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寿通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做到莫以闲呆度时光,应该拥有较为年轻的心态。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
年龄,有的人年纪不小了却有着年轻的心态,这是心理年龄占了优势;而有的人却未老
先衰,心态比年龄还显得老,显然是生理年龄处于领先地位。退休、离职后最要紧的是
不要倚老卖老,觉得万事皆休,而是要像年轻人那样有着进取的心态。譬如,穿着打扮
要尽量年轻化一点,举止动作要尽量避免迟钝,力求敏捷一点。这样做既显得潇洒,又
能增强你的自信心,使你感到自身的价值的所在。 

要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譬如发挥“余热”,根据自己的专长做些社会工作;经
常与朋友们走动,串门谈天,交流思想,也排解郁闷;每年外出旅游几天,开阔眼界,
陶冶性情;参加一些社区的文体活动、宣传活动,做些公益性的工作,大家聚在一起唱
歌跳舞,玩得尽兴,心无忧虑,同时也结识一些新朋友,扩大了交际视野。 

当然,老年人不可能整天在外面活动,有相当的时间是在自家内。这就需要安排好
自己在家里的生活。对此最为常见的办法是发展兴趣,自得其乐。譬如,有的人喜欢写
写画画,那就不管他水平如何只要写着画着有兴趣,就不妨做下去,“不问收获,只问
耕耘”,以此为乐;有的人爱好读诗词,读经典,就不妨做个计划,把自己爱读的书、
为读过的名著都“扫荡”一番;有的人喜好侍花弄草,就不妨认领一块园圃,或者利用
阳台搞个“试验田”,既美化了环境也寄托了自己的心愿。诸如此类的活动,既有脑力
的,锻炼了大脑,又有体力的,活动了筋骨,何乐而不为呢! 

我国清代的《清诗铎》中有首《劝民》写道:“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就是说,整天闲呆的人,看似省心省力,实际上会逐渐消耗体力,酿成病灾,而那些喜
好动脑和动筋骨的人,必定能够长寿。即使是你无事可干,就是打打麻将,玩玩扑克,
下下象棋,也是动脑又动手的,也能有利于身心健康,不失为一种避免闲呆的选择。 


力所能及巧安排 

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老年人几乎都已经耳熟能详,但真正能
够做到却也不易。我有位邻居退休后,心里寂寞,生活安排得十分单调。每天是“仨饱
两个倒”,其他的时间就是呆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干。这也难怪,以前他从来没有干过
家务,一切由老伴代劳,可以说是“油瓶倒了都不扶”,如今退了下来,没有工作可干,
在家里就觉得无所事事了。 

像他这样长久的生活下去,就会使得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细胞发生退行性的变
化,呈现出精神衰老的现象,如思维活动迟钝,性格变得固执保守,行为动作拙笨等。
表面看来身体似乎没有什么病症,可是逐渐就会成为老年痴呆症的患者。 

最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洪昭光教授的《让健康伴随着您》,作者把“适量运动”
誉为健康的第二大基石。2000多年前的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
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就是说人就像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运动
的。许多长寿老人的长寿奥秘也雄辩地证明,人的长寿是与劳动和运动分不开的。据说
美国对千余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证明,他们中约有73%以上的老人,是坚持经常性的力
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运动的。我国云南有位120岁的老婆婆每天还做些喂猪、喂鸡等杂
事。可见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对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既然老年人的多做些家务劳动或运动对健康有利,那么是不是安排得越多越好呢?
回答是否定的。应该说老年人的劳动或运动都不可过量,要做到力所能及和巧妙安排。 

人届老年,不能不服老。因为人的肌体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运行了几十年的器官
都渐渐老化,所以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安排运动或劳动时必须考虑自己的承受力,
量力而行,不至于过度劳累。有位老人退休后不服老,在路口当义务交通员,发挥余热。
交通警察劝他每天值班半个小时,不可过长。可是老人很有兴致,不听警察的劝说,经
常加班加点。在一次疏导交通时与一个小青年发生口角,老人突发心肌梗塞。其实这都
与劳累过度有关。要是做到适量,就不难避免这种不幸。 

