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衍生交易市场的影响来看,欧元启动后,与原有区内货币有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与此同时,将会出现众多针对欧元的新兴金融衍生工具。无论是衍生交易的品种以及交易规模,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货币所难以达到的。以为避免欧元利率风险而推出的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交易为例,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到2000年12月,欧元货币利率衍生品种的市场价值占整个利率衍生产品市场价值的比重已达33。45%。其它针对欧元的金融衍生交易将曾快速增长态势。
3。 欧元启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牙买加协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极为混乱,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直到1976年1月“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牙买加协议、并于同年4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次修正案,才奠定了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①浮动汇率合法化,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但其汇率政策应接受监督;②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按市场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③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⑤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较,在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虽然美元的原有国际货币地位有所削弱,马克和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逐步上升,国际货币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但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还远不能与美国抗衡,国际收支顺差又使马克和日元不能充分满足国际金融市场对这两种货币的需求,因此,马克和日元在全球国际经济交易中所占比重仍远低于美元,不能形成对美元霸主地位的挑战,国际货币实现了多样化和分散化,却难以实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特征仍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
在欧元启动以后,情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与过去单个国家相比,随着欧元的诞生和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元区已经在经济总量上发展成为一个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经济体。欧元区的人口超过3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与美国相当;欧元区国际贸易额占整个世界国际贸易额的比例约为20%,而美国大约只有16%;欧元区国家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却存在巨额的贸易赤字;虽然欧元区股票市值和债券市值远远低于美国,但银行资产大大超过美国,欧元区的金融总资产已和美国并驾齐驱。因此,随着欧元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作为一种由诸多主权国家组成的货币联盟,欧元将依靠欧元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能与美元相抗衡的国际货币,对在现存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制约,使国际货币体系由战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格局演变,促进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四、欧元面临的挑战
从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以来,虽然欧元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对传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但欧元要真正对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欧元区还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最优通货区,欧元区各国在其内部经济的诸多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性,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还存在许多问题,欧元区各国政治利益也远没有达到经济趋同的程度。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对欧元的稳定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1。 经济状况的差异性
根据最优通货区理论,最优通货区应该由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小的国家或地区组成。这些国家或地区具备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通货膨胀率,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在组成通货区以后,有利于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目标。《马约》所规定的经济趋同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性而制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指标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实际经济的趋同,各国为达到经济趋同指标所做的努力,虽然可以从名义上部分消除各国经济之间的差异性,但经济状况的实际差异仍然较大。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增长速度千差万别,失业率也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各国执行不同的工资政策,福利制度和税负水平,客观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性。在实际经济没有趋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情况下,欧元区就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非对称冲击,而统一的欧元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往往对非对称冲击无能为力,因而会对造成欧元区经济的混乱和影响欧元的稳定。
2。 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在欧元启动以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元区的主要政策特点。要维护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必须有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由于欧元区各国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利益得失也不相同,由此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对欧洲中央银行施加压力,以便欧洲中央银行能够制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这将会使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产生非常困难,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会面临严峻考验。二是在上交货币政策之后,各国政府可能运用各自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这很可能会带来整个欧元区内价格和利率的上升,此时欧洲中央银行会面临放松银根支持各国经济增长与继续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保持欧元稳定的两难选择。因此,加强各国财政政策的约束与协调,对欧元区至关重要,《马约》要求成员国必须严格履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低于3%以及在中期内保证政府预算达到平衡甚至略有盈余,也是基于这一考虑。但需要说明的是,政策约束与现实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各国利益之间的协调将是一个艰难的讨价还价过程,其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将会给欧元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3。 欧洲政治联盟问题
欧洲政治联盟被普遍认为是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也被认为是欧元货币区稳定的根本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功能上说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者拥有国家统一管理职能的制度实体,而是一个介于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政治联合体。从政治方面说,由于欧盟是由众多主权国家联合组成的,它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来自于成员国公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政府,而它的主要决策机构也是由成员国政府官员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和首脑理事会,真正民选的欧洲议会实质上依然是一个咨询监督性的机构。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作为欧盟共同经济与货币政策体现的欧元的政治认同感与可信度,也会导致由于各成员国政府政策协调因素而增加欧元币值稳定性的风险。因此,没有欧洲政治联盟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依托,欧元的稳定将缺乏牢固的政治基础。特别是在考虑到欧元可能本来就不是纯经济意义上的产物与标志时,单一货币欧元的引入和正常运行就更需要欧盟成员国在政治利益和政治决策等方面密切合作和协调一致,欧洲政治联盟将成为保持欧元长期稳定的根本保障。
?
本章小结
最优通货区理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固定汇率的最佳实行范围。在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最优通货区概念以来,该理论经历了由单一指标分析法向成本—收益分析法演变的发展过程。单一指标分析法最早由蒙代尔提出,他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在此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修正与发展。麦金农提出以经济的开放度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凯南则以产品多样性的程度作为划分标准,伊格拉姆强调最优通货区的金融一体化特征,哈伯勒和弗莱明则更强调通货膨胀的相似性。而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则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与经济稳定性损失成本,对一国是否应该作出加入通货区的决策及其所带来的净收益,做出了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传统的单一指标分析法。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优通货区理论也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在众多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中,欧洲货币体系十分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最优通货区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也是实现欧洲货币联盟和启动单一货币欧元的客观基础。本章对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欧元启动的具体过程、欧元启动的经济影响以及欧元未来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最优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2、 试述最优通货区理论成本—收益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3、试述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
4、试分析欧元启动的经济影响。
5、运用最优通货区理论分析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中国涉外金融 1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1
一、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2
二、中国的金融开放 4
三、金融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5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7
一、1949年1月18日至1973年2月 7
二、1973年2月至1985年12月 9
三、1986年1月至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