价与黄金保持兑换性的危机,也可简称兑换性危机,或指人们怀疑美元的兑换性,由此引发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危机,又称美元信心危机。

  第一次危机的拯救
  (1)借款总安排;(2)互惠信贷协议;(1)和(2 )旨在以其他货币补充美元,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是后来出现的多重储备货币体系的萌芽。(3)黄金总库。旨在用其他国家的黄金来补充美国的黄金,维持黄金-美元本位制。

  第二次危机的拯救
  (1)黄金双价制。旨在拯救黄金-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但同时又意味着该体系的局部崩溃。(2)特别提款权。旨在节约黄金和美元,补充黄金和美元。黄金-美元本位向黄金-美元/特别提款权本位转变。

  第三次危机的拯救
  (1)终止美元与黄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