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校惨恢氯衔春U揭鄣谝唤锥蔚淖髡绞羌杩嗪涂涨安锌岬摹K淖莸恼揭圩芙崴担骸按艘皇逼冢奔渲ぃ蕉防嘈椭啵榭鲋杩喔丛樱蕉分ち移捣本锨捌谖酢!倍案鞑慷佣技峋鲋葱猩霞睹睿⒀锪擞⒂峦缜俊⒓杩喾苷降淖鞣纾岢埂凹创蚣床埂钡脑颍股钊氲恼嗡枷牍ぷ骱土⒐υ硕耙蚨慷泳13至送⒌恼蕉芬庵炯凹崆康恼蕉妨Γ闷鹕送觯闷鹆蕉泛筒锌嵴蕉返目佳椤!�



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

 毛泽东在设计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时,就设想这次战役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10月22日,中野占领中原重镇郑州。24日开封国民党军也弃城而去,毛泽东又构思了一个新计划。25日他指示陈邓:“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只留九纵一个旅守郑州,秦基伟率九纵主力跟进)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亦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一点。”'1'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选择一个最佳的集结地点非常重要。如果战斗打响后再调动部队跑几百里,必定延误战机。陈毅、邓小平考虑再三,当天复电军委:“第一步集结地点建议改为永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区,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由郑州到达上述地区约十天。……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2'邓小平吸取了跃进大别山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向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向来尊重野战军指挥员的意见,26日他复电陈邓,同意中野的方案。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进,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粟裕到达华野前方指挥部后,得知中野不出淮南,而是与华野配合作战,于31日请示军委:“淮海战役当遵令于(11月)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8日晚发起战斗,请陈邓复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泽东指示陈邓、粟裕、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刘伯承当时在豫西指挥牵制黄维、张淦兵团的任务,得到将举行淮海战役的通知后,于5日动身,乘坐吉普车从宝丰出发,会合陈邓。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野主力向陇海路商丘、砀山以南挺进。驻商丘的邱清泉兵团已向徐州收缩,留下刘汝明的55军181师担任后卫掩护。邱清泉一贯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在物资基本撤完时,就命令5军工兵将砀山以西的铁路桥炸毁。181师撤离时没有火车坐,只好徒步行军。6日夜181师到了虞城县境内陇海线上的小站张公店(今张公房),被中野一纵抓住。一纵司令员杨勇决定乘其立足未稳,迅速实施分割围歼。181师师长米文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7日清晨派老百姓给胡庄的解放军送来一封信:“驻地友军鉴:南面不断打枪,究系匪军捣乱,抑或与我部发生误会,望告师部。”一纵根据181师的通报,当天包围张公店。8日,友邻三纵、九纵一部配合一纵发起攻击。181师被全歼,米文和以下6000人被俘。'2'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这时,陈邓接到毛泽东的指示:“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1'11日夜,刘邓陈在安徽境内的临涣集召集各纵队领导会议,邓小平政委强调:夺取宿县,对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防止徐州之敌南逃,阻击东援的黄维兵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占领了宿县,控制了徐蚌两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他命令各纵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坚决夺取战役的胜利。'2'12日,中野三、四纵冒着大雨行军,分别进至宿县、夹沟沿线。这时,孙元良兵团奉徐州“剿总”命令,正由宿县向徐州撤退途中。宿县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线上,扼南北交通要冲。它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囤积了大量武器、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宿县城墙高大坚固,环城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但孙元良兵团北上后,留守宿县的国民党军战斗力并不强。11月12日,中野三纵炸毁了铁路桥,切断了徐州与宿县的交通。司令员陈锡联和阎红彦副政委带领各旅的旅长到前沿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明确各旅的任务。当天晚上发起攻击,经过一天战斗,夺取火车站,完成了对宿县的包围。15日三纵总攻宿县。国民党军因番号繁多,指挥不统一,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很快被各个击破。16日凌晨,宿县战斗结束。三纵俘虏国民党官兵12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中野的急需。与此同时,张国华率豫皖苏独立旅和豫西军区部队攻占固镇。中野控制了宿县至固镇间100公里的铁路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中野占领宿县,对华野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是一个有力的保障。11月23日毛泽东给中野、华野指挥员的贺电中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决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完成攻占宿县的任务后,中原野战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阻击东进的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是华中“剿总”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兵团。其前身是整编第18军,原来辖整编11、3、10三个师,军长是胡琏。整编11师是胡琏的骨干部队,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组建机动兵团时,将整编师升格为军。11师为18军,3师为10军,10师为14军,后又调入85军,并配属第4快速纵队。这样,黄维兵团共有4个军、一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12万人。当兵团组建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司令官一定是胡琏的。但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在用人问题上大搞任人唯亲。白崇禧不喜欢胡琏,陈诚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黄维,得到蒋介石的批准。黄维是黄埔一期,曾到德国留学。1938年任18军军长,是胡琏的上级。抗战结束后任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当任命黄维为第12兵团司令官的命令下达后,18军上下舆论哗然。胡琏的部下愤愤不平,胡琏本人也撂挑子不干了,18军军长杨伯涛也称病住院。黄维为了笼络人心,上任时就表示:他与共军作战是外行,这次来当司令官是过渡,几个月就走,司令官还让胡琏当。兵团组建之始,内部就矛盾重重。

  11月8日,黄维兵团奉命向徐州进发。部队由河南驻马店、确山出动,集结之后按照指定路线经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向徐州前进。这一带没有铁路和公路干线,而且要渡过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等大小淮河支流。一个庞大的兵团,带着众多榴弹炮、战车、卡车和辎重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行军,又要架桥渡过一道道河流,其艰难可想而知。当黄维兵团到达安徽蒙城时,已是11月18日了。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严令中野二纵、六纵“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务必于15日前赶到黄维前头,阻止黄维向亳县、涡阳、永城前进,“不得误事”。要求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动员一切力量,破坏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此时,中野二、六纵正在日夜兼程地急行军。二纵走的路是最长的。从9月到11月初两个月间,他们在中原牵制张淦兵团,刚结束了长达3000里的行军。11月6日接到刘伯承司令员的命令,要二纵以急行军速度超越黄维。部队再次上路,进入淮北地区后,天气突然转冷。部队极度疲劳,干部战士体力衰弱,生病的很多。13日二纵到达鲁台集,豫皖苏军区为他们补充了棉衣和鞋,有些棉衣是军区干部战士从自己身上脱下来送给二纵的。二纵继续前进,18日夜终于赶到蒙城以北小涧集、西阳集,协同一纵参加堵截黄维兵团的战斗。二纵的顽强作风受到中野首长的高度评价。中原局11月20日给军委的《两个月综合报告》中说:“二纵于戌(11月)初破击平汉路后,经过大别山北移。虽然部队无菜钱,尚未穿上棉衣,日行十几里以上的急行军,实甚疲惫,但仍遵守时间,不误行动,沿途纪律很好,给大别山人民以极好的影响。”淮海战役开始一周后,整个战局变得复杂起来。在徐州以东,粟裕指挥华野主力两面作战,一面逐步压缩碾庄包围圈,争取全歼黄百韬兵团;一边顽强阻击东进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在徐州以西以南,刘汝明兵团重占固镇,黄维兵团已到阜阳。中野一方面要配合华野阻击由蚌埠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一方面要集中主力堵截黄维兵团与徐州“剿总”会合。任何一个方向搞不好,都会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