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人的第六意识,因其能变性最强,因为能变所以才能创造奇迹,才会发挥潜在能力。这个心识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我们判断事情的知性、空想或是想你力感情,意志等皆属意识。第六意识大分有二种:(一)一俱意识、(二)独头意识(五不俱意识);细分有四种即1、五后意识2、定中意识3、独散意识4、梦中意识。这些个心理作用,也是要靠五种感觉作用来支持。譬如以舌头所感受到味觉而言,同样是一盘青菜摆在面前,因时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菠菜在台湾很普通,也便宜,所以吃起来不觉得怎么样,但日本的菠菜是属昂贵的蔬菜,所以笔者在日本时很少购买,偶而看到饭桌上有一盘炒得油光翠绿的菠菜,就觉得今天这一顿饭特别好吃。这是心理上的作用左右了菜的味道。我们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尝试的时候,不会觉得很好吃,如果是听到这道菜来源不易或是价钱很高的话,我们就会认为特别的好吃,相信这种经验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就是五俱意识中的“舌具体意识”——意识与舌识同起。由於第六意识的能变性强,所以它不只是影响我们的感官作用,也会左右我们的感情、意志,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若能如实地将此意识认清、把握;我们将会活得更加积极、乐观。今将意识的种类分述如下:
  (一)五俱意识
  1、与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同缘的意识
  由前五识的感觉再加上第六意识的判断、思考而起的一种作用。例如,我们在看书时,眼睛一方面在注视著印在白纸上面的黑色铅字,一方面又在识别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去加以了解,这种了解就是“五同缘的意识”。我们的耳识(听觉)也是一样,车子的噪音和贝多芬的名曲於耳膜的震动都是一样的,但由於第六意识的区分,听起来即有不同的感受。
  又我们在听师父讲说佛陀的思想时,若只靠听觉而不用民,那再怎么尊贵的教法,也难吸收,所以才有闻善言不著意,马耳东风这种说法。只用视觉或听觉而不去思索经文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卷的大藏经都看完又有何意义。纵使拥有超级的优越视力,对外界的认识,精密资讯的吸取若无心眼的分析、思考,又能认清真相多少。五同缘意识又称为“明了意识”,意为从表面的感觉再更深入去明了去了解的一个意识。
  2、与五种感觉不同缘的意识
  这个意识虽有由“前五识”做开端,但是却又在想著别的事情,所想之事也并非和前五识完全毫无关系,这就称为“五不同缘的意识”。例如,我们听经闻法,去思索了解那一字一句的意思,这是“五同缘的意识作用”;接著再从了解经意佛法为出发点进一步地回想起自己以往的种种造业而反处、忏悔,这就是“不同缘的意识作用”。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而回想起遥远的故乡也有著一片蔚蓝的天空。亦即和自己眼前所看到听到的并非全然无关系但浮现在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画面,由斯情斯景而起别种联想的心理作用即是“不同缘的意识作用”。因此不同缘意识作用之前,是先有“五同缘的意识”去认清对象之后,才有不同缘的意识活动。
  俗云:“叶落知秋”,看到几片落叶就联想到“秋”这种大自然的推移,从小不景到大世界,所以才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个境界,这不就是不同缘意识的作用吗?!
