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个老年风筝队每年举行一次风筝制作和放飞比赛。他还和几名队员参加了第十四
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向海内外朋友展示了老年人的风采。 

杨国义在谈到放风筝的体会时说:“有的人退休后有失落感,觉得无所事事,可我
却觉得时间不够用。上午做风筝,下午放,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想什么失落的
事情?”他的话恰恰说明老年人要有精神寄托。平时情有所托,就会感到生活充实、有
乐趣;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强生命的活力。这种精神寄
托不仅占领了退休后的生活空间,还能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晚年生活过得充实、
愉快而有情趣。 

人的精神寄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譬如,
有的人喜欢搞收藏,有的人喜欢搞小制作,有的人喜欢篆刻,有的人喜欢绘画,有的人
喜欢打门球,有的人喜欢织毛衣,有的人喜欢爬山,等等,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只要
你对某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有兴趣、有基础,就不妨努力一下,发展一下,使得你


的精力寄托于这个方面,就会感到乐在其中,乐趣无穷。 

精神寄托的选择要注意身心健康的原则。譬如,有的老年人嗜好捕鸟,经常带著粘
网到野外捕鸟。这对本人来说蛮有意思的,看来是精神上有所寄托了,但是并不利于国
家和人民,给国家的环保事业带来危害。这种精神寄托虽说占据了许多空闲时间,却是
不应该提倡的。这是属于不良嗜好,与高雅的精神寄托不是一码事。 

不良嗜好与精神寄托属于不同的心理追求。前者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寄托,一种百无
聊赖的消耗时间的行为,没有目的性,没有成就感,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后者则是一
种以养生和健身为目的的积极的,旨在提高身体机能和智能的休闲方式。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披露,每年有200万人由于懒于运动,四体不勤,终日“坐”以待毙。并预示:到
2020年全世界将有70%的疾病属于“非传染病”,而是因为缺乏身体锻炼而导致的“生
活方式病”如癌症、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不良嗜好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血压的变
化,而且长久地坐着,缺乏运动,无疑是有损于身体健康的。 

积极的精神寄托则是一种高尚的情趣。譬如学习绘画或书法,既在欣赏名家的作品
时受到美的艺术的陶冶,又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同时也启发了心
智,锻炼了腕力。又如爬山,在登山时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同时又在登高远望时
受到大自然美景的陶冶,感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有助于身体健康。 

助人为乐乐融融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个调查研究中心以社会关系对人的寿命的影响为题,对2000
人进行了跟踪14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凡是乐于助人,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寿命显著
延长,而那些心怀恶意,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另据
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雷德福。威廉斯教授发现,脾气暴躁,性格孤僻,对他人不友善者,
比那些心地善良,沉着冷静,乐于助人的人的死亡可能性高出4倍。 

这两项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善恶言行影响着人的寿命的长短。心怀善意,以助人为
乐者,不仅使自己获得精神愉快,其乐陶陶的享受,还能延长人的寿命。究其因由,从
心理角度看,心怀善意,乐于助人的人在“助人”的同时会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感和慰
藉感。他们以自己为他人做出的奉献感到自豪,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觉得浑身轻松,精
神愉悦。有位热心助学的退休老工人,养老金并不高,但他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之后,决心每月从工资中抽出一百元寄给大西北嗷嗷待哺的3个孩子,资助他们上学。
每当他领取了退休金,寄给他资助的孩子之后,就觉得仿佛是又了却了一份心愿,就连
脚步也觉得轻松而矫健,即使是遇到不愉快的事,似乎变得不值一提,会很容易地化解。
这就是“助人”的精神力量!另外,“助人”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受益者和群众的感激、
尊敬和赞赏。而这种感激和赞赏使得“助人”者感到人间的温暖和道义,对生活充满了
热爱和向往。这种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有位退休教师生性就爱帮人办事,不
论是谁有求于她,她都不辞劳累,直到办好为止,而且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她的热心肠
赢得了邻居的信任与拥戴。她也常为给大家办事而感到自豪。其实,这些热心助人的人