人届老年,一定的活动和劳动是必要的,但要安排适度。不可连续安排,应该有老
年人歇息的时间。这就涉及到巧妙安排的问题。说白了老年人做事情,不是指望他能顶
替一个劳动力干活,而是让他有个活动身子骨的机会。即使是散步也要做到有劳有逸,
安排得体。有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打太极拳30分钟,午后到运动场地的走步机走步半
个小时,晚饭后又去居民小区散步,白天还侍弄花草。既不会劳累过度,又有利于身体
健康,益寿延年。 

人的身体健康,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
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适应社会环境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的。他们之间的和谐结合就构成了完美的生存状态,残缺一方就会给健康的整体带来
损失。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必须做到力所能及巧安排,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要强人所难。
“过犹不及也”。不量力而行的、过分的追求,就容易破坏上述三者的平衡,反倒弄巧
成拙。 


“恐高”有待心理疗 

据报载,近年来一些日子越过越好的老年人却产生了新的烦恼。我有一位邻居自从
退休金由劳动保险部门发放后,发给他一张借记卡。平时用钱本来可以到他家路口的柜
员机取款,可是他却每月初用借记卡把所有的退休金取出来,再存到用存折的另家银行
去。按他的说法,这样做费点事,有多少钱一目了然,心里踏实。还有位邻居的儿子给
她买了块数码挂钟,因为闹钟的时间不合适,每天在他睡早觉时就闹起来。可是他看了
半天说明书也不敢调整一下,只好等他儿子周末回来时再给他调整过来。据《成都晨报》
记者成日在成都街头的随机调查,在接受访问的20位55岁以上的老人中,不会使用
ATM、DVD等物的老人有13位,有19人根本不知道上网,不会使用手机的也有
不少。 

其实这些现象就是老年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恐高症”。造成这种“恐高症”的因由,
从心理上看,是由于老年人心态的老化。有些老年人因为记忆力的衰退,习惯于轻车熟
路的人生态度,就对一些新的知识、技术都不再发生兴趣,不愿意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
技能。而近些年特别是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花样不断翻新,有些老人确有赶
不上时尚的感觉。因而也就听之任之,放弃了学习。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拥有手
机者仅占全国拥有手机总人数的0。5%,足以说明老年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拒绝的态度。
老年人办事讲究稳妥,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更不愿意无意间招来横祸。有的人到商店划
卡购物,确有被多划卡、划错卡的事发生,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回差账来。老年人则对此
敬而远之,不愿意节外生枝,而且从心理上也经不起这样节外生枝的折磨,索性不追时
尚,更为牢靠些。 

从生理上看,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和反应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限制了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想赶潮流、追时尚,也有后顾之忧。譬如到
柜员机取款本来是极为便捷的事,可是有的老人视力不好,担心看错键,按错键,招来
更多的麻烦,只好因噎废食,采用轻车熟路的老办法。 

这种“恐高症”并非顽疾,是不难疗治的。首先是加强学习。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
爆炸的年代,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确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天不学习旧知变垃
圾”的急迫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老年人过去熟悉的知识与技能有的
已经老化,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就得及时充电,上一些科普讲习班,读一
些科普著作,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便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老年人常
动脑筋,勤于思考,能够提高大脑的机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其
实,学习与动脑是相辅相成的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其次是敢于实践,熟能生巧。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吃梨子的话,很有说服力。你没
有吃过梨子怎么能知道梨子的滋味?还得亲自尝一尝。老年人使用柜员机、DVD、电脑、
手机都是一样,你不敢亲自试一试,就永远也学不会。只要敢于实践,一回生,二回熟,
而且越实践就越胆大,用不了几次就与年青人不分伯仲了。 

 造成老年人“恐高症”的社会原因是老年人缺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且


不说各种老年大学根本不办这类科普讲习班,就是一些新出版的科普读物,大多是年青
人“攒的”,生搬硬套,东抄西凑,作者自己就没有弄明白,就更表述不清楚,让人读
而生畏,还有些关键问题更是避而远之,你不明白,他也不明白,更让老人犯难。这就
助长了老年人“恐高症”的发展。 

皓首穷经如少年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的营养条件都非常好,而且很注意养生和身体的
锻炼,长寿老人日渐增多。他们属于“有闲”的群体,如何安排好晚年的生活,使得夕
阳的余辉更为光彩夺目,已经成为老年人所瞩目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开始走进课
堂,如饥似渴地像小学生一样挖掘知识的源泉。 

我有几位邻居就是这样。他们中有的是年轻时没有机会读大学,退休后参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