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十嫂,面黄口苦而渴,此食积生湿热。
白术(一钱半) 连翘(一钱) 羌活 通草
煎熟,吞下谷疸丸、保和丸各四十粒,阿魏丸五粒。
x暖中丸x治黄胖,杀肝邪,舒脾气。虚者不宜用。
陈皮 苍术 浓朴(制) 三棱 白术 青皮(各五钱) 香附(一斤) 甘草(二两) 针砂(十两,
醋炒红。)
上为末,醋糊丸。空心盐姜汤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上五方,附、朴、楂、青、棱、蓬以磨积,针砂、酸醋以泻肝,白术、苍术以补脾,重
可去怯之剂。唯温中丸无补性,虚者勿用。
〔世〕治黄胖。绿矾六两,用米醋于铁锅内煮七次,以干为度,置地上出火气为末。南星末
一两,炒面一两,大皂角二斤,水煮熟,揉出浓胶,去皮渣,滤过再熬,入枣子六两,蒸熟去
皮核,煎成浓膏,捣匀,和前药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早晚用姜汤各一服。忌油腻、
煎爆。如身上发红斑时,急煎枣汤服之,斑自愈。
〔《本》〕治男妇患食劳、气劳,遍身黄肿,欲变成水,及久患 癖,小肠膀胱面目忽黄,宜服
x紫金丹x
胆矾(三钱) 黄蜡(二两) 大枣(五十枚)
上以砂锅或银石器内用好醋三升,先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去皮核,次下蜡,
再慢火熬一二时,如
膏好,入腊茶二两,同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如久患肠风痔漏,陈米饮下。
日三服,一日见效。宗室赵彦材,下血面如蜡,不进食,盖酒病也。授此方服之,终剂血止,
面鲜润,食亦倍常。新安一士人亦如是,与三百粒作十服,立愈。
〔罗〕x枣矾丸x治食劳黄,目黄身黄。
皂矾(不拘多少,置砂锅内烧通赤,用米醋点之,烧用木炭)
上为末,枣肉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一方,用白矾,不用皂。
〔世〕x枣矾丸x治黄胖。
皂矾(五两, ) 枣肉(二两) 蒸粉(三两)
上为末,生姜汁丸。每服二三十丸,一日二次,米饮下,食前。
右三方,矾、醋之酸以泻肝,枣肉之甘以补脾。若虚黄,于前疸门小便自利、自汗虚劳疸条
下诸方选用之。
〔丹〕妇人年三十,面黄,脚酸弱,口苦喜茶,月经不匀,且多倦怠。
黄 (三分) 白术(一分) 炒柏(二分) 秦艽(二分) 甘草(三分) 木通(五分) 陈皮(五分)
芍药 人参(各一钱) 当归(一钱)
一妇年六十,面黄倦甚,足酸口苦,脉散而大,此湿伤气也。
白术(半两) 陈皮(四钱) 苍术 木通 黄芩(各三钱) 砂仁 人参 川芎(各二钱)
黄柏(炒,一钱) 甘草(炙,五分)
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王官人,痞后面黄,脚酸弱,倦怠,食饱气急,头旋。
黄 (二分) 苍术(一钱) 白术(一钱半) 木通(二分) 甘草(炙,二分) 黄柏(炒,三分)
浓朴(制,一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
成庚五官,面黄,脚酸无力,食不化,脉虚而少弦,口苦肚胀,宜补之。
苍术(半钱) 木通(三分) 白术(一钱半) 当归(五分) 芍药 陈皮(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川芎(五分) 人参(三分)
水煎下保和丸四十丸。
〔《经》〕治食气,遍身黄胖,气喘,食不进,心胸渴闷。用不蛀皂角去皮及子,涂好醋炙令焦,
为末一钱,巴豆七粒去油膜。二件,以淡醋研好墨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皮汤下。
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为度,常服消酒食。
〔子和〕一男子作赘,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举,面黄无力。其妇翁欲弃之,其女不肯。
妇翁乃农夫,招婿意欲作劳,见其病甚,每日诟辱之。人教之饵蜡矾丸、三棱丸,俱不效。戴
人见之,不诊而疗,使服涌剂,去积痰宿水一斗。又以泄水丸、通经散,下四五十行不止。戴
人命饮冰水一盏立止。次服平胃散,间服槟榔丸五十粒,七日黄退力生。盖黄胆之症,湿热与宿
谷故也,俗谓之食劳黄。
〔世〕喜吃干茶。
石膏 白芍药 黄芩
水煎服。更于积块门茶瘅条相参用之。
〔《山》〕酒面黄。用丝瓜连皮子烧灰。因面得病,面汤调下。因酒得病,酒调下。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黄胆
黄汗
属性:黄汗,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是也。
〔仲〕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时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x 芍桂酒汤x主之。
黄 白芍药(各五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初发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
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好酒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
出已反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身必 。
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
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方见本门表疸下。)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
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
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黄胆
目黄
属性:经云∶目黄者,曰黄胆。然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故宜另立篇门。
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 ,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全文见诸风条。)
〔河〕x青龙散x治风气传化,腹内疼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
地黄 威灵仙 防风 荆芥穗 何首乌(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各二两)
上为末。每日三服,食后沸汤调下一钱。
〔《类》〕治黄胆,目黄不除。用瓜丁为细末,如豆大,纳鼻中,令病患深吸,取鼻中黄
水出,愈。
针灸 目黄有五法∶
其一取心。经云∶心少阴之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云云。
其二取心主。经云∶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赤目黄云云
其三取小肠。经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面黄云云。
其四取大肠。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所生病者,目黄口苦云云。
其五取膀胱。经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所生病者,目黄泪出云云。
以上五法,并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黄胆
黑疸
属性:黄胆久久变为黑疸,身黄额黑,或身面俱黄是也。若身不黄,口面黑,于章门主之。(《针灸经》云∶
神门亦治疸。)
〔仲〕酒疸下之,久久变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 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黄家,日晡时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
一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或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x硝石散x主之。
硝石 矾石(烧。各等分)
上为细末,匀和。以大麦面粥调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下,小便去黄,大便去黑,
是其候也。
〔《圣》〕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土瓜根一斤,捣碎绞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随小便出,
更服之。
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黑,多汗恶风者,属风。(治见诸风门。)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腹痛
属性:〔丹〕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
〔垣〕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力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
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
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络也。前人以良姜、菖蒲大辛热之味末之,酒调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
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中脘痛者,太阴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类主之。
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姜附御寒汤之类主之。少腹痛者,厥阴也,正阳散、回阳丹、当归四逆汤之类主之。
杂症而痛者,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丁香楝实丸之类主之。是随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脏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
厥心痛者,痛如针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溪,余脏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药汤主
之。如伤寒误下,传太阴腹满而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夏月肌热、恶热,脉
洪疾而痛者,黄芩芍药汤主之。又有诸虫痛者,如心腹懊 作痛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
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紧按而坚持之,无令得脱,以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
也。或《局方》化虫丸及诸虫之药,量虚实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海〕秋腹痛,肌寒、恶寒,脉沉微,足太阴、足少阴主之,桂枝芍药汤。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
黄汤之类。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之类,轻则
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传少阴痛甚者,当变下利而止。
〔仲〕虚劳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见伤寒。)
〔罗〕肝胜乘脾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有脾胃虚热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
官事劳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青褐色,腹中微
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士。木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