都有着一种报答的心怀,他们感谢社会,感谢生活,感谢他人,总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
好,也应该让那些生活拮据的人过得好一些。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的精
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的
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基于这种思想认识,他们不会把
“助人”的事作为负担,而是以此为乐,心甘情愿地去做。 

从生理角度看,人的生理健康是受制于心理的健康的。心怀善意,乐于助人的人由
于心中充满着善意,会使得人体的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得到增加,提高了免疫抗病的能
力。还会使得人的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促进人体进行正常的消化、洗手、分泌和排
泄活动,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同时,因“助人”而酿造的
愉悦情绪,能够减轻人的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无疑是对于延年益寿是大有
帮助的。 

换个角度看,那些具有心怀恶意,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个性特征的人,就必然不
能与朋友友好相处。他们妒贤嫉能,从不愿与人交心的人,必然显得孤单,因而心情压
抑,容易动怒,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暴跳如雷。这种恶劣的情绪对身体是极为有害的。
据现代医学证明,导致人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恶劣情绪。长期的恶劣情绪,妒
忌贪求,自私自利,会使心理负担过重,也会使人体内的肾上腺大量释放,导致呼吸急
促,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从而酿就心脏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癌症等
疾病,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或因如此,著名的生理学家胡夫兰德说:“一
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可见,
心怀恶意的人即使是不危害他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损害,何必如此呢! 

莫以闲呆度时光 

 如今社会上退休和退养人逐渐增多,我们到居民小区随便走一走,就不难看到仨一
群俩一伙的老年人或是刚刚退养的准老年人,聚在一起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下棋,
而且围观的人更多,帮腔、支招,不时发出轰然的笑声。你再到街边上看一看,更不乏
一些“街蹲”的老人们,蹲在马路边上或坐在店铺的台阶上,有滋有味地谈论着过往的
车辆或是行人。他们几乎都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在家里呆久了,出来换换环境的。 

其实,他们中有的人身体很好,年龄也不算老,像上述的生活方式度时光,是显得
悠闲自在,无忧无虑,但要看到,长此以往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劳其行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就是说无论是体力劳
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促进生命的运动,所以能够长寿;而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整天游游逛逛,无所事事,对身体并没有好处。在前不久召开的我国第二届老年人和抑
郁症研讨会上,专家们证实我国是老年痴呆症的高发国家,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以5
年为一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则按5%的比例增长。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老年痴呆
症的发病原因,不过从非病理因素讲,可以肯定是与老年人的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参加
活动有关联的。据说英国有个山区的农民,活到150岁时仍然精神矍铄,砍柴种地,步


履稳重,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当英国国王得知这位高寿的寿星时,就把他请到皇宫里
奉为上宾。华贵服饰任其穿戴,山珍海味任其享用,终日无所事事,结果不到两年这位
老寿星就死于皇宫。国王怀疑有人陷害这位老寿星,就让医学家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
的四肢和内脏还没有衰老,死亡的原因却是过多的脂肪堵塞了血管。看来,这位老寿星
是因为经常劳动才得以长寿的,又因为失去劳动而提早去世的。这说明,对于老人来说,
适量的劳动,能够活动筋骨,使五脏气血通畅,改善心肌的营养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延
缓衰老。同时还能使人感到生活充实,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自然也就有利于延年益寿
了。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大脑也是用进废退。退休离职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觉
得轻松,无忧无虑,其实这并不是好事。有位妇联的科长,退休前干工作显得很精明强
干,嘴快脑子也快,很有人缘。可是退休后仅仅三五年人们与她接触就觉得脑子反应慢
了许多,10年以后就简直有点丢三落四了。其实她的身体并没有什么疾病,就是因为
退休前她是做调解工作的,退休后没有调解工作可做,原本好说好动的性格,一下子整
天面对的是锅碗瓢盆,老伴与她的性格不合,儿女们又都在国外,在家几乎没有说话的
机会。再加上她又不愿读书看报,久而久之就什么动脑筋的事都不愿意干了。这种无所
事事的退休生活决不是老年人的福祉,而是一种生存的危机,决不等闲视之。 

要做到莫以闲呆度时光,应该拥有较为年轻的心态。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
年龄,有的人年纪不小了却有着年轻的心态,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