  听慈鸟夜啼,邮羔羊跪著吸乳,会联想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要孝顺以报亲恩这也是属“不同缘意识”。佛教的修行法中提到“观心”、“观法”,由“观”而产生作用的意识,若将其归属在“不同缘的意识”,用眼睛探察事物的最深层,而能观取到“无常”、“无我”,那这个“不同缘意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识层面。
  但也有一种情形,心中所想的和眼前所见的完全是两回事。读书时心不在焉就是最好的实例,脑子想的和书本上写的是风马牛不相干之事,这该是属於哪一识呢?人的思绪千变万化,宇宙间的现象亦是幻灭地常,那一种情况归到哪一类,若要精确地分门别类划分清楚是很难,用佛法一分析人的心理作用,目的是希望吾人认清心的各种状态,知道如何去对治。因为若只在文字、分类、组织方面用功夫,那就失去学佛的零点正意义,分析意识是只帮助我们能体会到心识作用的巧妙、细致、变化无常等功用。
  (二)不俱意识(与前五识完全不相干的独头意识)
  1、五后意识
  指的是离开五种感官之后,任意、率性的去发展的一个意识形态。在日本时,有一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唐招提寺法宝展”其中有一贴“鉴真大师”的画像,当时有一处要拜下去的冲动,因为在我心目中他那么的伟大崇高,思绪一下子飘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的鉴真大师已届高龄,仍不畏艰辛,历经十二年岁月在海上五次遇难,第六次才成功地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奈良东大寺,傅授三坛大戒, 第一位把戒律傅到东瀛的中国比丘,当时连天皇在内有六百多位戒了受戒,而那个时候的鉴真大师不仅是垂垂老矣,且眼睛又失明,但为了傅授大乘佛法和接引日本的僧众,不顾自身的孱弱,创建唐招提寺成为开创日本律宗之始祖。自中国携去各种的经典、文物、艺术、雕刻等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举为“文化之父”。和鉴真大师为法忘躯,不辞辛劳的精神比起来,不禁对自己的不够精进而深感渐愧。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从瞻仰眼前的一贴肖像,即思惟到遥远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人事,这个即是“五后意识的作用”。
  2、定中意识
  这个识是与“定”(缘专一境、心专注不散)相《法华经》是无量义处三昧、《华严经》是海印三昧、《般若经》是百八三昧。综观佛的教说,若无此“禅定”,也就难臻大圆满觉之境地。在修行禅定方面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八解脱、禅定波罗蜜等专门的修行法门。本文所说的“定”是每个人不下都能拥有的一种平静的心境,一种精神的专注集中所产生的定境,这种定境并非一定要在禅堂盘坐终日才可得,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皆可修行。不焦燥、不烦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於内心不会产生兴奋,也不会受到很大刺激,只是自由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又自在的消失,不会停留在脑海中,也不会受到任何千摄影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心境就叫做“定中意识”。又有一种坐禅时会发生的幻像之境,这是经由各处妄想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在《首楞严经》中提到五十个禅定中所生的魔境,坐禅时,眼前突然变得一片黑暗,好像被什么拉入深谷一般的心情,但有时候,又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能看到千尊的佛环绕在自己的周围,这即是经中所言的幻像魔境,并非吾人所追求的定境。由定中意识所生之定境并不单限於坐禅时,在我们念经拜佛,或抄写经典时,集中精神意识,处在非常清净、轻安自在的状态上也会产生这种定中意识。
  记得几年前家母曾经告诉我,诵经最能使她心静。有一次正在诵《普门品》时,有人就在她面前架起来,甚至大打出手,掀翻桌椅,杯盘落地,她竟然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心平气和地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一刻的心境亦可说是“定中意识”。
  3、独散意识
  这是个单独作用的意识,与前五识毫无关连。在开会的人常会碰到这样情形,正当自己神游在虚时,突然被间到:“您的意思如何?”这下子可好,连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知,搜索枯肠也无半句话只有跟著打哈哈!这种散漫的意识属於独散意识的范围。其他尚包括有:想像力、构思力、创造力、内心的省察、观念性思考、思想、描绘理想的形象,发在愿等作用皆是。被世间的假相或被幻想所迷,使你陷入夸大狂妄的境界也是属於“独散意识”;而胸怀大志,很顺利地过完这个人生,或是不被现实所拘束、不理会天赋被埋没,活得怡然自得这也是“独散的意识”。
  积极向前进的精神,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为世人谋福利的胸怀,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等的心识活动;远离“感觉”、“感官”作用的拘束,而能自由创造,自由活动的这个意识叫“独散的意识”。但若过於重视此识,则被创造了来的东西会脱离现实而没有实在感。因为人类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存在观念和经验是不可或缺,思想和经验缺了一项即无法圆满事情,学佛者更应遵循古德先贤所遣留之典范,所以若一味沈浸於自我的领域中,满足於自己所建的观念体系中,这种独散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狂人思想,当谨慎诫之!
  4、梦中意识
  做梦的现象是属於第六意识的领域。按字面解释这是在梦中的一种意识活动,和外界的接触全然无关。以现代的心理观点而言,“梦”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在知、情、意这种一般的意识活动中,所显示出更深层的内心作用。为什么做梦属於第六意识,因为在梦里头也有故事,也许还和人交谈,有这种作用时即属於“第六意识”。《金刚经》有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有人说“人生如梦”,都是在表示“梦”是不真实,是认识对象的幻影,飘飘忽忽地难以把握,其存在与否无须在意。
  “第六意识”另外又叫“五位停心”,是指没有意识作用的五种状态。五位是“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灭眠”。在这当中有一项熟睡的“极睡眠”,也就是说在熟睡的状态下“第六意识”不可能会有作用,梦只有在浅眠时才会发生。这“五位停心”是意识不产生作用的五种态度——但是“第六意识”因为包括了知性、感情、意志和想像力、创造力、潜在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