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年2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对我军的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商量。先来看一下当时双方的态势。东北国民党军的情况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副总司令廖耀湘率两个兵团、八个军、二十四个师又三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铁岭、抚顺、本溪、新民。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两个军、六个师又三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一个兵团、四个军、十四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山海关、葫芦岛,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此时已发展到十二个纵队,加上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五十三个师,75万人。
加上地方部队,总数已过百万。经过冬季攻势后的大练兵运动,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思想觉悟都提高到新的水平。东北野战军从数量到质量都已形成优势,具备了彻底消灭东北国民党军事力量,解放全东北的实力。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局和野战军领导就在考虑何时、何地与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的问题。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小仗可打,只能在长春、沈阳和锦州这三个地区中选择一个。偏偏卫立煌又采取保存实力,坚守不出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歼敌的机会很难找到。这就需要解放军主动出击,打大城市攻坚战。东北局领导人经过反复研究,1948年4月18日联名致电中央,提出先打长春的战略部署。为什么要打长春,而不是锦州或其他地方?林、罗、刘的电报强调了决策的理由和多方面的考虑:
如我军攻锦州,则所遇敌人更较长春强大。如我军等候敌人打通锦、沈线,则不知要等到何时。且即令敌人出来打通,但我主力一向锦、沈线前进时,该敌必自动收缩,使我军扑空。如我军向锦州、唐山之线或冀东、平绥前进时,在敌目前采取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到四、五个师兵力守备的城市。且大军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同时东北战士入关,经长途跋涉,士气必降,逃跑必发生。在我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机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如我军以小部兵力(如三个纵队)入关,沿途仍不易求小仗打;遇大的战斗(又攻城又打援)则又吃不消。而留在东北的部队既不能打大仗,又无小仗可打,陷于无用武之地。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较好。虽然这个决策与毛泽东2月7日电报的意图不合,但4月22日毛泽东复电东北局领导人,同意先打长春,并准备派华北的杨得志等三个纵队到承德以东地区配合东北的行动。但毛泽东以批评的口气告诉东北局领导人:“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长春万一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开始了攻击长春的作战。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保证飞机场的安全,并尽可能多抢些粮食运回城内。21日派新7军新38师主力和暂61师出西门,由大房身机场向西北方向进攻,占领了小合隆镇。林彪得知长春城内国民党军出动,认为机会来了,立即下令一纵、六纵出发,夺取大房身机场,并切断新7军的退路。5月24日一、六纵队赶到长春西北郊区,干脆利索地全歼守卫机场的国民党军,占领了大房身机场。'1'郑洞国听说大房身机场失守,极为震惊。下令新38师反击,夺回机场。25日中午,新38师师长史说指挥两个团向机场发起进攻。双方酣战之际,一纵主力突然从侧翼杀来,在右翼担任掩护的暂61师当即被冲垮。国民党军招架不住,师部官员都劝史说下令后撤。史说考虑如果自己跑了,前方进攻机场的两个团必遭歼灭。只有硬着头皮顶住,或许还有希望。他喝令炮兵还击,让后卫团跑步前来增援。部下还是想跑,史说又气又急,命令卫士就地打开铺盖,躺在上面怒吼:“我就睡在这里了,看你们哪个要退?!”这才把部下镇住,大家返身抵抗。待后卫部队赶到,史说才收拢部队,匆匆撤回城内。这场恶战,国民党军暂56师约两个团被歼,暂61师也损失了两个营,只有新38师基本保全。粮食没抢着,反而把机场丢了。从此,长春与沈阳之间的空中交通彻底断绝,只能靠空投接济。林彪听取了一纵、六纵关于长春外围战斗的汇报,眉头紧锁。看来长春的国民党军队并非想像的不堪一击,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如果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他与东北局领导人商量研究,于5月29日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报告,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带作战的方针”。毛泽东看了这份报告,感到林彪反映困难太多,对进攻长春的信心不足。6月1日早晨他给林彪发出一封电报,一口气提了十个问题:对长春是否已展开全力攻击,外围工事是否均已夺取,是否实行了军事民主,你们指挥所在何处等等。最后列举徐向前指挥攻克临汾的战例,说明敌军顽强的防御也不是坚不可摧。6月3日,毛泽东又提出三个问题要林彪回答,中心内容还是能不能攻坚。林彪与罗荣桓、刘亚楼等经过认真的研究,6月5日复电军委,提出了东北野战军行动的三个方案:一是目前即正式进攻长春,但无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二是目前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封锁粮食,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带作战,但南下作战可能到处扑空,粮食极为困难,同时长春之敌又可能乘机逃回沈阳,可能造成两头都无战果的结局。三是用二到四个月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他们的意见认为“目前以采取第三个方案为好”。“估计敌人被困饿到极点时,沈阳敌也有可能被迫增援,因而我们以长春为钓钩就可能求得打运动战的机会。”毛泽东6月7日复电同意了围困长春的方案。但他只是“基本上同意”,并要林彪“主要应从攻城方法方面与打援的兵力配备及作战方法方面着眼”。也就是要他们立足于打,而不是围而不攻。经过一番争论,围困长春的决策算是定了下来。
光阴如流水,一个多月很快过去了。关内的华东、中原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东北战场静悄悄的没有战事。围困长春两个月了,一时还看不到大的变化,卫立煌守在沈阳死不动窝。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7月中旬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常委会,决定放弃先打长春的计划,大军南下作战。7月20日,林、罗、刘向军委报告:“最近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这符合毛泽东的战略意图,7月22日毛泽东复电林、罗、刘: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亦为你们的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前向南作战的计划。在你们准备攻击长春期间,我们即告知你们,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现在你们已经将注意力移到向南作战方面,研究南面的敌情、地形、粮食等项情况,看出其种种有利的条件,这是很好的和很必要的。并且应向全军指战员首先是干部充分说明这些条件,以鼓励和坚定他们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坚定他们的决心。'1'虽然林彪同意南下作战,但在总的战略意图上与毛泽东仍有相当的差距。林彪的意图是打辽西走廊北宁线上的几个小城市,但是长春、沈阳、锦州这三大据点怎么打,林彪没有说。1947年四平攻坚战失利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心。
因为城市攻坚战斗对部队的损伤太大,林彪打仗一向算计很精,战役打起来他会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但在战前的筹划时他总是算计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毛泽东认为,林彪现在有百万之众,武器装备又是最好的,在这关键时刻,必须要给林彪压担子,要他敢于去同东北国民党军决战。毛泽东把南下作战的目标,定在了锦州。7月30日他指示林、罗、刘: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如果你们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地位。毛泽东的指示使林彪感到为难,他没有理由拒绝毛的指示,但也不愿意直接打锦州。那些天的往来电报,林彪一会儿要求华北兵团先出动,他们才能决定行动时间。一会儿又说华北敌情有变化。8月11日的电报中又说南下大军的粮食没准备好,铁路桥梁又被洪水冲坏,总之一句话:“目前对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这下可把毛泽东惹火了,8月12日他起草一封电报,严厉批评林彪:
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